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曦煜 黄志兵
(1.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3.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创业型学科发展:动力、阻力与方向
侯曦煜1黄志兵2,3
(1.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3.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伯顿·克拉克的三角模型,作为其“创业型大学”理论的基础,展示了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三方权力制衡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创业型学科是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在创业型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当市场在三方权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后,学科便表现出了一定的“创业性”;而学术传统的惯性则成为制约创业型学科发展的障碍。创业型学科的发展应该以学科型组织为支点,自然科学学科为突破点,实现从区域创新的边缘者转向区域创新的发动者的发展目标。
三角模型;创业型学科;创业型大学;学科型组织
从实践来看,一部分的典型学科在高校创新创业、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都表现出了支撑的引领作用,基于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可称其为创业型学科。创业型学科是继创业型大学之后机构创业研究的更深一步探索,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表现。创业型学科的含义首次出现于伯顿·克拉克的 《建设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伯顿·克拉克认为,“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是书中所提到的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需要满足的五个要素中的最关键一条,这个心脏地带指的就是在创业型大学中表现出色,起到核心作用的学科——创业型学科。但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创业型学科仍处于“黑匣子”状态,还在发展之中,克拉克也在文中阐述道,创业型学科“仍旧处于围绕新旧学科和一些跨学科学习领域形成的传统的学系之中”。[1]
需要指出的是,从部分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来看,创业型学科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模式,而不是一种纯学科分类。因此,创业型学科并不能被看作创业型大学的专利,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一所普通高校中当它的少部分学科具有:产生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化生存模式,创业精神的组织文化导向等等相关典型特征时,也可以被囊括在创业型学科的应有之义中。创业型学科之所以被概括为“学术心脏地带”有两个原因,一是创业型学科的重要地位像心脏一样,源源不断地泵出创新的新鲜“血液”;二是创业型学科相较于传统学科仍是存在的少数,就算是在创业型大学之中,能被称之为创业型学科,真正起到心脏作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创业型学科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那么,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创业型学科在成长之路上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发展?又遇到过怎样的阻力?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又在哪里?本研究拟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视角下探究以上提出的三个现实问题,揭开创业型学科发展的神秘面纱,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参考。
“创业型学科”是一个复合名词,是由一个特性词加一个属性词构成的,创业是它的特性,学科是它的属性。是什么使它与传统学科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走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道路,转向了创业型学科的发展道路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大致可概括为学科内部要素的量变到质变和学科外部各种影响势力的相互牵引。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中描述的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宏观系统中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三者的权力相互制衡、相互博弈,最终达到不同平衡状态分布的结果。
克拉克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系统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学术权力系统,学术权力系统中如何分配权力和使权力合法化是其主要的两个方面。克拉克在多方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外部影响势力可以凝练为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三方,三方分别居于一角,构筑成基本的三角形协调模式。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只存在一方的一种极端模式,三角形内部的每一个点代表三种权力的不同组合。国家主要代表了一种双向的诉求,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学科培养出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公民;另一方面是大学或学科对政府的政策支撑、财政支撑等方面的诉求。学术权威(也可称为传统),主要表现为学术信念,即是“学术系统内部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最牢固地存在于学术系统之中的那些信念,学科,作为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信念最强的源泉”[2]。市场权力是只无形的手,可以触及到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力所触及不到的地方。克拉克在书中把市场分割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分别代表了学生对学科培养的诉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术“资源—声望”(resource-reputation)在市场中的重要影响。
图1 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型”
三角协调模型实质是一种相互关系模型,首先,模型承认了政府、传统和市场三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有一种内在的“向心力”避免三个要素过于离散,保持三角形的稳定。其次,三角协调模型也表达出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彼此冲突性,在这个内在的“离心力”的作用之下使原本“混沌”的变量关系清晰明朗,从而找出事物主要矛盾的代表性因素,发现创业型学科的发展阻力,进而采取措施。
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究其实质,是对高等教育系统中纷繁复杂的关系经由理论而构建出来的理想模型,更多的意义在于揭示“大学—政府—社会(市场)”的现实逻辑和基本矛盾。那么对于创业型学科,这一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该模型是否同样适用呢?
