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湿疹继发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06-05 15:22梅雪岭李邻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皮炎

梅雪岭,李邻峰

肛周湿疹继发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梅雪岭,李邻峰

目的 本研究调查了肛周湿疹继发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为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在中国13个城市31所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所有肛周湿疹患者资料,进行肛周湿疹和继发感染情况分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177例肛周湿疹患者,平均初次发病年龄(39.27±14.87)岁,中位病程22个月,发生继发感染者97例,占54.8%。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具有婴儿湿疹史的肛周湿疹患者发生继发感染的风险是无婴儿湿疹史的3.74倍。结论 肛周湿疹继发感染比例较高,有婴儿湿疹史的人群继发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对这类人群应该重点关注,积极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湿疹,肛周;感染,继发;影响因素

[J Pract Dermatol, 2017, 10(1):9-11]

肛周湿疹是指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以皮肤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肛周疾病,常伴有剧烈瘙痒[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受内、外因素的多方面共同作用。由于肛周特殊的解剖结构,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继发感染,延长治疗周期,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据报道,肛周湿疹患者约有40%发生继发感染[2]。但是,目前关于肛周湿疹及继发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报道甚少。本研究对国内31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肛周湿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为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13个城市31所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所有肛周湿疹患者。在每所医院由1~2名临床经验>5年的专业皮肤科医生对肛周湿疹及继发感染进行诊断,湿疹诊断标准依照2010年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进行诊断[3],诊断继发细菌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包括脓疱、脓性分泌物和脓痂。Yuan和Li[4]之前的研究显示,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存在显著的符合性。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并发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②精神病患者或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经过培训的皮肤科医生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①一般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②肛周湿疹信息:瘙痒程度(无痒感、轻度、中度、重度),病程;③病史:3代内有无过敏疾病、皮肤干燥、婴儿湿疹、屈侧皮炎史。

1.2.2 临床检查 完成问卷调查后,由皮肤科医生对肛周湿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且记录皮损类型、累及部位、是否继发感染等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或者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自变量纳入和剔除的统计学标准分别设定为0.05和0.10。

2 结果

2.1 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177例肛周湿疹患者,其中男113例(63.8%),女64例(36.2%);患者年龄1~89岁,平均年龄(42.69±15.21)岁。初次发病年龄1~86岁,平均初次发病年龄(39.27±14.87)岁。中位病程为22个月,四分位间距为4~48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12~24个月和≥36个月的患者居多,分别为26、26及63例,占总人数的14.7%、14.7%和35.6%。患者瘙痒程度分别为无痒感者2例(1.1%),轻度22例(12.4%),中度116例(65.5%),重度37例(20.9%)。全部患者中继发感染者97例,占54.8%;并发其他部位湿疹患者148例,占83.6%。

肛周湿疹患者是否继发感染在年龄分组、性别、病程和瘙痒程度4个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代内有过敏性疾病、婴儿湿疹及屈侧皮炎病史者均会显著增加继发感染的发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患者并发皮损情况

患者表现的皮损类型中,红斑、丘疹、苔藓样变及抓痕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69.5%、59.3%、48.0%及39.5%,而结节(4.0%)和脓疱(8.5%)出现频率较低。除肛周部湿疹外,患者其他皮损部位中,阴部(81.1%)、臀部(52.0%)及大腿部(16.9%)出现频率较高。同时,肛周湿疹患者中,其余皮损部位的数量≤4处者有129例,48位患者皮损部位数量≥5处,其中3例患者的其余20个部位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损。

表1 肛周湿疹患者继发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 (例)

2.3 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P<0.05水平,仅3代内有过敏性疾病史、婴儿湿疹病史及屈侧皮炎病史3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在多因素分析时保守选择以P<0.1为标准,将性别、瘙痒程度、3代内过敏性疾病史、婴儿湿疹病史和屈侧皮炎病史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表2),最终纳入模型的为性别和婴儿湿疹病史,性别在P<0.1水平有意义。男性肛周湿疹患者发生继发感染的可能性仅为女性的0.55倍(OR=0.55,95%CI:0.29~1.05)。有婴儿湿疹病史的肛周湿疹患者发生继发感染的可能性是无婴儿湿疹病史的3.74倍(OR=3.74,95% CI:1.19~11.78)。

