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明

2017-06-05 15:09马素明
世界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草图理性艺术

马素明

MA Suming

1970年出生

1989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博士)

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建筑师

2011年度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9年国家科技部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

2008年度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8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华人住宅与住区别墅设计奖

2007年天津市规划设计优秀奖

1989年入学,2001年毕业,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最青春的时光都是在天大校园度过的。这不知不觉的10年岁月,耳熏目染,对于我这样性格内向的人而言,影响尤其深远。

拥挤的建筑分院图书馆、彻夜长明的绘图教室、紫禁城慈宁宫的古建测绘……最为难忘的还是去黄为隽先生家讨论方案和修改论文。记忆深刻的是先生从不批评我的方案,总是非常耐心地讲解设计要点,随手画下细致精确(先生的草图的确要用“精确”形容!)的草图。先生对设计的认真严谨、对学生的宽容爱护、对同事的谦逊礼让以及对时代局限的清醒认识,想来真是我的幸运,让我终身受益。毕业至今,我依然草图不离手,凡事尽力而为。虽难免随市场浮沉,然“严谨、低调、务实”的作风如一,终究难以改变。

理性分析 综合评判

记得刚刚毕业时就职于一家外资设计公司,常常一个投标接着一个投标,“没有震撼性,也要有争议性”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吸引眼球”是如此重要,业主普遍认为好的东西首先是视觉冲击力,在设计竞赛中也常常以此为评判标准,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图总会脱颖而出。不知不觉中,设计的外观效果已经成了我们评价方案的重要标准抑或首要标准。随着年龄痴长,阅历渐增,年轻飞扬的心逐渐沉淀,对设计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建筑设计很幸运抑或很不幸地与艺术为伍,让我也偶尔以艺术家的身份标榜,然而毕竟建筑不等同于艺术,至少看看我们身边的许多项目,如果说它也和艺术有所瓜葛,那么我们生活中大概真的处处皆艺术了。

建筑的目标在创造完美,也就是创造最美的效益(布鲁诺·陶特), 但更有力的说法是:建筑留存下来因为它是艺术,因为它超越实用(吉奥·庞蒂)。但是看一看身边的建筑,不知可有万分之一二能够“留存”下去?每一座城市的建筑何止千万,然而能够称之为艺术的不过一二。身处伟大的首都,身边的建筑工地鳞次栉比,然而闻名者也不过寥寥,也不知它们是否能够留存下去。打开记事簿,住宅、别墅、办公、酒店……无一不是“实用、经济、美观”建筑三原则的范例,它们的确太过平凡普通,但是它们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欧洲归来的最深感受是城市的多样与和谐,正是街道上诸多不起眼的建筑单体构成了丰富和谐的城市。而我们身边的城市中似乎每一栋建筑都想要标新立异唯我独尊,正是如此造成了我们周边庞杂混乱的城市环境。也许我们应该让各类建筑在城市中各司其职,或为“图”,或为“底”,让诸多的建筑甘居配角,以整体和谐为砝码而不是标志性、独特性来衡量它。

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大多数设计是一个理性求解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同时也充斥着感性的取舍。问题不同答案一定不同;问题相同,答案也可以不同,这种答案的非唯一性正是设计的乐趣所在。对于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开发商有不同的开发策略,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很难评价哪一个更好。

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需要设计师与业主方、策划方的良好沟通,以明确设计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奇思妙想的解决方案必须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多视角、多方面的理性剖析、综合比较是判断设计方向的重要依据。“现场调研、多方沟通、提出问题、分析论证、规划设计” 是我们完成一个项目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解决问题的同时一定兼顾各个方面的平衡,确保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优秀的设计源于良好的沟通和平衡各方面因素,同时敏锐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灵感。

优秀的设计,可以把它切分为理性的评价要素,比如项目选址、功能安排、交通流线、空间组织、绿建技术等等一系列的理性评价点,但是这样局部的评价抽离出来,就无法把握项目整体的灵魂。当我们逐条分析为什么会被打动和感染时,很可能我们就已经丧失了那份感动。体会人们感触的细微而丰富,这既是设计的乐趣,也是设计至今难以被机器人取代的原因吧?!

建筑不仅仅是工程,它是艺术与工程的融合。设计源于生活,设计是对生活的艺术提炼。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间充满亲情的细微平淡之处,设计也大抵如此,品质优异、平和亲切、充满人性关怀的设计虽然不曾一望惊艳,却得以更为长久地印入人心。

1.2 洛卡小镇3 红磡领世郡小镇中心4 开封海马公馆

猜你喜欢
草图理性艺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纸的艺术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爆笑街头艺术
一波三折
理性的回归
基于Inventor概念草图仿真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