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强
ZHUO Qiang
1969年出生
1987年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
2000年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总建筑师、设计三院院长
2012年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09年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2009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我在天大读书是1980年代后期,当时建筑界的理论探讨活跃但不喧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递次出现,让我们这些懵懂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建筑观。
记得那时天大有一批严师的教学风格是身教先于言教,设计风格在国内各院校中也是独树一帜,“小钢笔”的画风更是别具一格。正是通过这一笔笔的墨线把建筑的“道、法、术、器”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一代代天大学子的头脑中,这也许就是留在天大人体内的基因吧。
1.2 东亚运动会射击馆3.4 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 合作建筑师:屠雪临)5.6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自然一直在用她的血肉供养着人类……而现在,自然又向我们敞开她的心智,让我们学习她的内在逻辑。”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这样描述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信条似乎也出现了松动。人们越来越乐见一座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完整真实地展现出环境及岁月带给它的不同表情和生命轨迹。“形式追随功能”变成了“形式追随生态”。不论是否将生态理解成一种新的功能,生态的需求已然成为了生态美学的基本评价标准。
然而,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演化并未止步于生态建筑与仿生学这些显性要素。当今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公司、经济体、社会……每个系统都越来越呈现出如生命般的属性。而当今的每一座建筑都不可避免地与这些“活系统”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社会活动作为一个古老而崭新的主题一直深刻影响着建筑的实质。当今社会活动的公共性、参与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各类型建筑都趋向于具备一种功能上的灰空间,用来承载多样的可能性,用来与外部社会建立起一种隐含的逻辑关系。
如今,建筑与越来越多的“活系统”发生着复杂多变的联系,但我们强调这种复杂性其目的并非要导致现实策略上的不可知论。相反,我们面临的未知数越多,就越需要建筑师关注与建筑相关的其他系统,列出更多的“方程”,去解开当代建筑设计这道多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