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喧闹的菜市场中,耳朵里充斥着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声、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和賣家的讨价还价。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蹿来蹿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在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抬起头,招呼来人。
他,黝黑的面庞,健硕的臂膀,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非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味道。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一位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扮酷?
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回荡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我都会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们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样的舞姿,陶醉在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片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弘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算是表达我的歉意,更是我的敬意。
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一如往日般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的清泉,纵使身边蝉鸣蛙噪,也丝毫不为所动。很难得,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字。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我便随他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字,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章以“我”眼中一幅带有几分不协调的“菜农读书图”开头,凸显出主人公行为的独特,又给读者留下悬念;继而以公园广场上的偶遇,强化了主人公的独特,同时又与前文相承,巧作铺垫;最后以小屋见闻,将谜底全部揭开——主人公闹中取静、勤勉好学、在贫瘠的物质生活中追求精神丰盈的形象真实、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整篇文章构思精巧,描写细腻,议论精要,尤其是有关“生存”与“生活”的议论,既借主人公的事迹点明了人生的要义,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令人感慨良多,回味无穷。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5)班学生,指导并置评: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