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2017-06-05 14:57李学渊孙英贤张光伟姜大庆
重庆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内科心血管人群

李学渊,张 扬,孙英贤,张光伟,姜大庆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2.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科,辽宁沈阳 110024;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辽宁沈阳 110001)

·经验交流·

运动与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李学渊1,张 扬2,孙英贤1,张光伟3,姜大庆3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2.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科,辽宁沈阳 110024;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辽宁沈阳 110001)

目的 探讨运动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他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9 839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964例。按照运动程度分组:运动量极少或不运动的患者6 949例,进行适度运动的患者2 890例,所有患者测量血压、身高、腰围、BMI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为9.80%,运动量极少或不运动的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11.66%(810例),适度运动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5.33%(154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适度运动可以显著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P<0.01),性别、服用降压相关的药物等因素亦与心房颤动发生相关(P<0.01)。结论 心房颤动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适度的运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性。

心房颤动;运动;发生率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型心脏疾病。心房颤动会引发心慌心悸等不适症状,甚者会恶化心功能状态,严重者造成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其可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1]。目前,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较高[2]。但心房颤动产生的具体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给心房颤动的防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9 839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中患有心房颤动者的相关指标,讨论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心房颤动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9 839例,男5 365例,平均年龄为(60.30±13.23)岁。根据运动水平分为两组:运动量极少或不运动组(A组)6 949例,适度运动组(B组)2 890例。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或以上20 min以上的低强度运动(散步或骑自行车或慢跑)。运动时间或运动次数小于上述标准者分为A组,符合条件者为B组。纳入标准:获取知情同意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1)患有重症心力衰竭或脑血管疾病等不能自主活动者;(2)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如二尖瓣狭窄等;(3)未获取知情同意或拒绝加入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应用降压药物,是否适度运动,是否有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冠心病,是否心房颤动,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腰围测量方法:患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30~40 cm,用无弹性最小刻度为1 mm的皮尺,放在被测胯骨上缘与第12肋骨下缘连线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的距离。患者的血压水平为入院后静息状态下测量的血压值。是否应用降压药物,是否进行适度运动,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等信息均由患者自述获得。是否患有糖尿病及是否患有冠心病的信息根据患者自述及入院后相关检查结论获得。BMI为依据相关数据应用上述公式计算而得。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研究入选患者中心房颤动者964例,占总人数的9.80%;A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11.66%(810例);B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5.33%(154例)。B组与A组患者相比较男性患者比例较多(P=0.022),年龄较低(P<0.01),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均显著降低(P<0.01),应用降压药物的比率亦较低(P<0.01)。但A、B两组患者间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的患病率,脂代谢异常的患者比率以及患者吸烟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B组与A组患者相比较患者舒张压偏高(P=0.001),但均值均在80 mm Hg以下,无显著临床意义。B组患者体质量及BMI较高(P<0.01),二者均高于24,可能与所选择的人群相关,亦说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见表1。组间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证明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人群中男性及低年龄患者长期进行适度运动的患者比例较大,进行适度运动对减少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的发生以及高血压的控制均有显著益处。

表1 患者具体资料表及分组情况

续表1 患者具体资料表及分组情况

2.2 影响心房颤动的因素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适度运动能显著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β=-0.807,P<0.01),其他与心房颤动发生相关的因素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降压药物,患者的舒张压水平、年龄、性别、体质量以及BMI(P<0.01),其中应用降压药物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概率,而舒张压升高、男性、高龄、肥胖等因素则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率。统计分析发现患者的收缩压水平、身高、腰围和是否吸烟等因素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不大(P>0.05),见表2。

表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不在方程中的变量。

2.3 心房颤动与运动的关系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会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概率(P<0.01,β=-0.807),本研究中排除了常规进行大强度运动的病人,不同的运动程度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可能是不一致的。本研究只纳入了进行适度运动的患者,即每周至少进行3次或以上20 min以上的低强度运动(散步或骑自行车),并证明了这样的运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但同时心房颤动的发生亦与血压水平、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因素相关。而患者是否或能否进行适度的运动亦与年龄性别(P<0.01),甚至一些基础疾病亦有相关性。所以这些因素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并同时对心房颤动产生影响。

