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2017-06-06 11:08张辰铭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2期

张辰铭

[提要]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各自在教育过程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本文对驻宁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该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优化、制度创新、环境营造等三个角度,寻求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3906014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8日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逐步建立新模式、新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本文的研究选择了六所驻宁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的研究形式,对其在校大学生做随机抽样调查。本研究一共分发517份调查问卷,回收455份,有效问卷达455份,回收率达88%,有效率达100%。本文主要结合问卷调查中的数据展开研究和分析,探讨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群体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我国创业教育十余年来,在各高校已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在大学生中也树立了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有利之处的看法如图1所示,87.69%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主要好处是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都有着良好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其次“获得创业经验,广交人脉”、“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也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当然,大学生对“获得物资财富、个人地位”也比较认可,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需求。总体来说,当下大学生面对创新创业的观念确立,呈良好态势。(图1)

(二)大学生就创业存在的矛盾心理。在调研中,同样就大学生所认为最需具备的创业优势进行了调查,如图2所示。51.54%的大学生认为“好的创业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可见,当前大学生创业心态更端正,目光更长远,而非局限于自身单枪匹马闯天下的英雄主义思维中。但与此同时,当提及大学生最需求的相关服务内容时,资金和项目双选平台的认可率高达61.54%,远远高于其余课程指导、讲座培训、活动比赛等这些易结交志同道合之士的选项。可见,大学生内心有一定抱负,但在具体落实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侥幸心理。(图2)

(三)大学生创业行动力的匮乏。面对近年来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各种平台、举办了很多活动来推进,大学生对国家的政策给予了肯定,并表示看好大学生创业未来的前景。但当大学生毕业时真正面临就业选择,是继续考研、出国深造,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的问题时,如图3所示,43.85%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41.54%的大学生选择公司就业,仅少部分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创业意向。说明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不断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域,但还未深入影响到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还未真正带动学生身体力行,投入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去,而停留在表面。(图3)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待深入。就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持何态度时,多数大学生对国家的政策给予了肯定,并表示看好大学生创业未来的前景,但在具体创新创业政策内容进行调查时,我们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比较低。仅有1.54%的同学非常了解,23.08%的同学有点了解,21.54%的同学完全不了解。对于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高校还需考虑其传播力度和影响范围,并考虑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理念和教育体系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图4)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面对就业竞争、社会进步、国家自主创新技术等各方面压力,自主创新创业教育不容小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选择。根据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育理念部分匮乏,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首先,缺少系统性的教育模式。一是受到教育理念的限制,创业教育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并缺乏统一有效的评判标准;二是缺乏专职教师,一般由党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对教育理论掌握不够透彻,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缺位;三是由于受经费、环境、安全等方面因素制约,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缺少对创业过程的体验。其次,形成了“第二等”课程的观点。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仅仅依靠“第二课堂”课程的设立,以班团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把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专业课程教育,脱离教学环境的教育偏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次,教育目标表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法,立竿见影地产生创业先锋或创业典型,认为这才是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而使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更加功利化。

(二)创业思维存在矛盾,创业比重处于双低。大学生在创业意向上反映出两种对立的心理矛盾:一种状态是过分高估自我,轻视了创业项目内容和理念的融会贯通,思维过于片面;另一种状态是对资源和自身能力不自信,创业意愿不坚定,导致顾虑较多、过于谨慎。这也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创业处于低成功率和低技术性的状态。大学生受到资金储备、专业技能、经验积累等因素的制约,在大学校园的创业往往会以微信代购、实体小店、跳蚤市场、夜市地摊、送货服务等低技术含量的形式出现。大学生的技术创业更显得凤毛麟角,如对南京各大高校孵化园的创业者的调研结果表明,技术创业的情形非常稀少,往往只有个别技术创业团队孵化于南京高校中,成功几率低。

(三)主体引导有待加强,地区发展亟待落实。一方面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新媒体引导政策上的宣传力度還有待加强。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基金后,各级市政府需多方位引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逐年发散性扩大合作范围,而非每年指定高校开展固定合作,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并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在高校中的有效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部分高校创业孵化园对外开放过多,过于外流其他企业,使得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大大减少;二是创业孵化园体系不够完善,趋于表面化形式。在学生申请到创业场地后,没有长期的关注与扶持机制去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三是部分高校在师资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单纯地依靠学生的创业热情,缺乏对高校内部的教师、科研、科技园等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应随时代发展,从心理教育、网络教育和模范教育三个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第一,心理教育模式的开展。不少大学生存在创业心理的两面性:一方面理性分析真正的创业所需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感性认为匮乏资源的取得将使创业成功指日可待。理性时,会因为所需条件相差甚远而打退堂鼓。反之,感性時,便雄心壮志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心理状态值得引起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注意,以便于更好地调节学生心理,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创业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第二,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拓宽教育模式,迎合多样需求。开拓网络线上授课模式,提高课程灵活度。发展各类网络平台、app传播国家政策和创业理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创业文化,带动创业教育。第三,模范教育模式的推广。一方面学校开设课堂之外的讲座课,建立专家库,选聘有影响力的成功企业家或是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就学生困惑进行指点,通过榜样和模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去吸引、带动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广泛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中,由模范教师带头,开展实践育人,师生协同创业,通过实战演练,强化创业技能。

(二)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应持续进行完善和创新。首先,国家出台的政策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扶持的力度,比如就税收方面,减免对大学生创新企业、孵化机构或是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给予投资企业的税收。在高校提倡创业基金的设立,多方面吸引和鼓励地方政府去积极落实,高校积极促成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鼓励和发放。减少不必要的创业手续办理程序,给大学生设立更加简单有效的创业手续和流程办理制度。鼓励创业投资、股权众筹、种子基金或外资等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投业务;其次,政府结合地区发展情况,提出适合地域性发展的新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水平。同时,切实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如一些开发的但未被完全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开发区等等,努力加大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最后,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第一,设立课程新机制。采用理论教学+战略实战的并行模式,开展前期大范围普及教学——中期开拓选拔——后期精英强化的教育方法,层层递进,集中指导创业重点群体,实现精准化创业目标;第二,设立教师选聘新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制定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扶持政策,加大在教师能力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随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创新创业的良好观念,社会和高校都应不断努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政府应开展宏观调控,保障创业大环境。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管理者,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创业的制度环境,保证畅通的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次,高校应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热情。课堂应开展切实、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构建多样化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信息、经验和平台支持,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商务策划大赛、创新创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大赛等活动;最后,家庭应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坚强后盾。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就业观念,尊重子女的创新创业自由,给子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和亲情温暖,在创新创业的环境中,不仅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坚定自身信念,家长自身也需跟上这种转变,为子女的创新创业事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运迪.大学生创业指导[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新跃.大学生创业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明.论新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继续教育研究,2016.9.

[4]李艳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长江丛刊,2016.25.

[5]倪松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业教育[J].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2016.11.

[6]王辉.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陈艳红.浅析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