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卉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西安 712046)
·结构调整·
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陕西省经济贡献研究*
花 卉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西安 712046)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念的界定,并构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贡献的计算办法,分析过程结合了34年间陕西省相关经济数据,同时,结合该项目调研进展,得出结论如下:(1)2003~2007年由于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占到的比率为14.4%,而2008~2012年这一指标上升到44.9%。由于2007~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陕西省颁布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导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向陕西省内流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加剧,进而导致其贡献大幅上升; (2)2008~2012年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最高为42.2%,增长幅度也最大,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待机而出的比例最高约为52.25%,说明陕西省长期对农村劳动力吸引力不足。鉴于此,从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发挥政府力量、改变企业观念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陕西省 宏观数据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贡献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转移现象日趋严重。从总体来看, 2008~2012年,陕西省内就业转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由39.8%增长至49.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省内就近就地转移数量将明显高于省外转移数量,呈现关中地区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多种转移形式并存,陕南、陕北地区以异地转移就业为主,以就地就近转移为辅的格局[1]。在流动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又重新配置在了第一、二、三产业之中,对于促进陕西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近年来,西安处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衍生出来的经济问题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如何能够更为合理、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合理配置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好这些问题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有关该领域代表性的研究,如Amlan Roy 等的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变化是日本、美国、法国、英国、韩国及土耳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2]。其中1974~2008年,美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达到42.7%,而日本同期则为12.6%。Lee等[3]和Bloom 等[4]针对多国(地区)的历史数据研究表明,人口变动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增多及负担比减少的确带来经济增长,且至少可以解释19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30%。
国内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贡献的影响的定量研究还很少,而且定量衡量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在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外研究主要是侧重劳动力规模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较少涉及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而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产业升级的阶段,因此不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5]。陕西省内相关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乡镇经济建设。为此,文章试图在新形势下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展开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实现职业“身份”转换的过程,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
1.1 劳动力转移贡献测算模型
该文构造的劳动力转移贡献测算模型为:
(1)
其中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Eap,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为EaY。
1.2 劳动力转移贡献测算模型相关变量介绍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A(P)
A(P)=GP-(I1GP1+I2GP2)
(2)
其中I1、I2分别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GP1、GP2分别代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总劳动生产率GP
GP=(I1GP1+I2GP2)+(I1GR1+I2GR2)
(3)
其中,GR1、GR2分别代表两部门就业比重的增长率。总劳动生产率GP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由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由于各个部门因自身的生产率增长对整体经济生产率带来的影响,并由它们的加权平均表示; 二是生产率保持不变时从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见第二项代表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就业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即为A(P)。
(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P
2.1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陕西省农村居民当前生活状况总体可以概括为:收入稳步增长,分配基本合理; 消费结构升级,生活质量改善; 精神生活充实、文明,生活质量提高;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口素质提高; 生活环境改善,交通快捷方便; 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治安良好。但是,在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大大改善的同时,陕西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与东部农村、与小康生活的差距明显,结合201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932元,比2013年增加840元,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3 217元,增长11.4%; 经营净收入2 751元,增长8.7%; 财产净收入120元,增长33.1%; 转移净收入1 844元,增长1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 252元,比上年增加764元,增长11.8%。农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m2,比2013年增长3.4%。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增长慢[6]。
根据陕西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2010年陕西省乡村从业人员为1 469.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848.7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57.7%,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89.6万人,占总人数的19.7%; 第三产业为237.6万人,占总人数的16.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乡村从业人员为133.4万人,占总乡村就业人员的9.1%,建筑业为156.2万人,占总人数的10.6%。在第三产业中,交通邮政为57.2万人,占3.9%; 信息计算机为8.2万人,占0.6%,批发零售为59.9万人,所占比例为4.1%; 住宿餐饮业为45.8万人,占3.1%。“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下新高,转移农村劳动力在5年之内超过了620万人,5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7.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3%以内[7]。
