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学霸时间能买到什么
时间可以被拍卖吗?如果学霸拍卖自己的时间,会有人买吗?8月28日,7名学霸成功拍卖了自己的时间,其中最高成交价为200小时4万元,相当于一小时200元。8月26日,一家名为“学霸来了”的在线辅导机构在拍卖过状元笔记的拍卖平台上发起了一场“百名学霸时间拍卖”活动,让一些名校学生在平台上拍卖时间,为“买主”提供在线一对一的辅导。
素材解读
1.知识代表价值。学霸的经验、技巧并不是能永远保持先进和优势的,拍卖学霸时间,自然可以通过时间的检验,来验证学霸的相关经验是否适合于新的学习需要,也能证明学霸的拍卖是否真的物超所值。所以,在看到拍卖学霸时间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拍卖学霸时间,并不代表着必然能够有收获并取得必然的成功。拍卖学霸时间,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窗口,一个机会而已。
2.拍卖学霸时间,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商业性自我探索,只要不违法,应该给予鼓励、规范和引导。拍卖学霸时间,对拍卖者、竞拍者、学霸乃至公众来说,都将从这个现象中学会如何面对拍卖时间的对与错,学会面对“互联网+”所体现的价值。
适用话题
学霸时间、知识价值、学习效果
“入厕刷卡冲水”一点也不为过
近日,多位网友爆料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学生上厕所要刷卡”,据称每张卡有3方水,刷超了要交钱,还附上了实拍照片。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综合经营管理科科长杨老师解释称:“3方水差不多有160桶饮用水这么多,正常情况下,日常洗漱、洗衣怎么都够用了。”
学校给学生设定每张卡每月3方水,刷超了要交钱,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太抠门了,有点过了,让人上厕所也要胆战心惊的,但从节约用水的角度来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素材解读
高校是一个重要窗口,高校节水,能给全社会带来示范作用。学校“入厕刷卡冲水”,不能只让刷超了水的同学要交钱,更要对节省了水的同学给予退钱和奖励,这样才显得更加公平合理,才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该推广节水器具等设施的运用,推广中水回用等,使学生们更好地节省更多的水。
适用话题
节约用水、校园文明、示范作用
“认罪从宽”是司法完善的重要标志
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29日开始审议有关决定草案,拟授权在北京等18座城市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根据两高提交的试点方案,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实供述符合重大立功表现等情形的,经公安部或最高检批准,侦查机关可以撤销案件,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或对涉嫌数罪中的一项或多项提起公诉。
“认罪从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措施。长时间以来,人们法律意识并不强,很多地方对刑事案件也存在着私了的民间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陌生人社会的形成,遇到刑事案件,进入法治渠道解决也就成了必然。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今年3月1日实施,这预示着家暴正式入刑。考虑越来越大的刑事案件,也就决定了认罪从宽成为一种必然。
素材解读
“认罚从宽”进入试点,这意味着中国版的认罪协商制度正在逐步形成,是我国司法领域的巨大进步。犯罪率的高低以及罪犯的认罪改造并不取决于严峻的刑法,但在实践中,也必须避免“花钱买刑”以及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相应的制度,确保每个案件都处在控辩等多方的角力之下,保证每个案件都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是十分必要的。
适用话题
认罚从宽、司法公正、依法治国
“慢就业”族是教育中低端供给的衍生品
随着大学小鲜肉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已经离开了学校,并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在这群毕业生中,也有不着急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他们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在家思考人生下一步轨迹。他们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大学毕业生现“慢就业”族,社会对其表现出很宽容的一面,专家表示“只要不啃老不需指责”。在“慢就业”一族中,的确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游历、沉淀和思考来完成与社会交换意见、比较眼前和长远利益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种成长。
素材解读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但作为当事人的大学毕业生,却并非人人都抱着超脱物外的轻松态度。没有找到工作被“剩”下的应届毕业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也是不小的。这种“剩”,和大学毕业生素质有关,还或许和高等教育产能过剩有莫大关系。现在,征地政策和贷款优惠等利好,让各种民办大学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各种脱产教育也开始进入到“中专升大专”“專升本”的产业链中。甚至连国外的“野鸡大学”都要来分食蛋糕。如果从教育红利的角度出发,这不啻为一件好事。但当高校发展又面临着高度同质化,并继而演变成和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的情况,教育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就可能被坐实。而它的“衍生品”,就可能是体量庞大的“慢就业”一族。
适用话题
“慢就业”、高等教育、教育质量
60多万买保健品,还有多少老人中招?
近日,山东卫视《调查》栏目报道了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堆满了保健品,因此还闹得与儿女反目。为了治病,这老人每天还吃七八种保健品,但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自食恶果。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社区里见到最多的就是三五成群的老年人了,在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他们最为关心的无疑就是自己的身体,花钱买健康由此便成为一种常态。对于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来说,只要听到哪里有优惠或者免费的好事,就喜欢在哪里扎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贪小便宜心理,于是就有人看到了商机,推销保健品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素材解读
1.以推销保健品之名,行诈骗之实,这种小儿科的骗局之所以连连得逞,原因在于老人大多不设防,且很少得到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加之保健品销售的店面直接开进了社区,官方并没有注意到某些销售代表异常的动向,于是骗子使出了“连环计”,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老人纷纷成了保健品的“俘虏”。
2.保健品的功效存疑,保健品的价格更成了监管的盲区,60多万元的保健品其实就是一封举报信,警方对此必须展开调查取证,就此作为案例进行宣传与警示,这样的教材可以在电视台播放,也可以在社区进行巡回展示,只要全社会形成了合力,大忽悠们就会现出原形,再无行骗的市场。
适用话题
关爱老人、药品监管、社会合力
大熊猫真的不再濒危了吗?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9月4日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从“濒危”降为“易危”,理由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慢慢恢复。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为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增长了16.8%,而且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随即,国家林业局发表了不同意见,称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仍需加大保护力度。理由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国家林业局的不同意见,看起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素材解读
1.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之所以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降低,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效。中国当然也认可这种成绩,但同时也充分看到了保护大熊猫的困难和艰巨。两个主要问题是,大熊猫还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等威胁,以及气候变化将会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减少35%。从更深的角度看问题,中國林业局的观念和做法更适合中国动物保护的现状,并且符合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理念。
2.管理能力的提高、开展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也是保护大熊猫和其他濒危动物的有效措施,但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根本举措。只要人类给予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然栖息地,濒危动物就有可能转为易危,甚至近危和无危。
适用话题
物种保护、和谐共存、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