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7-06-06 08:10叶评
英语学习 2017年5期
关键词:营利大众文化收费

叶评

“如果文化太过昂贵,人人都要付出代价。”那么,到底是什么代价呢?作者除了历数人们在各种项目上花费不菲之外,恐怕最担心的是文化自身处境由此将走向“濒危”。他说:“没有公众参与,文化便会消亡,只留下以营利为目的空壳,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繁荣不再。”在作者看来,文化不应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和少数有钱阶层的特供,而应该服务公益(public good)。因此,与之相关的机构、场所及表演赛事均应收费低廉甚至完全免费,以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这是个非常美好的愿望,笔者双手赞成,但要真正付诸实施,恐怕困难重重。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文化,或者说什么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作者举了若干“文化”或者说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例证: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比赛与总冠军赛,为特殊信仰、健康与道德要求而生产制作的食品,2016年里约奥运会比赛、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者对于以上本应属于公益事业的文化项目,因其越来越高的收费而将很大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表达了担忧与不满。诚然,总体上说文化不应成为一种纯粹的商品,更不应成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标示。在笔者看来,其中博物馆与奥运会赛事对于当地人来说应当属于大众文化。像博物馆、美术馆一类的场所确实不应该收费,或者至少应该提供一定的不收费的开放时间,因为它们一般属政府承办的机构,享受着政府的拨款与补贴,而且也并非为稀缺资源(limited resources)。在这方面英国做得最好,全部国有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免费开放。中国近些年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北京领风气之先,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均已免费。虽然有人做过统计,即便是全免费开放,来参观这些场馆的观众,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要比社会阶层较低的数量多出两倍多,但毕竟不再因为入场收费而阻挡低收入者进入了。奥运会比赛场次众多,也应该让场馆的建设者们及普通民众享有观看部分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比赛。不过,像美职棒(MLB)、美职篮(NBA)这种全美乃至举世瞩目的职业体育赛事,显然已完全产业化、商业化了,而不能将其看作可供廉价消费的大众文化。也许在40年前的美国,人们只要有兴趣花几块美元就可以到现场观看,但如今,一些关键场次的比赛,即便是上千美元的票价,也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即便在体育产业化不太发达的中国,中职蓝(CBA)季后赛第二轮的A等票价也要千元左右,最低价也要两三百元。付不起这笔“巨款”的观众确实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他们去不了现场,只能在电视前观看了。但失去了一定数量的普通观众与球迷,球队老板与职业联赛公司显然也决不会担忧棒球文化、篮球文化会因此在美国走向没落,只能说这些职业体育项目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式。不过,从感情上来说,职业体育与普通民众渐行渐远,这确实让人遗憾。上述的那些特殊食品文化的情况也很类似,因为他们要的是市场,满足部分人的特定需求,而非公益性的普及。

还有一种文化叫演艺文化(performing art),其收费标准可能会更加离谱。文中提到,听一场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或者在大都会歌剧院看一场歌剧,其价格远非参观一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区区几十美元可作比拟。事实也确实如此。据说,在美国百老汇(Broadway)看一场名角演出要500美元。在中国类似场所的演出,如北京的“人艺”、长安大剧院或国家大剧院,一场话剧或京剧,除了少量的学生票外,也至少需要500—1,000元的价格,甚至像老舍茶馆的曲艺节目与德云社的传统相声等大众文化,其价格也相当不菲。至于像某些当红歌星的个人演唱会这种时尚娱乐文化,动辄上千或数千元的票价,远非普通“粉丝”或民众可以承担。这些大致都是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演出(for-profit show),与供人消费的商品无本质的区别。自然,商品遵循的是商业规律与逻辑,其昂贵的定价显然会吓跑不少人,但也不是人人都必须要为其付出“代价”。人们的生活在继续,这些“精英”文化自然也会在其适应的环境中发展。因此,在笔者看来,文化的“高价”趋势也并非就是洪水猛兽,有时也不必太在意。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级的,要让各种文化形式都走向大众(all-inclusive)显然有悖常理。就讓那些有钱人或愿意花钱的“粉丝”去欣赏他们那价格昂贵的“high culture”吧,而普通人或节俭的人也自有其文化领地与进入的方式,更何况在互联网、多媒体已经普及的当今世界,没有钱,文化照样存在!

猜你喜欢
营利大众文化收费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爱婴室上半年营利双降,收购玩具商、投资MCN求增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培养经营人才 探索营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