2.2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据统计,陕西省现有人口3 8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 57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818万人。近5年来,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008年558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280亿元; 2009年620万人,创经济收入309亿元; 2010年628万人,创经济收入321亿元, 2011年667.6万人,创经济收入393.8亿元。截止2012年8月,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7.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52.6万人,占总人数的52%,省外转移就业324.8万人,占总人数的47.9%,其中,长三角地区100.6万人,占总人数的14.8%,珠三角地区99.7万人,占总人数的14.7%。
(2)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性收入情况。据省统计局统计, 2008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136元,其中劳务性收入1 27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7%; 2009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500元,其中劳务性收入1 4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8%; 201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05元,其中劳务性收入1 73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028元,其中劳务性收入2384元,占47.4%。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据统计, 2008~2011年陕西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分别为123.72万人、133.58万人、137.86万人和118.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分别为26.65万人、33.72万人、20.11万人和20.20万人。
(4)外出务工人员构成情况。据统计,陕西省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约占68.9%,女性约占31.1%。初中以下学历占68.8%,高中占21.4%,大专及以上占9.8%。18~30岁的有28.3%, 30~45岁的有48.2%, 45岁以上的有23.5%,外出务工的主要为45岁以下青壮劳动力,占总数的76.5%。
3.1 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为了便于比较,取相同长度的时间段(每5年作为一个时间段),结合上述第一部分构造的相关指标模型以及表1计算出的相关数值,可以得出Eap、A(P)、EP不同时间段数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另一部分是由于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高的部门转移造成的。
表1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社会贡献
年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dy/y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dy1/y1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dy2/y2不同部门加权增长率B(P)不同部门增长率贡献百分Ep劳动力转移带动的增长A(P)劳动力转移贡献百分比Eap1978~19820.3450.5000.1520.2650.7680.0800.2321983~19870.8810.6880.8430.7980.9060.0830.1071988~19920.5600.3130.5640.5020.8960.0580.1861993~19970.9390.6850.8380.8070.8590.1320.1501998~20020.5100.0630.4770.4170.8180.0930.3572003~20071.2151.0280.9991.0020.8250.2130.1442008~20120.9581.0570.4910.5460.5700.4120.449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1978~2012年的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得出
如表1所示, 2003~2007年由于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占到的比率为14.4%,而2008~2012年这一指标上升到44.9%。究其原因是因为2007~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陕西省颁布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导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向陕西省内流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加剧,进而导致其贡献大幅上升。
3.2 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GDP的增长一部分来源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另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不同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的结果。基于此原理,并结合相关指标模型可以得出不同因素对GDP增长贡献的百分比,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 不同因素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
年份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贡献百分比全社会生产率增长率生产率增长对GDP贡献总值不同部门增长率对GDP贡献百分比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1978~19820.3810.0450.1180.3450.9060.6960.2101983~19870.9850.0540.0550.8810.8940.8100.0841988~19920.6910.0850.1230.5600.8100.7260.0841993~19971.0110.0370.0370.9390.9290.7980.1311998~20020.5450.0180.0330.5100.9360.7650.1712003~20071.2250.0100.0081.2150.9920.8180.1742008~20120.9760.0090.0090.9580.9820.5590.422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1978~2012年的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2008~2012年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最高为42.2%,增长幅度也最大,而其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为44.9%也为各时间段最高,由此可知,GDP大部分增长动因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由劳动力增加带来的贡献仅为9%。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结果更多是受当年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了外出务工人员向陕西省内流动步伐加快所致,加之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政策导向使得农村劳动力向陕西省内各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说明农村劳动力在各部门重新配置以后对陕西省经济的促进是显著的,该效应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显现的。
3.3 基于调查问卷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该调查选择陕西省山阳县城关镇,之所以选择山阳县是因为当地山大沟深,耕地相对较少,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地素有“十万劳务大军”之称,也因此成为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的县之一。2012年,山阳县在创建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县评估验收中被评为优秀,荣获陕西省第一; 2014年,该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1万人,创收11.6亿元。目前,山阳县上下正在积极组织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和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示范工程创建。本次调研以城关镇2015年9月前的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取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78份,其中男性96名,女性82名。
表3 山阳县城关镇农村劳动力去向统计
去向待机而出自主创业选择同类企业就业人数931768百分比(%)52.259.5538.20 资料来源:对调查问卷整理得出
3.3.1 农村劳动力的去向分析
