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新力量
过去的日子,家家户户过年时都张贴年画,喜庆吉利。但随着时代变迁,年画正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从事年画制作的手艺人,也逐渐老去。年画的未来会怎样,我们无从得知。但不久前,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承办的“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暨“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让人们看到了年画的未来。
展览展出木版年画作品15幅,来自目前木版年畫传承人的中坚力量:江苏泰州的宋保旺;四川绵竹的陈刚、陈健;四川夹江的张荣强;天津杨柳青的霍树林。5位传承人中,两位是“70后”、三位是“80后”,他们颠覆了民间传承人在大众心中的印象。陈刚、陈健在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拓宽创作题材;四川夹江的张荣强,在传承过程中发现现代颜料无法完全展现年画艺术的魅力,于是潜心研究、实验,用自制颜料恢复传统精髓……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主要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主要是保护它的原生态。这一代年画传承人,他们并不着急地进人市场、着急地找市场和出路、找它的商品价值,为了找到商品价值而改变自己的传统。他们对传统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尊重原生态,尊重传统,并且主动去认知传统、研究传统。确认历史的经典和精华,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遗产抓不住它的精华、精髓、经典,粗鄙化了、变味了、失去地域性了,遗产实际上就丢失了。新力量是什么?就是新生代对我们文化的自觉、对我们文化的敬畏和对我们历史的尊重。这样的感情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也是世界文明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似水流年
用一场展览,总结从艺25年的生涯,台湾纸雕艺术家吴静芳就是这样做的。“似水流年——吴静芳纸雕创作25年展”在嘉义市博物馆拉开序幕,大大小小的纸雕作品悬挂在洁白的墙上,清爽典雅。
吴静芳以“似水流年”来形容这段与纸雕相伴的岁月。展览中,通过光、影、雨、水隐喻时光的流转,让观者从作品中找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印记或思念。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现代风格,一张张经过剪、拼、贴的纸,所呈现的画面不只构图美,还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
展览共有70幅作品,30幅旧作、40幅新作,以70个故事串联起过往时空。新作中,吴静芳创新地将米粒大的LED灯装在作品中,产生出立体光影,营造一股凄美、遗世之风,隽永耐看。
家具如何精确到“半”毫米
普通人看家具,看到的是线条、比例的美感,其实背后藏着很多结构上的讲究。一把椅子,好看的同时,能够久坐而不累,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能真正流传下去的原因。
此次半木创作手稿展,是吕永中设计图纸和家具模型最全的一次展出,也是半木成立10周年与大众的—次分享。
北京的展馆——半木空间,地处画廊云集的草场地国际艺术村,整个空间的建筑改造与室内空间均由吕永中先生亲自设计。品牌成立10周年之际,面积扩大至1500平方米。以半木美学打造的新一代文人书院,半木空间将艺术展览、学术交流、作品品鉴、茶道美食等生活方式体验相互融合。
现场展出了很多经典作品的设计手稿,记录了一件成品诞生之前,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手绘设计以及模型打造的过程。跟上脚步,一起来探寻吕永中创作背后的故事。
时间之光——胡介鸣·记忆的拼图
“时间”是胡介鸣_直以来的创作主题。作为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影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利用多样化的创作媒介,在科技的未来性与新媒体的变幻莫测中,根植于土地、城市与人文历史,在记忆中,寻索创作的本质。
作为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胡介鸣采用实验性的“输入输出”创作手法,将研发多年的计算机程式作为“媒介”,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交替反覆的辩证,不断地产生记忆的图像,图像在清晰与模糊、交叉与重叠、完整与残缺之间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叙事可能性。这样的寻索、反思,正呼应了本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不同于传统美术馆黑白空间,胡介鸣此次展览位于震旦博物馆的水晶厅,7扇巨型长窗,启发胡介鸣想起《圣经·创世纪》,打造出与水晶厅空间相辅相成的多组大型装置作品。以《输入输出:天堂与人间》以及《水平状态》为主轴,分别运用数字媒体、架上绘画和影像装置等多种创作媒介,展现其对于时间、空间、历史、记忆交替更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