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湘竹离离欲作堆,书签砚匣自追陪。
爱书的人大概都有这个经历,借书给别人时,总不忘夹一张书签,并干叮咛万嘱咐,切不可以折书。这种不信任感并不讨喜,却足见惜书之人的拳拳之心。如今人们都习惯网络阅读,加载电子书签时,总会想起纸质书中的那一张纸、那一片叶。
悬牙签 新若手未触
“书签”这个称呼,是在唐朝成型的。最早见于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要说书签,得先从书开始说起。
在最初的竹片(木片)时代,书被叫做“简”或“策”(木片上的叫“牍”)。单个竹片为“简”,用绳子串起来就成了“策”。当一卷书读完,要收起来,是从末尾那一简开始卷起,卷到最后,当然是文首露在外面。
文首前面,会放两片空白的简,称为“赘简”。古人就把篇名写在赘简的背面,这样只要拿起简牍,就知道这一卷是什么内容了。这个赘简,便是“书签”的雏形。那本翔实地记录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睡虎地秦简》,其赘简大概是最无价的书签了。
竹片时代后,是卷轴时代。《后汉书·儒林传》里记载:“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载七十余乘。”可见帛书使用的广泛。可是,帛书虽然轻省,造价却太昂贵了。所以汉朝时,是竹简和帛书一起用。人们把字写在缣帛上,再把它们缠在竹做成的轴上。如此,缠好的书卷每5~10卷用布衣包起来,堆在一起,卷轴部分朝外。为方便查看,就在卷轴一端系上标记了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东汉已经发明了造纸术,直到唐朝,人们依旧习惯用卷轴书,只是把昂贵的缣帛换成了便宜的纸张。这个时候的书签大都是竹片做的,讲究的人家会雕刻一些花纹,所以“签”字是“竹”字头。但有钱人家偏不,他们用象牙来做,所以书签也叫“牙签”。当时真正用来剔牙的,叫“齿签”。
为了方便使用,在牙骨上系了丝线绳索。在唐代,《鄞县志》记载,该地世家大族史氏,家藏“牙签最富”。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刀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邺侯是唐代四朝宰相李泌,他嗜好收藏,家藏图书之巨,冠甲当世。若是不懂,以为古代大户人家在书架上挂的是一排剔牙的东西,可就笑掉大牙了。
按照古人喜欢引中的习惯,牙签有时也代指书籍。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云:“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纪晓岚在快编纂完《四库全书》时,心生感慨,写下“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显然,这里的牙签不是书签,而是书籍。
贴浮签 署名也标记
到了唐末宋初,随着印刷术兴盛,册页装书彻底取代了卷轴。所谓的册页装,就是用纸张将书籍装订在一起的书籍装帧形式,分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都是可以翻页的书。
这个时候,人们将写有书名的长方形纸条或绢条贴在书籍封面左上角,有些还会写上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为了区别于卷轴装书用的“挂签”,这个贴在封皮上的东西被称为“浮签”。直到清朝,印刷术提高,书名可以直接印在封皮上,书名才不用贴浮签。这个浮签,也是古老书签的一种。一般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在古籍里,浮签常被写做“签”“面签”“签题”。如清胡虔《柿叶轩笔记》:“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钞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予以碧,集以浅楠,楠木匣盛之。”用四种颜色的浮签区分经、史、子、集。学子找书之前先找“签”,大大减少了查找的麻烦。这种浮签,也叫“检”,是书的区别、标记。所以查找资料,也叫“查检”。类似我们今天去图书馆找书,要先查找索书号。
后来人们把薄片夹在书内,以记录阅读进度。这个,便是我们熟悉的书签了。
宋朝文人追求风雅气韵的生活态度,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房艺术。作为书籍的“窗户”,他们自然不会放过书签。此时,文人墨客在书签上题诗作画蔚然成风。
据说书签的样式丰富起来和李清照有关。南渡后,李清照写下《声声慢》。在“乍暖还寒时候”的某一天黄昏,李清照独自“守着窗儿”“雁过也,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知不觉中已将手中的诗稿撕成条,等她猛然醒来,诗稿早已撕坏。费了好大的劲,她把一条一条的诗稿理整齐摆在桌上,不禁奋然写下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在此时朋友来访,看到桌上的纸条,以为李清照正在书签上题诗,便争相效仿。于是,在书签上题诗作画之风便迅速传遍全国。
此时书签多为骨、竹、木、纸片,均手工制作、描绘。讲究一些的,还会在薄片上贴绫绢。有趣的是,第一张印刷出来的书签,不是出自大宋,而是辽国,为《契丹藏》使用。
小书签 五花八门也
明清时期,铜书签普及,形制也较为固定。尺寸比書籍略大,长而偏平,上宽下窄,有些会刻上简单的纹样。清朝出现了银、红木、和田玉等书签。民国出现景泰蓝书签、剪纸书签。此后至今,书签更是花样百出。树叶、花草,哪怕是一张过期的车票、机票,或衣服的吊牌,一根彩色棉线、一把尺子,只要能标记自己的阅读进程,都可以当作书签。美国作家、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是位书签的大藏家,他曾说:“有书无签就像穿裤子没系腰带一样,哪儿掉的就要记得从哪儿提起来。”
我们都是用书签来记录阅读进度,鲁迅偏不,他用书签来记录背书进度。据说鲁迅曾做过一张小书签,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等读完10遍,一本书也基本记住了。
书签还可以用来标记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徐震塄校笺:“签,谓书签,有疑难处,加签以志之。”这里书签,就是具有某种识疑作用的竹片。
当代最有趣的书签大概是Bookdarts。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位大学哲学教师Bobwlniams热爱阅读,并且拥有超强的手工能力。因为无法找到符合心意的书签,他开始自己设计。于是,诞生了据说是全世界最好用的书签Bookdarts。这一枚小小的金属薄片,完全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只是用来指示页数,更能精准标记某个句子,下回拿起书时,可以快速找到,但又不会像便利签一样损伤书本。这已经不是一片书签,而是一种精巧的指引阅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