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潇
攀长特炼钢总厂电炉作业区作业长易晓清今年50岁,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从此会与朝夕相伴30年的电炉告别。“几个月前,我们完成了拆除两座30吨电炉、压减粗钢产能22万吨的任务。”
“在攀长特与我有相似经历的职工还有不少,这源于攀钢执行国家去产能要求。”在易晓清看来,以前的老电炉为攀长特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拆除它更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居于五大任务之首,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关键要做好“去”与“创”两篇文章。“去”,就是要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革“存量经济”;“创”,就是要补齐发展“短板”、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增量经济”。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道考题,攀钢如何破解?
抓住改革“窗口期”,稳步推进“去产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材市场需求回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其中过剩产能问题尤为突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扩大。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确定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至1.5亿吨,用3到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面对经济新常态和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主动减量,压缩成本,已经成为钢铁行业首选的生存之道。疏解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必须跨过的坎、必须闯过的关。
2016年6月,鞍钢集团公司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精神,确保按期完成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鞍钢集团公司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任务,与攀钢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该目标责任书要求攀长特拆除两座30噸电炉,压减粗钢产能22万吨;2017年攀成钢关停封存70吨电炉一座,压减粗钢产能50万吨……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去产能更是如此。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是去产能面临的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这是“硬”任务。但骨头再硬,也要啃下去。瞄准目标任务,攀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了一套“去产能”组合拳,严格按照“军令状”和“时间表”,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压减任务。
截至目前,攀钢已累计淘汰粗钢产能312万吨。其中,2014年6月关停西昌新钢业全部钢铁生产线,淘汰炼钢产能120万吨;2015年3月关停攀成钢冶炼区和棒线材生产线,淘汰炼钢产能170万吨;2016年2月关停攀长特二、三生产区,淘汰电炉钢产能22万吨。
聚焦经济新常态,在“去”中谋求更高发展
化解过剩产能,不仅可以释放巨大压力,为优质产能腾出有效的产销空间,还可以利用倒逼机制,刺激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数据显示,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端产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攀长特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6年11月,攀长特自炼钢产量达到年内最高的1.9万吨;当年1至11月,同比减亏上亿元。
事实上,攀长特的举动只是攀钢调结构、促转型,聚焦经济新常态抓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6年10月30日,攀成钢轧管生产线停产。攀成钢地处成都市青白江区,而青白江区“十三五”战略规划包括建设国际铁路港和打造11.8平方公里的智慧产业城,攀成钢是青白江智慧产业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港业务的重要受益者,潜藏着巨大商机。为此,攀钢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聘请全球知名咨询策划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埃森哲公司,就企业战略转型、产业升级作了详细规划。该方案已经得到鞍钢集团、攀钢及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的高度认同,将共同打造国家级、具有千亿规模的“积微智慧产业园”。
瞄准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激励措施,攀钢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治理亏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端产品,推进智能制造,在谋求更高质量发展上精准发力,成效明显: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实现全工序连续稳定运行,形成从高温碳化至低温氯化再到氯化法钛白的产业化标准示范线。该项目即将列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1号项目,并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固体硫酸氧钒远销海外,钒电池电解液产品达到客户使用要求,实现批量销售;实施“产、销、研、用”一体化,为攀钢成为世界顶级钢轨服务商提供支撑……“双轮驱动”下的攀钢,正在启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催化效应”
众所周知,攀枝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传统钢铁产业长期扮演着“一业独大”的角色,这种格局并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补齐发展短板,培育发展新动能,“去、降、补”的第三个环节上,打破“一条腿走路”,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是攀枝花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破口。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光热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攀枝花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开始实施“6+2”产业发展规划,这无疑是攀枝花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破冰之旅”。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机械加工制造、矿业等产业和生物、太阳能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作为攀枝花特色产业的钒钛产业更是突飞猛进,实现了长足发展。
2013年,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并正式批准设立“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资源开发类试验区。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其纳入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范围,为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出炉,试验区建设迎来全面创新改革的高潮。
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攀枝花市科技孵化中心”、攀枝花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开通运行了“科创通”服务平台攀枝花分中心(站)、四川钒钛产业技术交易平台网络平台。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到390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作者单位:攀枝花日报社) (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