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及管理策略探析

2017-06-05 23:28肖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管理策略心理健康高职

肖毅

摘 要: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下,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已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是改革的践行者,他们的工作成效将对改革成败产生直接影响,尝试从高职教师职业要求、生源量质变化、职称评聘压力、社会变革的影响四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研究背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较具代表性的4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的600名青年教师的调查发现:超过65%的被试者认为自己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没有压力的仅为3.3%;从院校分类情况看,高职、三本、二本、一本学校的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自评存在一定的递减趋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自评相对较高,高职青年教师与本科青年教师在压力与心理健康两个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高职教师心理状态更差、压力更大,心理健康状况更不佳。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4%。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教师心理健康概念

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解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教师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心理特征与教师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如马勒施(Maslach .C.)和杰克逊(Jackson S.E.)认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即为职业倦怠,这是对教师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的疲乏不堪、精力丧失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对服务对象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并出现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1]

张积家(2008)等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发现: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高检出率意味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同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重压力,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导致高校教师工作负担普遍加重,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检出率最高。[2]连榕(2003)等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3]

笔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内心世界及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及与他人一种良好心理关系的维持,从而降低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达成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教师不仅仅要教書、完成教学任务,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要用自身高尚的师德、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整的人格为学生示范和影响学生。由此可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是高职教师职业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过硬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职业标准为导引开发的教学内容,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师除和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必须完成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之外,还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加快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4]

二是生源量质变化。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1998年,全国高等职业(专科)学院432所,而2015年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341所,是1998年的3.1倍,但高校生源数量却在快速减少。2011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20年前后,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出国留学人数也在持续增长。[5]2016年,高校招生工作结束,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愈演愈烈,全国不少省份高职院校均未招满,普遍出现了生源危机,出现了陕西高职文史类150所学校“零投档”、安徽150余高职院校遭遇“零生源”、河北近6成院校“生源荒”的窘境。[6]在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普遍“饥不择食”,学生入学几乎无分数要求,学生入学水平的降低必然造成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难度增大。

三是职称评聘压力。目前,各省市及高校的评聘标准主要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任职资历,学历学位要求,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的来源、级别及经费额度,出版及发表著作和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继续教育及学生工作,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等条件相连接,在高校高级职称指标紧张、满足基本条件教师众多的情况下,参评教师的评聘主要聚焦于研究项目、著作和论文的数量与级别,这些指标在评聘过程中较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容易量化且操作简单。在评高级职称时,一般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同一标准、同场比拼,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具有双师素质,他们较高的实践技能这一优势难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展现,这与上级文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并未统一,无疑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困惑与压力。

四是社会变革的影响。当前,在人们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正失衡等社会问题,不公平感、焦虑心理、社会怨恨情绪等负面社会心态依然存在。社会道德观念与原有价值思维很难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在新的普世价值尚未形成之前,社会现实不断侵蚀着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基础,也冲击着高校传统价值观,高校教师队伍自然也会深受影响。一些教师会产生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观念,他们不愿再被束缚于一种古板而条理化的工作状态,不愿为理想或信念而无私奉献,追求更加具体,价值取向更趋功利性,势必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乃至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一是以师德建设促进德能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洞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诉求和愿望,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建设效果,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实现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愿景。2014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各省市及高职院校纷纷制定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培育师德先进模范典型、挖掘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举措,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因此,以注重实效的师德建设引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必将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觉性,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怀揣梦想、笃定前行。

二是以职称改革增强教师活力。破除束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开展职称评聘改革,完善教师发展治理体系,是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源泉。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2016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印发《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对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下放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限,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按照突出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职称评价导向,引导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相关高职院校积极履行主体责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建设。随着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更接地气的职称评聘改革政策的不断细化,并贯彻落实,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体制机制将逐漸破解,教师职业发展将更趋顺畅。

三是构建心理健康扶助系统。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疏导,教师自身维护和积极干预是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也就是说,压力源本身并不决定是否产生压力及其大小程度,压力的产生是以人对压力源的认知为中介的。[7]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拓展个人视野,丰富有益的知识储备,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抗挫折、防干扰能力,并在必要时寻求支持与帮助。其次,在教师建立自助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系统的同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应形成合力,搭建教师心理健康他助系统,通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满足教师职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合理诉求,营造尊重知识、崇德尚技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满足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立体化培训平台,让高职院校教师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同时体验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温暖,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特征研究”(项目编号:SZ201511626028)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B., & Leiter M. P.. Job burnout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2).

[2]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1).

[3]连榕,孟迎芳,廖美玲.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4]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EB/OL]. [2016-12-15].http://www.gov.cn.

[5]生源数量全面下降 部分高校面临存亡挑战[EB/OL]. [2011-04-28].http://paper.people.com.cn/.

[6]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EB/OL]. [2016-12-15].http://learning.sohu.com/.

[7]李兰巧.教师心理特征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管理策略心理健康高职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