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梓
物与我:学院空间内的一次话题讨论
夏 梓
错误的秩序——坚硬的芯001》 林欣 布面油画 200cm×135cm 2013年
“物·我——学院空间与社会空间”是湖北美术馆在其“学院空间艺术计划”持续实施所积累的既有艺术家与藏品资源下,发起的一次阶段小结式的话题讨论。
“物与我”是人们一直在审度的一种普遍关系。在“物我”关系的参照下,展览实际上涉及了一系列的关系问题,例如,“学院与社会”、“艺术家与作品”、“作品与受众”、“美术馆与观众”等等。美术馆则在此为这一系列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开放式的视觉讨论空间。
从展览本身的叙事语境来看,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参展艺术家毕业于国内外各大美术院校,且都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艺术创作;展出作品从“可辨识图像”的使用上较直观地体现出其专业的学院基础,在公共空间内与受众建立有效的“读图”联系,并能通过“物与我”的切换与博弈差异化传达艺术家的个体感知体验。
目前为止,美术学院并没有舍弃黑白素描、焦点透视和人体解剖等古典写实创作技巧的教学内容,又或者说,这些古老的、经典的技艺仍是美院学生积累美术知识的基本前提,是美院教师必须掌握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又不可回避地面临“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的课题探索。临摹、写生是美院学生审度“物我”关系的起点,文脉传承是美术学院的重要使命。“传道解惑者”的教师身份赋予学院艺术家对起点式“物我”关系的反复认知与实践,此外,还有关于东西方经典的不断重读与反思,所有这些,无不有意味地贯穿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
徐文涛是油画科班出身,不得不说,身体叙事风格的确立和延续离不开其以“学院模特写生”为起点认知的、关于“写实与再现”问题的思考、延伸及实践。近期艺术家尝试了“西方经典图像”的策略式回归,“POP ART”等图像方式出现在徐文涛新的身体景观中。周罡的装置作品《致敬博伊斯》是其对博伊斯代表作品《油脂椅》的再现,“信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博伊斯是公认的“难以被理解的”前卫艺术家。在一系列“创造性的思想”之后,艺术史给予了我们关于博伊斯的诸多理性的“阶段式阐释”。当曾经的“晦涩”已成为经典,周罡的致敬既是有温度的回归,也是新的诠释与期待。
《小时代》 徐文涛 布面丙烯 300cm×200cm 2016年
但凡学习绘画的人,都需要从素描开始。《涂来涂去》是王晓新近年来持续实施的一个素描声音装置项目,作品主体由西方经典转变为古代绘画中常见的山石,这于观者的知识结构并不陌生,而舶来于西方的素描参与东方文人式的语境营造则趣味非常。李中军对自然生命体格外偏爱,并执著于培植与创造花鸟草虫的生物“变异”。《虫·丛》中,各类生命体相互交织,变异的昆虫回归丛林、感知自然,这是传统花鸟画的视觉变异与致敬。
对于走出学院的艺术家而言,“外物”的范畴不断扩大,情感触动下对“我”的认知日益明晰且深刻。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我们见到的与我们所知道的事物,两者间的关系从来无法被真正地厘清,也正因为此,“物与我”的博弈会产生有趣的对话。
读李继开的画,犹如阅读他的成长,画中的男孩追随真实、自然成长。正如观看者常常不自觉地猜测画中的男孩究竟是谁,李继开本人应该也在记忆与现实的距离之间反复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恰巧被安设在了男孩的身上。女艺术家对物我之间关系的审度总有其细腻特别之处,郭子提供的是碎片式阅读方式下的视觉重组。《没有树叶的森林》一面满足了传统观看经验下对可辨识物的捕捉冲动,一面又在浅阅读的速食认知后驱使阅读者深度感知其中看似毫无逻辑、却相互关联的精神重叠。杨鹏用水墨画婚纱,她将女性对婚纱的经验式幻想引入一个看似深邃、杂乱与迷幻的物化空间,而何时、何地的理性询问又令刻意营造的迷境瞬间有了“找到自己”的现场感。
约翰·伯格说:“观看先于言语……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有理由相信,共有的图像经验可以有效拉近艺术家与受众间的距离。这是建立在以视觉共鸣为起点的交谈,例如,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年少遐想时某个相似的瞬间,又或者生活片段中如此相同的个人体验等等。可见者是不可见者的表现,一旦交谈有机会延续,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假设成立。
林欣的作品通过数字媒体的共享认知将观者引入一个自我设定的视觉程序,在这里,机器人过着有生命的生活,机器人存在于既有Bug的虚拟世界。她将非生命体鲜活化,将虚拟错误形态化,而在虚拟环境的另类现实中,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体验。老普林尼说:“绘画的要旨在于通过线条,勾勒人影的轮廓。”表现,是使缺席者出场。严尊利用雕塑语言的空间协商成就了数字影子的出场,各色瓶子的投影被数字代码虚拟化,事实上,解码是个复杂的过程,但可视之物引人入胜,当真实人影与之重叠,信息时代的交互现实也被凸显出来。《像鸟儿一样飞翔》中,简小敏为我们捕捉到熟悉的画面与片段,它们经由心灵的转译指挥着身体的实践。令人警醒的是:在媒介无处不在的此时,我们的眼睛越来越脱离世界的实体,结果的虚置空虚着我们的内心,亦僵化着我们的身体。
本文在此试图从展览的结构划分上对主题“物我”进行一个较为具象的线性逻辑阐释。不可否认的是,“物与我”的参照下,艺术家的视觉叙述并不囊括一系列值得关注与探讨的“关系问题”,但展览作为方式,美术馆作为媒介,在这个通往广义社会空间的传输过程中,学院与美术馆之间的有效对话会持续产生有价值的话题及思考链接。
注:
展览名称:物·我——学院空间与社会空间
展览时间:2017年3月31日-6月4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
1.《蘑菇与两个男孩》 李继开 布面丙烯 145cm×200cm 2013 年2. 《虫·丛-1》 李中军 纸本水墨 128cm×128cm 2017年3. 《涂来涂去No.2》 王晓新 声音装置 石膏体、雕塑、音响、麦克风等 2017年4.《穷徒》 万里驰 纸浆、螺丝扣、亚克力 118cm×72cm×35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