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冲击与融合,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部著作歌颂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它不仅仅是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是真正的英雄的颂歌。它赞扬着这样一种精神: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尽管其间要经过众多曲折,但光明必将胜利。
傅雷从西方文化中拿来一种可贵的异质:力的颂扬。贝多芬与近代世界之贝多芬——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们雄强的个性,对大多萎弱的生命,自是一种补给。正是出色的傅译,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哺育几代学人,功不可没。
傅雷在阴霾蔽空的抗日时期,译出《贝多芬传》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不是无所用心于世的,表现了译者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像普罗米修斯把火种盗给了人类一样,他为中华民族出了一份力,做了一份贡献。事实上,这两本书,给处境险恶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光明,指引他们冲出黑暗的包围,开始勇敢地迸发。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可以认为是法国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无疑也是法国文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傅雷先生自己说过“他受这本书影响很大”。诚然,“翻了他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免不了受影响”,小至行文方面,一九四五年办《新语》半月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每句脱不了罗曼·罗兰的气息和口吻”!“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以为改变自己气质、陶冶自己性情的养料。而且,此书对译者一家也影响至大。傅家子弟从小熟读克利斯朵夫,傅聪“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儿媳还没过门,已在阅读这部巨著!哪个孩子缠于烦恼,做父亲的便建议“多听听贝多芬,多念念克利斯朵夫几段艰苦的事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翻到第一册末了,高脱弗烈特俨然一副托尔斯泰面目,指着天边显现的朝阳说:“对这初升的日头,得抱着虔敬的心……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了。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如果你是好人,一切都会顺当的。干吗要为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英雄就是竭力做好他所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道理虽浅,却激励我们凡事竭尽全力,发掘潜能,增长才干。
傅译罗曼·罗兰——这六个字,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焉知其中还隐伏祸机。此译予译者以早期的荣名,中年的困顿,晚年的罹难。正当译者的事业和活动进入高峰时期,反右派斗争不期而至。运动中,有些青年学生“犯了错误”,挖思想根源时,发觉受了克利斯朵夫的影响。面对大量这样的事例,该书的译者当然难辞其咎。再加上些别的言论,傅雷先生由此余生忧患。“节场”上转了一圈,铩羽而归,还是走进书房。视患难如无物,他自称“只要一上桌子,什么苦闷都会暂时忘掉”,仍以坚毅的秉性,每天译书不辍。辞别了一度的烦嚣,又获得一份宁静的反思,气度从贝多芬式的精神,转向东方式的恬淡与澄明。
克利斯朵夫的启示
克利斯朵夫无疑是成功的,他经历的一切不可能用短短一篇文章去概括,他的苦难经历使他成了后来的音乐巨匠。他带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克里斯朵夫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光明永远不会被黑暗遮蔽。
▲光明遲早会到来
克利斯朵夫在面对外来敌人——生活和爱情给予的磨难时,他的内心也被愤怒的敌人所控制,但他不害怕,不堕落,知道光明迟早会到来;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一刻,但终究无法阻止新的太阳升起。
▲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
罗曼·罗兰的整篇文章中都充斥着“创造才是欢乐”的理念,不论克利斯朵夫遭受什么样的磨难,他的音乐总是在不断地更新,这也促成了他音乐上的成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从未停止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从未停止为他的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永远的活力。
▲永无止境的奋斗
艺术家的生命也许短暂,但艺术却是永恒的。当克利斯朵夫想歇一歇的时候,他的音乐仍然在影响着世人,他音乐中的感情仍在感动着世人。世上没有所谓的圆满,我们只能不断地去追求圆满。生活的磨难,爱情的失意都让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充满坎坷,但也让他的艺术充满了永恒的魅力。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奋斗,永无止境的追求为当时苍白、麻木、贫血、憔悴的音乐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始终走在追梦的途中。
——《爱情与苦难打造的音乐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