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地名文化探讨

2017-06-06 22:37李冬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开福区长沙历史

李冬珍

[提要] 地名文化是语言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共同融合而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名文化历史悠久。本文选取开福区作为探究对象,将开福区地名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种,进行分类与研究,资料来源于地名普查与地方志,试图通过地名的命名规律挖掘开福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地名;文化;历史;开福区;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3BAJ10B08)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1日

《周礼》卷三的《夏官司马第四》记载:“原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原显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这是距今可考“地名”二字的最初出现,虽含义与现今有所差别,但地名文化由此起源。

开福区位于长沙市主城区北部,“开福”一词源于五代时期,开福区是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本文的研究范围是目前所确定的开福区所辖16个街道,通过对地名文化探究,展示开福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开福区地名中物质文化的体现

地名的物质文化是指反映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经济等,地名是文化的另一种反映形式。

(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最直接地观察和了解宇宙的中介物(谢元春,2010)。开福区用“冲”、“岭”、“坪”、“咀”、“坡”等来反映地貌特征的地名甚多,如九尾冲是有大小冲子九个,每个冲子的尾端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而得名,成片而平坦宽阔的田叫垄,上大垄因位于该垅上方而得名,与此相应的有下大垄,还有诸如丝茅冲、马王岭、赵家坪、朱家咀、细坡等地名反映了开福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带有浓厚的南方色彩。

湘江作为长沙的“母亲河”,流动的江水与湖南的季风气候也对地名产生一定影响,如便河边是因古长沙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而得名,沿江大道因靠湘江而得名。地名中的“塘”、“井”、“湾”、“湖”、“洲”等均是与水相连的,如杨家塘、水风井、钟家湾、杨柳湖、龙洲等。

据2015统计年鉴显示,开福区植被覆盖率突破62%,植物的生长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如宋绍兴元年,荷花池中有荷花,池边有亭榭,清末只剩一小池,此地因此得名荷花池,竹山园、枫树坪、杨梅冲等的命名均与周围的树木、花卉有著密切联系。

(二)地理方位。谷梁赤所记录毛祠巷的《谷梁传》中就提出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地名命名法,以方位作为依据,突出其直观性的同时也是对地理方位的一种确认,如东风路是因位于东风广场东侧而得名,北墙湾巷在小吴门北侧,城墙脚下而取此名,此类地名还有东梧桐、西梧桐、北长里等,都是对地理方位的一种反映。

(三)社会生产。地名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随着疆域的易主、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何彤慧和李禄胜,2003)。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如草药铺巷是民国初年廖桢祥医生开设草药铺于此巷口而得名,还有类似于油铺街、面馆巷等反映历史时期商业活动的地名,从这些地名之中仿佛可看到开福区人民辛勤劳作的背影。

(四)其他。在地名中,体现在景观地名、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与建筑有关的地名等。景观地名在开福区虽不多,却反映出当地曾经风景优美,同时为寻幽访古提供线索(陈小恒,2010),如望麓园是指与河西岳麓山遥遥相望之意。动物字眼也常出现地名中,如喜鹊桥、螃蟹桥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建筑作为人类智慧与劳动的凝聚体,在地名中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如王祠巷是因清代建王氏宗祠于此而得名,毛祠巷、范祠巷等都是因宗祠所在而命名,反映了历史时期人们对宗祠的重视。

二、开福区地名中制度文化的体现

地名彰显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地名的制度文化是指依据人类社会需要而出现的国家政策、体制或是历史的演变在地名中的体现。

(一)历史变迁。地名形成的时间越早,在发展过程中更名的可能性越大,如成功街是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朱前訋建城隍庙于保宁街,故改保宁街为城隍街,1920年长沙师范学生拆除城隍庙后改为成功街,1971年改为学工街,1982年恢复成功街。罗湘里、教育街等保存至今的地名都曾因历史的变迁而更名,地名中渗透了历史的文化。

