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慧
最近整理书柜,竟然翻出一份鸿英图书馆1934年3月17日致法租界公董局的公文草稿。鸿英图书馆前身为黄炎培、沈恩孚、史量才等人成立的“甲子社”,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资料的收集分类审批,在更名为“人文社”的同时设立了人文图书馆。
1933年4月,实业家叶鸿英捐款50万元支持图书馆的发展,遂改名为“鸿英图书馆”,并设立了鸿英图书馆基金,由蔡元培、黄炎培、沈恩孚、江恒源等15人担任董事。1933年6月,图书馆租借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13号设立了筹备处进行工作。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具给鸿英图书馆筹备处的一份租房收条,写明收取1934年9月份的房租,大洋叁佰拾元。鸿英图书馆“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为收藏特色,也搜集关于近代史的史料,后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新馆舍未能建成。1942年10月于霞飞路1413号正式对外开放。
公文草稿内容如下:“敬启者。敝处坐落霞飞路一四一三号。专业搜集图书杂志及史料。备学者之研究及参考。现已积有图书杂志约四万三千册。史料九十五万件。一俟整理就绪。即拟公开阅览。素悉贵公董局以提倡文化事业。对于文化机关有免收房捐之例。敝处用特专函请求。深盼贵公董局行知捐务处准予免收房捐。俟敝处得以此项免捐之数增购图书。即公众间受益非鲜。敬祈迅赐核复。实为公便。此致。法公董局。鸿英图书馆筹备处启。”公文的左侧有沈恩孚先生的批注:“其名称是否以法公董局为准确,并请一查。孚。”黄炎培先生先对公文作了简单的修饰,而后在右侧写了“托陆伯鸿先生代致”,在沈恩孚先生的批注左侧写下“炎阅”二字,下方又写:“官文书称法租界公董局想不误。好在请伯鸿先生代送。有不妥当能指示也。炎又注。”
黄炎培提到的陆伯鸿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从事过电力、钢铁、航运等行业,上海世博园内那根165米的“大温度计”,便是陆鸿伯早年为创始人的南市发电厂的大烟囱,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时,陆伯鸿还将自己的一艘轮船自沉于江阴附近长江之中,以阻止日军西进。陆伯鸿在当时社会享有极高的声望,重要的是他是第一批进入法租界公董局的5名华人董事之一,因此黄炎培请陆伯鸿代送免捐公文是比较适合的,由他居间照料,结果也的确顺利。
据手头现有1934年5月、1935年1月法租界公董局回复鸿英图书馆函件表明,经公董局委员会议决定,“鸿英图书馆为文化事业,所请免除巡捕捐一节应予照准”,这两年的巡捕捐都是四百八十元。巡捕捐是租界当局为筹措经费而征收的房产税,既向房产所有人征收,也向房客征收,因为最初由巡捕上门收取,所以叫巡捕捐,即公文中提到的房捐。
1946年12月8日,鸿英图书馆主任提出了辞呈,因暂无适宜人选,黄炎培自愿以董事身份兼任,到館开展工作。有一份1948年9月15日黄炎培签领的鸿英图书馆薪津收据,“九月份薪津金圆券三十元正”。此时距金圆券发行不到1个月,之后没多久,金圆券就崩溃了。
纵观黄炎培一生,从清朝到民国直至新中国,他大多的时间致力于国事的奔走调停,在国家的内忧外患之下,坚持职业教育,创立、主持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所走过的道路坎坷曲折,但奋斗不息。他在1950年9月27日给张元济的信里附了一篇文章,大意为:“世界在进化,人类思想在觉悟,人事在改进,但每一个时代必有不少牺牲者,有逆进而被牺牲者,有顺守而被牺牲者,我辈工作,只求减免牺牲——革命免不了牺牲,只求减少些,结果减免不了多少。”悠悠其心,可感可佩。我在一篇文章中写他的书法有着大气魄,正是缘由他的为人有着宏大的格局。我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对黄炎培先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鸿英图书馆对他而言或许只是工作中的小小一部分,却为历史文献资料的保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950年2月,鸿英图书馆交由上海市教育局代管,1952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办。关于上海市文化局接办,有一份史料,是黄炎培先生的两位老朋友,时任鸿英图书馆馆长将维乔与副馆长江恒源1952年12月9日致上海市文化局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自任鸿英馆长,业已多年,过去长期奋斗,勉力支持,为的是使这个私人文化事业,不致中缀,解放以来,在政府的领导下馆务已日渐发展,现在我馆已献给政府,正式成为国家文化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惟维乔年逾八十,恒源又宿疾时发,居家休养,馆长一职,久居空名,未能实际工作,为此恳请您局准予辞去馆长职务,另选贤能,无任公感……”鸿英图书馆最后并入上海图书馆。因历史上对建筑做过多次改造,使建筑受到较大的损害,2005年经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出资“整旧如旧”,恢复了这幢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层砖混结构西式建筑的本来外观,成为了今天的徐汇艺术馆。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