羌西探菊

2017-06-07 22:47邓卓张阳
中学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菊科岷江葵花

邓卓+张阳

我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横断山脉,是我国起伏高度最大的山系,也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山脉之一。“横断山脉”这一名称系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所取,当时他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考察“黑水”(现岷江上游支流)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便给这一带山脉取了这个形象的名称“横断山”。

由于受到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的影响,横断山脉冬干夏雨,干湿季明显。这里生存着许多的高原特有植物,尤其是高原特有的菊科植物,我们的探菊之旅就从这里开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整个采集过程中,不同目的地之间的奔波是最辛苦的,当然也是无法避免的。这期间最让我们头疼的是一条条曲折山路带来的眩晕,以及路边一颗颗落石带来的恐惧。即使现在科技发展迅速,道路建设更加安全,但驾车行驶在横断山脉的盘山路上,还是会让人不寒而栗。

从小金县前往汶川县,是海拔4000米左右的盘山公路。沿途浓雾弥漫,宛若仙境一般。高海拔给人带来了高原反应,时不时有人出现气喘、心慌和头晕等症状,一路上大家都恹恹的。可是,当车窗外浓密的大雾中冒出四姑娘山朦胧的身影时,我们开始在车里“上蹿下跳”,忙于用摄影设备留下那壮观的景象。

“山水相依相存,不能舍山而言水,也不能舍水以言山。”没错,山和水总有着微妙的联系。在羌西,有一条大河不得不提,她就是岷江。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边,总有岷江环绕,奔流不息的岷江与一座座大山相得益彰。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它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后被徐霞客否定,但尚存争议。

高 原 探 菊

横断山脉受季风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明显。一般5月~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大部分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月~8月;而从10月到翌年5月为干季,降雨少,日照长,蒸发大,空气干燥。

由于横断山脉呈南北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可以顺河谷北上,所以谷底气候湿热,四季常青,许多地方都生长着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到了山腰,则气候温和,林木葱绿;但是到了山顶,由于地势高峻,常年白雪皑皑,生长着很多耐寒草甸植物。横断山区的气候和植物的垂直变化非常显著,正因如此,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吸引着众多研究人员前来探访。

我们此次采集高原菊科植物,主要以黄缨菊、葵花大蓟、丝毛飛廉为主。这些植物对温度和海拔比较敏感,通常黄缨菊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而另两种植物则生长在海拔2000~3000米地区,它们合理地“割据”着这一山区,互不干扰。

我们每天的采集工作都是从山脚开始,沿山路向上搜索,在满山遍野的植物中寻找需要的标本,搜索难度可以称得上“大海捞针”。不过好运总是降临在努力的人身上。在相对低海拔地区,我们能轻松地采集到丝毛飞廉。丝毛飞廉(菊科,飞廉亚族,飞廉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它开红色或紫色的花,颜色比较显眼,并且分泌优质花蜜,因此很容易吸引到食蜜昆虫。这类昆虫在取食花蜜的同时,无形中为植物进行了传粉。丝毛飞廉在我国分布比较广,几乎全国均有分布,这主要因为它们的种子:丝毛飞廉的种子上都带着一团白色小绒毛(分类学上称冠毛),很轻,与常见的蒲公英种子很像,可以随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当然,在枯燥的采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野趣,尤其是在低海拔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一个个小灯笼模样的栒子(蔷薇科,栒子属),吃在嘴里酸酸甜甜的,但它们在当地却有一个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铺地蜈蚣!这可能和蔷薇科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关,它们的枝叶总是匍匐在地上或者岩石上生长,远远望去和蜈蚣的确有点像。不过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它们其实和我们常见的山楂比较像,只是“个头”有点小,那是因为栒子和山楂都属于蔷薇科植物,算起来它们还是“亲兄弟”呢!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人类的活动逐渐减少,在茂密的落叶林中,零星地分散着几家农户。在和他们的闲聊中,我们了解到这次采集的另外一个对象——葵花大蓟(菊科,菜蓟族,蓟属)被当地人称为“牛扎口”。听着很拗口的称呼,其实蕴含着朴实的道理:因为高海拔地区的菊科植物为了避免水分的缺失,叶缘长满了坚硬尖锐的短刺,就连牛都害怕。当地人通常会把它们煮熟弄软后再作为家畜的食物。

不过在我们眼里它可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在甘肃祁连山脉采集的葵花大蓟的叶片形态就和四川采集的不一样:祁连山脉分布的葵花大蓟叶片厚且窄,而四川地区的叶片薄且宽。也许是祁连山脉相对于四川地区更为干旱,植物为了多多储存水分和营养物质,所以进化出了更厚的叶片,这样不仅可以储存营养物质,还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而四川地区多雨,水分比较充足,因此,当地的葵花大蓟叶片较薄而且更宽。

再往山上攀爬就到了黄缨菊的生长区域。黄缨菊(菊科,飞廉亚族,黄缨菊属)是我们这次采集的重中之重,它的分布和生长环境具有典型高原草本植物的特点。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生长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甸、草原及干燥山坡。由于当地人都很少看到它,我们搜索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说起采集它的历程,还有一段小故事:刚开始采集时,我们在路边看到了它的“尸体”,这让我们悲喜交加,喜的是黄缨菊成簇生长,使我们有了寻找下去的希望;忧的是我们担心当地人有可能把它当成葵花大蓟,给家畜当晚餐了……此时天色已晚,气温会很快降下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总算在返回的路上找到了它。

8天的采集过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满满的“战利品”,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艰险的盘山路和曲折的采集经历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适,但大自然就是这样,总是让你在磨难中得到惊喜。这些珍贵的植物材料,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还将服务于科普教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山中植物的秘密!而这,正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初衷!

猜你喜欢
菊科岷江葵花
岷江
葵花王冠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岷江行(外一首)
葵花点穴手
菊科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菊科几种野菜的营养价值与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