为了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首先需要分析劳动力的具体去向,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其对地方经济所带来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城关镇农村劳动力的去向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劳动力的动向上呈现出了如下几方面特点:(1)待机而出的比例最高约为52.25%,说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就地就业的长期打算,说明陕西省对农村劳动力缺乏长期吸引力; (2)选择同类企业就业的比例为38.20%,仅次于待机而出的比例,这部分农村劳动力更多的是处于家庭或者政策因素,没有再出省务工的打算; (3)自主创业的比例为9.55%,这部分劳动力大多是在发达城市务工多年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和积蓄,因此,他们决定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技术、技能和资金选择自主创业。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城关镇农村劳动力有47.75%选择向本地相关产业转移,这部分劳动力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思想理念。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有在大城市工作的经验,并掌握一定技术,会带回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思想被劳动力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中,进而带动陕西省经济的发展。(2)资本供给。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在转移过程之中会将积蓄投入地方经济,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都将从资本供给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3)劳动力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为紧缺劳动力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4)劳动力素质。转移过程中的能力会将以往积累的技术经验用于切身工作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移动至地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地区经济的承载能力构成挑战,劳动力的突然性增加所带来的冲击会对地区经济的承载能力形成挑战,同时,也会对原有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形成威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形成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超出地区经济承载能力外的部分只能回归农村,这对陕西省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缓解二元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定量分析来看,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呈现出显著增长势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陕西省经济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如何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进而提升其对陕西省经济贡献的效用,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有待于认真思索、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4.1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再就业
从第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还是以建筑业、生产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为主,而且大都是以低加工附加价值的业务为主,虽然这些产业对于促进陕西省经济而言有一定的贡献,但对于提升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来讲贡献依然有限。因此,政府应对流入的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理的引导,进而提升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
(1)引导回流农村劳动力从事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政府可通过减免相关企业税收、聘请专家前来指导等方式,鼓励回流农民结合本地资源条件选择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工业或集约农业,形成本地的特色产业,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有一定资金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的回流农村劳动力来讲,可以把带回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与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相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农民打造本土观光农业及体验农业项目,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2)提升从事工业相关产业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与市场衔接。陕西省第二产业一直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其增加值也在不断攀升,这其中也与身处一线的农村劳动力密不可分,但综合来看,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包含回流的那一部分)综合素质和技能均较差,大都从事出卖体力的低技术含量的业务,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提升陕西省工业产业质量。因此,陕西省各级政府应结合社会热门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特点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如:吊车、叉车、电气焊、电工、挖掘机、磨工、钳工、铣工等,既能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也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务工人员的收入,同时,为避免这部分人员的抵制情绪,政府还应做好前期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大家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补贴。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业务素质及文化修养,逐步向高品质服务业迈进。服务业对陕西省经济贡献仅次于工业,而且服务业岗位正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从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从事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更大,如保安、保洁、营业员、服务员、公益性岗位等一直是热门行业,原因是因为这些行业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要求并不高,甚至是零门槛,但这样并不利于陕西省服务业健康发展。
4.2 发挥政府力量,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步入市场经济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给陕西省经济带来的贡献是显著的,又值陕西省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关键期,因此,陕西省应花大力气稳步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因此,应在各市、区县、乡镇各层级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统计监测网络,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布、技能状况、求职愿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流量、流向、劳动收入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就可结合自身技能找到合适的用工单位,而用工单位也可通过各层级监控网络平台发布用工信息,这样也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4.3 进一步有效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陕西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在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大、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为就近、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另外,由于第二产业近些年对陕西省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而农村劳动力回流对于第二产业的促进优势显著的,因此,陕西省在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附加价值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有序的引导,尤其是应注重对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文化层次、技术技能的重视,并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力度,形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产业结构提升相长的局面。而对于第三产业,由于其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在资金上加大投入,政策上予以扶持等方式,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形成将农民转移到城镇的推拉机制,也可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贡献力量。
4.4 不断拓展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容纳能力
