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磊

2017-06-05 15:09刘方磊
世界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阅览室美学人文

刘方磊

LIU Fanglei

1972年出生

1989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2015年北京市第十八届优秀工程一等奖

2015年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

2013年北京市第十七届优秀工程三等奖

2011年北京市第十五届优秀工程三等奖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有着悠久的传统,治学严谨,学习研讨氛围非常好,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大学5年的经历非常让人难以忘怀。

建筑系的阅览室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每天晚上在阅览室度过,是我难忘的记忆。那时建筑外刊书籍很是稀缺,大家争相收集资料。每当一个课程设计任务经老师部署下来,同学们就开始争分夺秒地查找资料以寻求灵感。

在阅览室遇到喜欢的方案,我的方式是将它临摹下来,而不是去复印。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更好地记住这个方案,能够更好地掌握一个好方案的精华。在阅览室时间过得很快,我在这里收获良多。

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学院,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条件。

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同学,很好的时代,很好的时光,这些都让我难以忘怀。点点滴滴,包括大学里学习与生活的林林总总,都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建筑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科技发展的同时,不能放弃建筑所应承担的人文与历史的载体属性。这是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相对恒久的人文历史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左右为难。

科技日新月异,时时都在进步,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科技的力量使得建筑外立面以及室内空间呈现单一现代化的趋势,也随之带来 “千城一面”的后果。建筑是人类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续城市的历史、保持城市的可识别性以及每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方面,建筑的外观风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组成了城市的外部空间。人类的文明需要时间的特征,而不仅仅是时尚与科技。

在当代,科技的发展与人文历史的矛盾在建筑的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冲突,“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单一化成为当代建筑面临的最大挑战。城市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面临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矛盾。平衡两者间的关系,需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时代的进步永远不会是简单线性前行的,现代美学应该更加呈现哲学层面的思考,应该体现多元并存的共生关系,关爱人文,关爱地域,关爱差异,包容不同,兼收并蓄。

在当代,建筑学应该越来越体现其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建筑一方面在营建人们的物理生存空间,但同时,更是在营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未来世界由诸多城市组成,人们生活其间,也可以说,建筑面临的挑战是未来我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在未来难道要永远生活在冰冷的钢铁与混凝土的环境之中?我坚信,只要有人类生存品质的需求,就需要有诗意的空间,就需要有温度的空间。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首先,我认为建筑的文化属性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的功能属性以及坚固属性在未来一定不是问题。建筑的美学意义是永恒的问题。

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文明巨大地改变着世界,但我同样感到,人们对待生活环境的品质需求不会改变,人们对于不同地域的人文之美,对于自然环境之美的需求不会改变。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真实而深刻。人们对待科技的崇拜感一如其对时尚的追求,热烈但并不持久。

建筑是文化传统的厚重载体。千百年来,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变成伟大的文化遗产。当新技术到来时,人们在新与旧之间徘徊。正如公元353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言:“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说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新技术在建筑材料与结构以及工艺上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将新技术以及新思维灵活运用,将其与建筑文化传统相结合一直是我的追求。新科技代表时代的先进性,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熟练掌握新科技,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传统,新技术的生动性要大打折扣。人们在审美层面需要时间维度,在美学中,厚重典雅要远远高于简单的求新求变。时间之美在美学的格局里不可替代。一如直到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到《兰亭集序》的语言之美、书法之美以及哲学思考之美。

新与旧永远是相对而言,“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 雁栖湖会展中心2 杭州G20入口3 杭州G20廿国共宇

猜你喜欢
阅览室美学人文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妆”饰美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