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创业型大学的路径探索与国际经验借鉴

2017-06-05 14:16濮佳妍朱正浩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协同学院大学

濮佳妍 朱正浩,2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高职院校构建创业型大学的路径探索与国际经验借鉴

濮佳妍1朱正浩1,2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高职院校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热点议题。建设创业型大学可能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剖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从战略选择、协同创新、创业文化等不同层面探讨了职业院校构建创业型大学的路径。

高职院校;创业型大学;路径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以追求快速和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近年来,国家也陆续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等文件,提出高职教育要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如何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助推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决策者亟待破解的问题。建设创业型大学可能是我国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创业型大学的提出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和伯顿·克拉克几乎同时提出了这个概念。前者从政府—学校—企业三螺旋的视角,基于对MIT等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研究,阐释了创业型大学,指出创业型大学具有“知识资本化”、“相对独立”、“相互依存”、“混合形成性”和“自我反应性”这五个特征[1];后者则以欧洲二、三流大学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是从组织转型的视角解读创业型大学,并且总结了高校要转型创业型大学的五条路径,即“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多元化的自主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拓宽的发展外围”以及“整合的创业文化”[2]。

虽然两位学者对创业型大学都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是综合他们的研究,基本可以得出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即它是指为顺应市场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建立起来,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大学模式。它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创新校内组织机制,依托跨学科研究中心、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办公室、衍生企业、创新协同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学术资本化和创业化,进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抉择

2.1 创业型大学的理论支撑

创业型大学理论专家埃兹科维茨和伯顿·克拉克的研究为高职院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虽然埃兹科维茨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是他也指出,创业型大学可以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转型而来。[3]伯顿·克拉克在研究芬兰纽恩苏大学、英格兰沃里克大学等五所具有创业性质的欧洲二三流大学的基础上,提出创业型大学既可以为研究型大学,也可以为一般普通大学。同时,也指出“专科类大学因为能够有效控制学科专门化需求,对捕捉创业反应有更好的条件,所以相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能够更好地完成创业转型。”[4]

2.2 建设创业型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撑

推动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企业进行“深度融合”是政府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这一定位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这就为建设创业型职业院校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支撑。此外,国家相继出台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提出的高职院校要强化产学联结、提升经济社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进一步为高职院校发展创业型大学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3 高职院校有着更为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去寻求变革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办学历史较短、社会声誉度不高、生源质量相对弱、政府资源投入缓慢、教育资源缺乏等因素使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处于 “低人一等”的困境中。[5]这种尴尬地位迫使高职院校寻变革、求生存。建设创业型大学将是高职教育走出高等教育体系的边缘并向中心有效突破的一种战略选择。如伯顿·克拉克案例研究中的英格兰沃里克大学、芬兰纽恩苏大学、瑞典恰尔莫斯技术大学、苏格兰斯特拉斯克兰德大学和荷兰特文特五所大学都是欧洲的二三流大学,也都曾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这些学校为了摆脱困境、应对生存压力,从自身出发竞相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先后走上了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这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革新提供了新范式。除此之外,我国高职教育底部轻、阻力弱、负担小、定势少的特点也使高职教育比传统研究型大学更易接受组织转型和制度创新。[6]

2.4 高职院校转型的基础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为转型创业型职业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正好与埃兹科维茨指出的创业型大学使命——经济发展[7]相契合。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在探索产学研协同方面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如表1中广州这五所高职院校,它们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将进一步推动其向创业型职业院校发展。使命的相互契合、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这些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再次表明了高职教育更易发展为创业型大学。

表1 2013-2014年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情况

3 协同创新是创业型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

图1 三螺旋模型[10]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间利用彼此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协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生1+1>2的协同创新效应,并且具有“协同”以“创新”为目标,“创新”以“协同”为手段的特征。[8]而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特征是政、产、学的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大学、产业、政府不再是一对一的线性关系或是二重螺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制造领域三个领域内形成合力,共同创新(见图1)。[9]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重新整合内部资源,更要通过自身变革加强与外部市场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所在区域政府、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耦合联动的协同发展关系。由此可见,协同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实质。

3.1 动力机制的视角

就目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现状而言,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的合作缺乏动力、流于表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个组织间没有找到合作的利益契合点。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合作成果归属性问题。由于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组织要素禀赋不同,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贡献自然就各不一样。[11]如图1所示,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创新技术的主力军;企业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主体;政府是协同创新宏观指导、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服务保障等的提供者。若没有合理的合作成果归属机制,就会直接影响各个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以及合作的深度。其次,合作利益分配问题。面对创新创业,协同创新各方着眼点往往是不同的,虽然在合作初期可能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当看得见的利益或是风险来临时,由于缺乏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共赢,各个合作主体的积极性自然就会受到挫伤,最终导致难以产生创新创业成果,学校也无法履行社会服务职能。[12]因此,建立良好的动力机制,以解决合作成果归属性问题和合作利益分配问题,是影响协同创新主体合作深度的核心。