从该文前述分析来看,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贡献大于农业部门生产率贡献,这也说明城镇要想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开拓其自身的就业容纳能力是必备的一环。城镇开拓自身的就业容纳能力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1)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的功能,形成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吸引相关企业向城镇适度集中,增加城镇的积聚效应和吸纳回流农民工的能力;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推——拉机制。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看,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发展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进入门坎低[8]。
4.5 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认识
企业对于吸收农村劳动力来讲可谓职责重大,主要承担二次培训的职责,然而,从陕西省目前企业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来看,力度还很不够,企业应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加以重视:(1)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重视农民工培训。农民工用工企业应该认识到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增强,能使所在企业直接收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也应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2)应提高技术、技能型农民工的待遇。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效益,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最直接的动力就在于接受培训后的预期收益。而现实却是很多技能型农民工长期以来受歧视,待遇明显不公。不合理的工资水平不仅让农民工对培训没有较高的“预期收益”[9], 而且劳动力太便宜,往往会使企业忽视对技术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徘徊,这必将深远低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技能型农民工,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拉大他们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企业应制定自己较为合理的标准及有效机制[10]。
该文主要结论有:(1)2003~2007年由于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占到的比率为14.4%,而2008~2012年这一指标上升到44.9%。由于2007~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陕西省颁布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导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向陕西省内流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加剧,进而导致其贡献大幅上升; (2)2008~2012年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最高为42.2%,增长幅度也最大,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待机而出的比例最高约为52.25%,说明陕西省长期对农村劳动力吸引力不足。结果表明: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劳动力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为,不仅在过去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带来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将来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加剧,这种效应还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陕西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应从政策上花大力气加以疏导。
[1]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报告.http://www.caein.com/index.php/Index/Showcontent/index/bh/032/id/104238,2012-12-07
[2]RoyA,AggarwalS.ADemographicPerspectiveofEconomicGrowth.EconomicsResearch, 2009
[3]LeeR,MasonA.WhatIstheDemographicDividend?.FinanceandDevelopment, 2006, 43(3): 16
[4]BloomD,CanningD,SevillaJ.TheDemographicDividend:ANewPerspectiveon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PopulationChange.RandCorporation, 2003,5(1274)
[5] 齐明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量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 127
[6] 宁宏茹, 孙红梅.陕西农村经济非均衡分析及解决办法.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23): 104
[7] 薛燕粉.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差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西安:西北大学, 2014, 4: 9
[8] 薛健, 张贵凯.深入推进陕西城镇化中农村人口转移转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2013(25): 26~28
[9] 陆耀邦, 莫明荣.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32(01): 76~78
[10]于树纯, 刘士彬,李伟.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发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31(01): 9~11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SHAANXI PROVINCE′S ECONOMIC BASED ON MACROECONOMIC DATA*
Hua Hui
(Shaan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Xi′an 712046,China)
Using a combination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construct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economy, based on the relevant economic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34 year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1) from 2003 to 2007 the whole society labor productivity ratio increased to 14.4% because of the labor transfer contribution, while the index rose to 44.9% from 2008 to 2012.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7 ~ 2008 and a series of favorable polici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ural labor force movement intensified and had an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2) The labor transfer from 2008 to 2012 had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of 42.2% to GDP growth and played a key role;(3)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conclusion, the rural labor prepared to transfer had the high ratio of about 52.25%, which showed a rural labor shortage in Shaanxi province for a long time. Finally, it put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rom reasonable guiding the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playing government power, and changing enterprise concept.
Shannxi province; macro data ; rural labor; transfer; economic contribu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126
2015-12-27 作者简介:花卉(1982—),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Email: 309016863@qq.com *资助项目:2014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农村劳动力回流对我省经济贡献研究”(2014D40)阶段性研究成果
F323.6; F127
A
1005-9121[2017]011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