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
语文是什么?过去有一个观念“一切教育都是人的教育”,我觉得,话虽旧,却不过时。所以,有几句最能回答这个问题:语文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捡纸屑时弯下的腰。这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我们的语文课只有抓住了这些做人、为人、成人的基准,才是有了语文味!“问题伴学”,六大模块,让我的语文课有了语文味。以苏教版(新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七颗钻石》一文为例:
一、“问题初解”与“问题再解”着眼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执教该文时,根据伴学的要求,基于教材在学案“问题初解”“问题再解”两个板块中设计了如下两个内容:1.自由正确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童话讲了什么故事(注意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和主要事件);2.小组合作完成:以“想象奇特、情节曲折”为研究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展示探究结果。各小组在各自阵地上以组长主持、组员围听的方式进行。朗读时,有的采取轮流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齐读,各式各样,形式丰富。读完之后如有容易读错的字就板书在各自阵地的白板上,组长再以小课堂的方式组织组员朗读纠正。讲述故事内容时,是不是地就有小老师站出来补充和纠正。交流独立学习所得也是在组长担任小教师组织的小课堂中进行互动问答。
课堂上,学生先能够做到大胆又自信地表达,通过不断地学习再能够完整、准确又有深度地表达,同时又能通过围听拉近距离从而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通过互动式的展示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二、“问题汇聚”与“问题提升”着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捧着教材贴近教师,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伴学”模式中,教师要以“问题汇聚”“问题提升”的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
例如,本堂课,经由学生的充分讨论,汇聚出两个问题“水罐在不断发生变化”“水罐不断地发生变化,可是有一样东西其实始终是没有变化的,它是什么呢”,答案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很快揭晓。于是,老师预设的第四个问题出现了:
师:同学们,很快就读懂了这则童话。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带有很强的文学欣赏的味道,那就是我们评说课文,而且用规范的术语来评说。什么叫术语呢?咱们平时都用过。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运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专用词语。咱们写作文要首尾呼应,这个“首尾呼应”就是术语;再比如,我们学一篇小说,老师问,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啊?“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术语;咱们读一则寓言故事,老师问这个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啊?“故事情节”就是术语。老师先来示范一下。老师选用的术语是“故事情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屏幕显示教师的示范)
师:同学们读书带着自己的判断,你看,术语评说课文分成两部分,先联系课文,再用术语点评。请同学们拿出纸,拿出笔,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4个术语,供你参考,可以任选一个,写一写。
(屏幕显示:交代背景、想象、细节、人物形象)
(学生尝试写术语评点)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选用的术语是“人物形象”。本文是一个意味深長且美好的童话。本文通过对小姑娘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女孩的形象,诠释了一个主题:好人终会有好报。
汇聚的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成,提升的问题可出自教师的预设。只有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问题再生”与“问题归类”着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鼓励质疑,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抛给学生,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大家把问题串联起来。(这是一堂课的亮点,但也不要刻意追求,尊重教育规律,该来的都会发生。)问题归类,基于体系的构建,一堂课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最基础的知识体系。本堂课,这两个模块也正体现了这两点。
课上到这里,很多的学生产生了奇思妙想:列夫托尔斯泰是个大文豪啊,写一个小童话故事,塑造一个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会不会有些深意?(寄托社会理想)为什么是化成了大熊星座?(永恒与指引)为什么要强调干旱,为什么写让水的母亲(背景衬托)?
于是,一场关于问题的归类就顺势出现了,童话故事的写作有背景,有人物,有情节;情节的设计有细节,有巧合,有寄托;写法上有衬托,有想象。整个最后两个模块,都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问题伴学”,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一个过程,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让我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