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每个角落、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也呈现出城乡非一体的二元分割的情况。生活在这其中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状况令人担忧,完善农民工看病就医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迫在眉睫。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我国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问题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概述;第二部分,我国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问题;第三部分,我国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通过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相对完善,更加强有力保护其权益。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4-0272-01
作者简介:毋济民(199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法学学士,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2015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为了取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农村居民从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脱离出来,在城市建设与农村务农中间不断地流动,具有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两栖特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也呈现出城乡非一体的二元分割的情况,导致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缺乏保护。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群体保障的缺少,一方面侵害到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打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影响我国的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十分关键。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问题
居民基本医保包括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种制度规定。针对农村地区的以新农合制度为主。2009年,中央启动新一轮医改,各地在落实中央要求和国务院医改部署中,进行探索,城乡统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虽然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出现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民工参保率低,根据人社部的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农民工流动性强等问题,农民工的实际总参保率仅在10%左右。第二,农民工就医难、就医条件差。当前我国社会的医疗普遍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对于经济条件差、人脉短缺等问题,导致农民工群体就医问题突出。我国先进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因此对于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农民工远低于当地的居民。因此,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下,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依然严峻。
三、我国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应当再依照惯性思维依据户籍进行规定,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长期就业群体除了没有城市户籍外,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应当给予他们同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对于短期就业群体,可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定最低缴费额度,提供农民工突发疾病保障。
农民工通常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时间长,其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比较高,用工单位一般不会出钱为农民工参保,因此建立农民工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十分急迫。对于农民工重大疾病保险制度的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扩大参保人群的范围,加大資金投入,增加定点医院的数量,减少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自费项目,减轻患病农民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二)加快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推行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的工作,从统筹内容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合基本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开展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由于统筹工作是各个部门分别开展的,因此出现重复参保的问题。上级管理部门分割也导致城乡统筹地区行政管理上下不一致,存在多方管理、考核内容相互冲突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解决。首先,应当统一制度安排,整合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待遇不降低这一基本原则,整体规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合并,依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缴费标准,城乡居民可选择不同的缴费标准进行缴纳,同时也享受不同的报销待遇。其次,统一管理体制,健全和创新公共服务,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保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当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 参 考 文 献 ]
[1]翟晓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探析[D].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张姝.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思路[J].法学,2012(11).
[3]张秀娟.如何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J].中国经济周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