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昌:砖刀砌起高楼大厦

2017-06-06 22:26
时代风采 2017年9期
关键词:砌砖灰浆砖头

昆明市中心昆华医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正在紧张施工中的一处项目,是昆华医院一幢新的住院楼。机器的轰鸣声混杂在车水马龙中,显得有些繁杂喧闹。

围档之内,云南建投集团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负责基建的施工人员进进出出地忙碌。就在二楼的一块空地上,农民工谭昌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仍旧干他的老本行——砌砖。

一根绷直的细细的工程线外,谭昌手中的那把砖刀仍然锋利,他舀起灰浆,朝砖头上均匀地一抹,再抱上砖头,贴着工程线放上去,通常都会八九不离十。伴随塑料锤的轻轻敲击,水平线和垂直线都不须校正,缝里的灰浆也匀称而飽满。

这就是谭昌“作品”的常态,也是他每天重复而单调的工作。

1999年,26岁的谭昌像所有出门觅食的鸟儿一样,从重庆垫江老家外出打工谋生,挣点微薄的工钱度日。由于条件有限,他除了一身力气以外身无长物,只能给建筑工地上的砌砖师傅打下手,抱砖、搅拌灰浆、提灰浆。就在师傅的砖刀嚓嚓飞舞时,谭昌也在目不转睛地观察。观察师傅的砌砖手法。

通常在吃完饭后,师傅要抽支烟喝喝水,有时也会睡个午觉休息一下,精力充沛的谭昌闲着没事,自己拿起了砖刀,很多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下午紧张的工作便又开始了。

最初砌筑的“作品”免不了毛糙,不止是师傅看不上眼,谭昌自己也会主动掀掉。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被自己掀掉的“作品”,终有站立起来的一天。

也就是在废寝忘食之间,谭昌落下了一个胃疼的毛病。提及当年,谭昌感慨万千:“那时候是很艰苦,很多时候累得连手臂都抬不起来,但是我不后悔。老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起点低,当然要吃比别人更多的苦,更何况家里还有几个娃咧,只有掌握能傍身的手艺,才能够让人觉得你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几年的打拼和磨练,谭昌的一手砌筑手艺迎来了闪闪发光的一天。2016年10月,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举办砌筑工技能大赛,谭昌获得第一名;2016年11月,在云南省第十三轮职工技能大赛砌筑工决赛中,谭昌获得砌筑工状元。

尽管两次决赛中高手云集,但谭昌说自己一点都不紧张,该怎么砌还怎么砌,“跟其他事一样,熟悉了就好做。”因为他扎实的基本功早已融汇在平时千万次的砌筑动作中,成为他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通过这两次的决赛,谭昌也认识到作为一名砌筑工人,还应从技术、安全知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不断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砌砖的活儿变得少了,以前用泥巴烧制的方砖,如今已被隔热防火轻便的新型砖替代,一些新型建筑材料也摒弃了老式的砖头,但砌砖的工艺却越发复杂起来,如何确保自己的江湖地位不动摇呢?制胜的关键仍然是踏实勤奋,不断学习。

所以谭师傅每隔些日子,都会抽空参加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对新的砌筑工艺进行学习,掌握相关工艺的砌筑要领,只有这样与时俱进,才能够好接活、接好活。

以前,谭昌的媳妇和他一起四处打工,媳妇打下手,他主砌,夫唱妇随。现在孩子需要上学,媳妇只好回到老家照顾孩子。

从重庆垫江出门,谭昌的足迹走过云南许多地方,保山、大理、红河,他的作品矗立云岭大地。在昆华医院项目工地采访时,记者不禁感慨:“要是自己也能住上谭昌砌筑的房子,肯定会放心一些。”

一把平平的砖刀,一根细细的工程线,垒起了一道道平整的墙,筑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也撑起了一个家;谭昌用一种责任,一股拼劲,闯出了一方天地,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猜你喜欢
砌砖灰浆砖头
北京延庆和怀柔明代长城灰浆微结构剖析对比研究
中国古建筑中糯米灰浆的应用研究
捡砖头思维
利用SEM探讨传统糯米—石灰灰浆的硬化机理
论砌砖的基本操作要点
浅谈建水广慈湖畔花园商住小区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米浆种类对传统灰浆性能的影响
浅析砌块在工民建中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