3.2 创新要素的视角

向创业型高职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创业型大学强调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而人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是创业型大学协同创新的核心资源和发展保障,是创业型大学创新能力与创业活力的决定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和聚集优质人才,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学校协同创新的水平。但是由于受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教师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不仅制约了学校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因此,创新体制机制是创业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保障和核心推动力。要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走出传统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创业热情,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如英国沃里克大学专门设立了研究员奖金计划以奖励富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研究员。[13]

3.3 组织互动的视角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是基于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三螺旋关系。[14]也就是说,要实现创业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这三个组织间建立起长期的互动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种平台的搭建,如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通过这些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解决政府、企业和学校组织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对接和共享,促进政产学协同互动,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催生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活动,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正如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在台湾地区政府的引导下设立了创新育成中心,结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项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援、商务支援、资讯支援、行政支援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创业及研发初期的成本与风险。截止2014年底,该中心实际进驻厂商合计105家,促成育成企业投增资6.5亿元新台币、协助育成企业取得政府相关奖项或认证32件、协助育成企业取得资金5,504万元新台币、育成企业回馈365万元新台币、育成合作总金额1,937万元新台币,组织人力(教授、研究人员、学生)转至企业专职133人、协助非进驻企业取得政府资源61件等(见表2)。

4 塑造创业文化,深化创业教育改革

构建创业型大学除了要注重协同创新平台等硬实力的建设外,更要着力于创业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创业文化是一种以创业精神与创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是创业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凝聚力,是高职院校竞争制胜的重要力量之源。纵观世界上转型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如英国沃里克大学、苏格兰斯特拉斯克兰德大学、美国洛雷恩社区学院,都有其独特的创业文化,并且他们的创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甚至向区域经济社会辐射,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活跃发展的文化因子。伯顿·克拉克在阐释创业型大学时也提出,“整合的创业文化”是大学向创业型发展的五个要素之一。[16]可见,整合与构建创业文化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灵魂。

表2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创新育成中心历年执行成果[15]

要构建以创业文化为主要形态的大学文化,就需要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行为方式。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实施鼓励学生创业、建立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培训等创业实践,并且已有部分师生走在创业的路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五区一场”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约11000平米的创业专用场地,其中在创意设计区的15家企业,注册资金已达2500余万元,年营业近4亿元[17],但是学校在培育创业文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创业文化在高校师生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还不够、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现有创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等诸多问题。[18]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重塑创业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

图2 约翰逊县社区学院创业教育课程

实践上,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第一,构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如约翰逊县社区学院在创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淡化专业界限,注重专业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如图2所示,学院将创业学课程与商学、计算机、营销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创业学基础知识以外,学会制作计划书、理财、计算机、市场营销等的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19]第二,以产学合作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美国洛雷恩社区学院除了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专题研讨会、嘉宾系列演讲、公司拜访、专业化实习项目等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20]第三,注重教师创业素养的提升。美国社区学院对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商业计划和市场预测等方面的培训,采用加强技术转化和商业化、促进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投入到更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创新过程中;设立学术假期以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探索,使教师获得创业的直观体验,从而充实课堂教学[21]。第四,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多种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成立创业社团组织、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创业孵化园等平台,与企业共享资源,培育创业型人才。如美国劳瑞恩社区学院为学生提供孵化器与共享设备,方便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以及与经验丰富的导师、专家和投资人进行交流[22];北爱荷华州社区学院创办了“CEO 俱乐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筹集资金和运营企业[23]。第五,从政策上、经费上加大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如斯普林菲尔德技术社区学院与政府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米得尔赛克斯社区学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种子基金;北爱荷华州社区学院对参与创业选修课程的学生每学期奖励500美元奖学金,以此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4]

[1]孙钢城,王孙禺.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亨利·埃兹科维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徐彦.高职院校构建创业型大学的路径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3.

[6]高明.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63-67.

[7]Henry Etzkowitz,Andrew Webster,Christiane Gebhardt,Branca Regina CantisanoTerra(2000),“The future of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Research Policy 29(2000):313-330.

[8]王军胜.协同创新与创业型大学的互动与互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8-81.

[9]陈笃彬.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45.

[10]王立岩,宋欣欣.高校筹资三螺旋体系构建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财会通讯,2010,(14):51-52..

[1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12]谢惠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14,(7):58-62.

[13]陈笃彬.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165.

[14]亨利·埃兹科维茨,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8.

[15]数据来源:屏东科技大学研究发展处网页[DB/OL]. http://ord.npust.edu.tw/bin/home.php.

[16]BurtonR.Clark,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IAU Press,1998:7-9.

[17]《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年度教学质量报告》,2014,12.

[18]翁李焱.创业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2):1-3+22.

[19]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全校性创业教育策略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2):53-59.

[20]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R].US;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3:19-22.

[21]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R].US;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3:23-26.

[22]The Innovative and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R].US;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3:19-22.

[23][24]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全校性创业教育策略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2):53-59.

【责任编辑:黄素华】

Discussion on the Pathway of Construc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U Jia-yan ZHU Zheng-hao
(1.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2.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not meet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Construc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tend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ategic choic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pathway

G718.6

A

1671-9565(2017)01-038-06

2017-02-18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专项“特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16CYDX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濮佳妍(1989-),女,浙江象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方面研究;朱正浩(197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组织变迁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学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海盗学院(12)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