(二)历史事件。用地名记录经典历史事件是中国地名产生的一大特点,既说明先人尊重历史的一面,也显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理性认知,给后人提供了知识和启示(高峻,2014)。开福区是三国文化的聚集地,也是辛弃疾建军之地,如勒马山是关羽与黄忠大战,黄忠不敌关羽,弃械欲逃,黄忠跑了一阵,上了一座山头,他勒住缰绳,回头看关羽是否追来。于是,有了“勒马山”这个地名,还有六堆子、学宫街等都是因历史事件而得名,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历程。

(三)基础设施。我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强根固本,又能俘获民心。在开福区发展演变过程中,部分地名仍与当时的某一设施修建有关,如铁路侧反映1970年铁路的修建,还有新北站、文星桥等地名,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三、开福区地名中精神文化的体现

地名的精神文化是指在对一地理事物进行命名时带有的主观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希冀。

(一)社会心理。地名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渗透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不同时代的地名,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张爱萍,2007)。动荡年代,人们期望过上和平、富裕的生活,如崇兴里含有崇利除弊,兴旺发达之意,跃进巷、高升门等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宗教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开福区地名也同样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如开福寺,据清冈治十年《长沙县志》记载:“开福寺,湘春门外二星,紫微山、碧浪湖之前。”名称沿用至今。还有部分以庙宇来命名的,如长春巷、清福巷等反映过去当地人的宗教信仰。

(二)姓氏与始居者。姓氏地名指构成地名的专名部分因姓而命名的地名(靳振恒和闫国风,2007)。中國的姓氏是血缘关系的产物,由地名即可知道该地人的姓氏。还有些地名是反映始居者的情况,如伍家岭是清朝时,该地人烟稀少,只住了靳、毛、李、廖、杨五户人家,故得名。姓氏文化与地名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三)民间传说。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乏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体现了人们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如落刀嘴、捞刀河相传是关公领兵攻打长沙,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落刀之处即为落刀嘴,后来宝刀逆水而上,捞刀的这条河即为捞刀河。地名展现了民间的文化,随着地名的保留,文化资源也得到了传承。

(四)纪念名人。作为革命根据地,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英雄,在开福区存留的地名中可找到痕迹,如蔡锷北路是为纪念护国讨袁领导人蔡锷而命名,还有小桃园、三公里等地名,都是对历史名人的一种缅怀之情,也是历史的一种见证。

四、开福区地名中的谐音与雅化

地名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具有稳定性,地名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发生音变,多以谐音为主,如砚瓦池,根据嘉庆二十三年《长沙县志》记载:砚瓦池县东北大里,经调查在今砚瓦池路中段低洼处有一池塘名砚洼池,因“洼”与“瓦”音近而得名。地名体现的是当地文化的内涵,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地名的雅化也逐渐出现,如留芳岭,清朝时,此地是宰牛坊,名牛坊岭,1939年后雅化得名。地名的谐音与雅化都是遵循了一定历史发展的规律。

开福区作为湖湘文化的承载区域,地名的发展不仅展示了开福区的文化底蕴,更是突出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地名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是物质、制度、精神的一种综合体现,目前针对开福区地名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结合长沙地名研究史与开福区地名普查资料作了初步探究,所言还较为肤浅,需要更多专业学者关注开福区地名文化,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小恒.长沙地名文化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高峻.地名趣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何彤慧,李禄胜.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3.4.

[4]靳振恒,闫国风.上党地名文化探微[J].史志学刊,2007.6.

[5]谢元春.湖南长沙地名的文化探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

[6]张爱萍.寿县地名文化透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开福区长沙历史
I Enjoy Reading Crazy English
长沙市开福区福欣幼儿园
长沙之旅
我眼中的长沙
大自然思维下的小学屋顶花园设计探究——以开福区浏阳河小学屋顶花园设计方案为例
新历史
妈妈和我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