3 讨 论

心房颤动与运动、肥胖、代谢综合征、年龄等相关[3-6]。轻中度运动能减少心房颤动发生率,包括健康人群或老年女性等[6-8]。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他们心房颤动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证明适度运动可以显著减少此类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这与其他研究结论是一致的[7-9]。此外,本研究还证明心房颤动与年龄、性别、舒张压、是否应用降压药、体质量以及BMI相关。

运动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机制并不明确。运动和心房颤动的关系可能是一个U型曲线,过少或过多运动都会使心房颤动风险增加,其与炎症因子、交感及迷走神经张力、心房重塑等相关。既往研究中对运动强度的定义并不相同,个体对运动耐受性也存在差别,很难说明在一些特殊人群中运动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高危人群,心房颤动对他们的预后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此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的特点。研究结论与以往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基本相同,即适度运动可减少心房颤动发生。但与健康人群不同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受到疾病严重程度等影响,因此在此人群中影响心房颤动发生的因素有多种,运动可能是其中权重比较大的一个。总之,若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耐受并且进行了适度的运动对减少心心房颤动动发生的几率是有益的。

除了适度运动这个影响因素之外,本研究的结果亦表明舒张压、性别、年龄、是否应用降压药物以及BMI对会影响心房颤动发生。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年龄以及BMI无论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还是对一般人群都会对心房颤动的发生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控制体质量、减少BMI避免心房颤动发生的好处对高危及低危人群都是适用的[5,10-11]。目前仅以舒张压水平和是否应有降压药物对心房颤动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还较少,且已完成的研究结论亦不相同,有研究证明急性心梗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是与心房颤动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心房颤动与舒张压无关。因此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评估舒张压以及应用降压药物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研究证明高强度运动是特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本研究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而他们不被推荐进行高强度运动,因此本研究未将高强度运动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一些结果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结论作以证实。由于运动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可能呈U型曲线,因此对不同人群制定出精准的运动处方是有必要的,这可能成为今后运动与心房颤动研究的主要方向[12]。其次,运动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机制研究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对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了解。

[1]Giralt-Steinhauer SE,Cuafrado-Godia E,Ois A,et al.Comparison between CHADS2-VASc score in a stroke cohor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Eur J Neurol,2013,20(4):623-628.

[2]Chen LY,Benditt DG,Alonso A.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J].Circ J,2014,78(11):2588-2593.

[3]Nystr?m PK,Carlsson AC,Leanden K,et al.Obesity,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Swedish,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LoS One,2015,10(5):e0127111.

[4]Wang J,Yang YM,Zhu J,et al.Overweigh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 Res Cardiol,2014,103(7):533-542.

[5]Abed HS,Wittert GA.Obesity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Obes Rev,2013,14(11):929-938.

[6]Brunetti ND,Santoro F,Correale M,et al.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gender in subjects practicing physical exercise: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Int J Cardiol,2016,221(15):1056-1060.

[7]Mozaffarian D,Furberg CD,Psaty BM,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lder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Circulation,2008,118(8):800-807.

[8]Everett BM,Conen D,Buring JE,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women[J].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1,4(3):321-327.

[9]Drca N,Wolk A,Jensen-Urstad M,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t different ages in men[J].Heart,2014,100(13):1037-1042.

[10]Nyström PK,Carlsson AC,Leander K,et al. Obesity,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Swedish,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LoS One,2015,10(5):e0127111.

[11]Wang J,Yang YM,Zhu J,et al. Overweigh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 Res Cardiol,2014,103(7):533-542.

[12]Risom SS,Zwisler AD,Johansen PP.et al.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adul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181684,2017-02-09.

李学渊(1980-),主治医生,博士,主要从事心内科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0.031

R541.7+5

B

1671-8348(2017)10-1389-03

2017-01-24

2017-02-17)

猜你喜欢
心内科心血管人群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