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迷
我们缺一个杯子吗?
这是18年前,吕永中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做老师时,对国内外不断诞生的设计项目发出的疑问:设计是什么?我们还缺一个杯子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8年后,在上海半木之家举办的“吕永中:10年创作手稿展”上,他将当时写在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展出,再次向当下的设计提出质疑,引人思考。
家具设计哲学家从最初的灵感捕捉,到设计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修改,到最后敲定成稿,吕永中的创作过程几乎不用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就是他思绪的全部载体。有人说,从他的设计手稿里,能读出“理性的诗意”。
一根金属管,像笛子,12个孔,仿佛12个刻度。熏香的青烟依次从一个孔飘到另一个孔,吹奏者,是时间。这是吕永中在1999年创作的“笛”香插。他把它形容成“有形的时间”——在一件器物中,看见时光流逝。“只有安静下来,把焦虑、急踝的东西去除掉,你才能听到更加美妙的声音。”他语调平缓得就像熏香,袅袅升起。
马未都曾说:“家具有完整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儒家文化和其它宗教的影响下,自成一派。今天我们能够拎出来用的,还是这根主线,就是我们俗称的‘经线。若能够找到这条经线,其他的事情就能往下走。”
在吕永中看来,这条贯穿始终的“经线”是一种精神,是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礼仪和规矩,也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景仰。“我在作品中表达的,永远是我心中所向往的一切,而非我过往的生活。”
温和的外表下,吕永中对于设计始终有自己的思考与坚持,对于文化和时代也有自己的理解。设计,就是他的表达工具,描绘出他理想的生活。
不束缚于传统家具设计吕永中将现代强调的实用性和审美融入作品中:罗汉床,本是古代待贵客的象征,他摒弃了古代家具设计的厚重和繁杂,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罗汉肚”,再配以软垫,让“玫瑰酸枝鼓腿带托泥罗汉床”走人现代人的生活;“徽州”系列,则以细节制胜,打破了传统家具的单一功能,博古架、吧柜、画案……每一件作品都美观且实用;“高山流水琴桌”,如汉服水袖,大气灵动,挑战了传统木作在曲线工艺上的局限性。而“苏州椅”则把吕永中对设计的执着发挥到了极致。他借鉴了明代圈椅的形制,设计出特别的腰线,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非常贴合人体的弧度。因为椅子小腿的长度决定了桌面的高度,脱掉鞋子后的几毫米误差他也精确计算在内。从设计到定版,吕永中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苏州园林的窗棂、小桥都汇集到这把椅子上。
他说:“一把好的椅子,最重要的标准是它的舒适度和稳定性。但设计,并不只是灵感的抒发,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修行。”
吕永中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们看到的是一条弧线、一个比例上的美感,但背后藏着很多结构上的道理。一把椅子,好看的同时,能够久坐而不累,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能真正流传下来的原因。”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设计师是有多强的毅力?就像花两年时间做一把“苏州椅”,并不是这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所能容忍的。
隐藏于空间里的“文化血液”
北京半木空间,临近798艺术园区,它保留了原建筑6米多的层高和空间尽头的顶部条形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再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为引导光线,让自然光充满内天井,进而分散到1楼的主体展厅和2楼的书院。
这个设计灵感来自吕永中儿时旅行中的零碎记忆。用徽派建筑的语言,讲述精神之光。他给空间起名为“光徽——天井明堂”,吕永中说这源自于他对家和亲人的情感依恋。“家是补充能量的地方,是身心愉悦的能量场,而且连接着几代人的精神传承。”吕永中的住宅设计作品常引人自然光线,让室内空间沐浴在阳光下:家就应是如此温暖。
平时工作繁忙,少有时间和女儿交流,吕永中就在自家客厅放置了长长的木桌。女儿放学回家后在这张木桌上写作业,他也在这张桌子上工作。女儿敞完作业后直接铺上桌布,这张桌子就变成了餐桌。晚饭后撤掉桌布,父女俩还在同一张桌子上看书,各看各的,有时父女两人随意地聊聊天。平时工作忙碌,但两代人的沟通就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了。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张桌子,父女之间是联系不起来的。女儿去自己的房间写作业,他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两个人部在同一所房子里,但却在不同的空间。家本是团聚的地方,却因为空间的分布,把家人隔绝开来。“我相信等她长大了,肯定会有一个温暖的回忆,想起来小时候老爸虽然很忙,但也会和自己在一张桌子上做作业。家人之间的互动就这样微妙地展开了。”吕永中用这种看似刻意的方式,无意中构建了一种家庭文化。
“所谓的文化和情感是融在一撇—捺、一个细节、一个比例中的,逻辑、态度和感性,它们不是空洞的,是鲜活的。”就像画家在画一根线条的时候,一笔一画中,潜意识的想法早已融进画作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文化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所以无论是吕永中设计的家具,还是空间,都不只是展示设计技巧,文化情感也被完美地融合其中。
左边是生活,右边是设计
儒雅的作品,应是出自儒雅人之手,不曾想十几年前的吕永中,迷恋的竟是金属和机械的坚硬之美。而现在的他,作品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传统手工艺的印记。“手工艺是带有情感痕迹和文化温度的。”
很多年以前,吕永中就有了自己的木器和手工研发基地,他每日和木头打交道,熟悉每一种木头的脾性。“木头自然而温暖,且富有生命力。它不像金属那么锐利,很温润。在东方人眼中,人和木头的关系,就是人与他人、与天地的关系。东方人的玩物寄情,东方人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就是“木”性的体现。“以木为聪,取半舍满”,半木之“半”,指“取半舍满”。“木”代表蕴含时间与生命的各种材料与形式的探索,这是“半木”名字的来源。
早在创立品牌之初,吕永中就希望通过留白,让器物的使用者自己去思考和感受。“人们若是对材料不了解,就不会对器物产生信赖感。设计师所做的,就是将器物之美挖掘出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就像演员需要体验生活,通过真实的体验,丰富自己精湛的演技。而设计师对‘物的体验,有可能是对天地的体验,甚至是对宇宙规律的体验。”
在和同仁们经营设计事务所的10多年里,吕永中让“半木”始终保持一种半修道的状态,在走商业市场道路的同时,又纯粹地坚守着设计。
在中国,人们习惯性地会将“艺术”与“商业”割裂开来。作为设计师与经营者的吕永中,依然面临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的关系。“艺术与商业从来就不是必须分开的,在国外,更没有这样的命题。”
他说,“当我与客户谈项目风格时,双方讨论得更多的是价值取向,并不是聊纯粹的设计,而是让客户知晓设计师对作品的态度。你来我往的对话,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間的关系更紧密,设计师的理念让双方达成共识,设计便拥有了力量。我们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既要在这个社会立足,但又不能放弃自我。”
这或许就是吕永中能自如地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原因吧。享受工作,又不错过工作之外的温暖。一半,即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