表2 肛周部湿疹继发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肯定了细菌和真菌在湿疹发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6]。细菌和真菌的菌体蛋白、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为抗原或者超抗原参与Ⅳ型变态反应和Ⅰ型变态反应,进而引起皮肤湿疹[7]。湿疹引起皮损和瘙痒,加上肛周特殊的解剖结构,透气性差,皮肤多褶皱,以及排泄物的刺激等,使得肛周湿疹很容易继发感染,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肛周湿疹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肛周湿疹患者继发感染率为54.8%,与石媛的研究结果近似[2],提示肛周湿疹患者继发感染发生比例较高,应重点关注和积极预防。研究显示对于湿疹患者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能提高湿疹治疗效果[8],对于肛周湿疹患者,联合抗菌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湿疹治疗效果,还可以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肛周湿疹继发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湿疹病史、3代以内过敏史和屈侧皮炎史是肛周湿疹患者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肛周湿疹继发感染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过敏性、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9]。根据疾病进展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可以分为3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婴儿湿疹,儿童期表现为痒疹和湿疹,成人期发病过程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皮损以屈侧为重[10]。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性别和婴儿湿疹史进入最终回归方程,3代以内过敏性疾病史和屈侧皮炎史在逐步回归中被剔除,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特应性皮炎和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关系。作为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特征,3代以内过敏史、屈侧皮炎和婴儿湿疹彼此相关,而在多因素回归中因为共线性而被识别进而被剔除。特应性皮炎对于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促进作用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有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皮肤屏障功能明显降低[11-13]。肛周湿疹同时具有特应性皮炎病史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更易继发感染。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对婴儿湿疹史、屈侧皮炎史等变量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同时由于缺乏实验室检查数据,所以不能针对继发感染的特点和特应性皮炎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机制。

[1] 张亚滨, 杜军兴, 边莉. 肛周湿疹的治疗进展 [J]. 河北医药, 2015, 37 (14): 2184-2187.

[2] 石媛. 120例神经内科肛周湿疹患者护理体会 [J]. 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8): 98-98.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25.

[4] Yuan XY, Li LF.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bacteria f ora in the skin of the patients with non-atopic eczmatous dermatitis [J]. J Clin Dermatol, 2003, 32(10):74-75.

[5] 毕志刚, 田美华, 林麟, 等.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10):595-597.

[6] 方爱兰, 丁正祥, 叶冬桂. 皮炎湿疹患者皮肤常见细菌、真菌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6):934-936.

[7] 谭升顺, 雷小兵, 张江安. 感染与湿疹皮炎的关系及其用药选择[C].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 2005:99-101.

[8] 韦海鹏, 钟永军. 无继发感染的泛发型湿疹患者皮肤菌群感染及药敏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1):4912-4914.

[9] Ricci G, Patrizi A, Baldi E,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atopic dermatit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 with concomitant allergic diseases [J]. J Am Acad Dermatol, 2006, 55 (5):765–771.

[10] 张杏平, 刘跃, 刘江波. 婴儿湿疹对134例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2):96-98.

[11] 唐萍, 谭琦, 王华. 皮肤屏障关键结构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 [J].激光杂志, 2013, 34(5):118-119.

[12 刘秋慧, 徐子刚, 李丽, 等. 特应性皮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对比[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2):109-111.

[13] 王鹤飞, 柏冰雪.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 42 (11):702-704.

Analysis on secondary infection of perianal eczema and its inf uencing factors

MEI Xue-ling,LI Lin-feng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2,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of perianal eczema and analyze its epidemi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of perianal eczem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patients with perianal eczema in 3 tertiary hospitals located in 3 cities were recruit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prevalence of perianal eczema and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were calculated, and its inf 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77 cases of perianal eczema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nd the average age of initial onset was 39.27 ± 14.87 years. The median duration of the perianal eczema was 22 months, and 97 patients had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accounting for 54.8%. Inf 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risk of developing secondary infection of perianal eczema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eczema was 3.74 times the patients without infantile eczema.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secondary infection of perianal eczema is high. The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eczema have a high risk to get secondary infection when they suffer from perianal eczema and they should be carefully nursed to avoid secondary infection.

Eczema,perianal;Infection,secondary;Inf uencing factors

R758.23

A

1674-1293(2017)01-0009-03

梅雪岭

2016-08-01

2016-11-29)

(本文编辑 耿建丽)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70103

100052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梅雪岭,李邻峰)

梅雪岭,医学博士,皮肤性病学专业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理学,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E-mail: dayoff@vip.sina.com

李邻峰,E-mail: zoonli@sina.com

猜你喜欢
特应性皮炎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化妆品皮炎的中医治疗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膳食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回顾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