在传统学科中,学科是包含在大学和学院之中的,学科的外围生存环境是大学,大学作为一个缓冲器,降低了社会环境对学科的影响,只要大学能够稳定生存,学科就也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但是陈霞玲(2015)在分析美国加州大学戴维分校(UCD)时发现,该校创业组织资源分配方式是把学科暴露在社会中,社会成为学科和大学共同的外围生存环境,通过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科的创业力。因为创业型学科和大学的外围生存环境存在 “交集”,所以三角协调模型适用于创业型学科的发展研究。
图2 传统学科与创业型学科生存环境差异
虽然创业型学科和大学共同接受市场的洗礼,但是在国家权力这一方面上还是表现出了巨大差异。李娟等人明确指出,政府与学科的关系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模型来描述。“经济学中委托—代理是指依据一种明显或隐含的契约,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并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的契约关系。授权人即为委托人,被授权人则为代理人。”[3]政府对学科的管理模式应采取“抓两头,放中间”的原则,即如果一个学科建设分为立项、建设、验收三个环节,政府要做的就是抓好学科立项和验收这一头一尾,牢记自己“委托人”身份。更多地放权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自己处于一种间接的监控状态才是政府该有的定位,因此,对于学科,政府的控制力下放学校,并不对学科直接行使权力。
创业型学科是一种创新的学科组织形式,学术资本化是该组织中的目标之一,而学术资本化的过程实质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发生离不开它所处的市场环境的驱动和引导。市场位于三角模型的一角,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创业型学科的研究问题来源于市场,而学科最终取得的科技成果经过校企合作、衍生企业等途径又转化为商品,并最终反馈到市场。因此,市场需求的推动是创业型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
图3 市场需求的三角模型
市场需求的牵引力贯穿创业型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19世纪,随着《莫雷尔法》的颁布和“赠地大学”的出现,学科的首次创业活动得以开展。因为法案规定赠地大学或学院作为回报必须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所以早期的创业学科主要是农学和工程学,主要方式是提供咨询活动。如为农民进行土壤测试和帮助企业解决蒸汽锅炉爆炸的原因等广泛传播的咨询活动。20世纪早期至二战期间,“威斯康辛”思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需要进一步刺激了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次的创业活动主要发生在物理和电子工程学科之中,活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咨询活动制度化,如MIT的“五分之一”制度;二是学科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资本与科研公司签约来管理并发售专利。如斯坦福大学的惠普公司就是那段时间最重要的大学子公司。[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于生命健康的关注度急剧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物技术学科。1971年,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建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公司,并在风险资本家罗伯特·斯万森的帮助下实现了该技术的商业化。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创业环境逐渐成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衍生企业、技术转移办公室等的发展壮大都使得学科的创业活动方式更加丰富起来。
创业型学科另一个需要突破的障碍来自于研究者学术责任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人才培养是学科组织最重要的职责,当教学这一传承了几百年的基础学术责任因为商业利益受到动摇时,批判者们发声了。他们认为,创业型学科中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为相关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创业活动可以获得潜在的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从而使学术工作者忽视学术责任,进而影响教学科研的精力投入,严重违背了学科目标的初衷。如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的诺耶斯(Noyes)教授和同在化学系化学工程专业的沃克(Walker)教授在教育目标和研究理念上有着严重的分歧:沃克主张“与理智地运用科学来解决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比,教授和学习纯科学简直不值一提”[5];而诺耶斯坚持“技术的转移会连同学者们的努力和创造力一起转移到公司上去”,争执由诺耶斯离开了MIT而结束,后来才有了MIT著名的“五分之一”制度来平衡传统教授和有创业教授的不同意见。这些障碍或多或少都成为制约创业型学科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化障碍为挑战,打破传统学术信念,与时俱进,找到学术和创业的平衡点是创业型发展之路上必须考虑的问题。
5.1 学科型组织成为创业型学科发展的起点和支点
学科型组织为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由此产生的惯性,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充分,及旧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中,学科型组织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况,需要和创业型组织结合来唤起学科发展第二春。无独有偶,创业型组织也需要学科型组织,创业型学科的创业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进行的是学术创业,学术成功是创业型学科成功的前提条件,由学术成功而产生的知识产品经过创业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连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曾因为创业而怠慢了学术研究,他们召集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集中学校的财力、物力等物质资源,组建各学科的前沿研究所和实验室,致力于培育专业上领军的一流人才。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大力发展学术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学术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大量的学术资源作为基础,还需要靠学科型组织的知识产出,故创业型学科的发展要以学术资本为起点和支点。[6]
5.2 自然科学学科成为创业型学科发展的突破点
任何一种改革和进步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共同发生的,创业型学科的发展之路也必然要受到时代背景、知识生产模式、学科类型等条件影响,是一个慢慢铺展开来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学科的创业活动也应该属于高质量内涵型的知识创业,如重大技术的突破,科技成果的转移等活动。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与此关联自然科学学科更容易发生创业活动。有相关资料记录了美国生物医药学科领域的技术产出变化过程,资料显示,自19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大学技术产出向生物医药方面转移,发明专利不断向生物医药领域集中,相关专利比例从1971年的11%上升到了1997年的48%,上升趋势远超其他领域。[7]创业型学科向自然科学学科的选择倾斜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他们认为像理工科等自然科学学科存在天然的创业优势:第一,学科内拥有大量专利和技术,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部分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和书斋中。第二,这些学科拥有大量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可为初创期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技术支持。[8]
由于每个学科都保有自己的学科传统,创业活动在各学科是不均衡展开的,人文社会学科向创业型转变相对缓慢,比较落后,但随着学科的交叉,平衡各学科的差异,人文社会学科的创业型活动也开始增加。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创业型学科都是基于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并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具有好的契合度的学科,它们更容易实现与产业链的对接。”[9]
5.3 从区域创新的边缘者转向区域创新的发动者
虽然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创新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创业型学科等学术组织之所以会成为日益重要的创业力量,原因在于它自己特有的优势,经济领域的创业无法等同或替代学科组织中的创业。第一,创业型学科中的创业者的特殊身份——学生和老师。学生是新思想和创新活动不竭的源泉;教师则拥有空闲时间、设备、社会关系等资源,便于其开展创新活动。第二,创业型学科是新的交叉学科和产业领域的潜在温床。如MIT的工学院中的工程学科中流行的“工程+”思想,当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结合成为了生命科学工程学科,当媒体技术和工程学结合产生了媒体技术工程,产出了我们熟知的3D打印、电子墨水等著名的知识产品。这些有利的因素促进了学科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领导性作用。
并且,创业型学科作为知识生产的源泉,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临界质量”时,知识就有可能溢出,实现其资本化进程,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的易高峰教授也指出,若只有学科的知识创造而不进行创业,不仅使知识的潜在价值大大浪费,也难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只有以创新创业的主人翁精神,尽可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知识资本化和学术创业化,即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才能实质性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0]
[1]吴越.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基于MIT的个案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0-85.
[2]Burton R.Clark.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136.
[3]李娟,吴斌,蔡小军等.试论重点学科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发挥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45-48.
[4]Scott A Shane.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 Spinoffs and Wealth Creation[M].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2004:44-45.
[5]罗杰·L.盖格.增进知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1900—1940)[M].王海芳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68.
[6]李华晶,王刚.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学术创业问题探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52-59.
[7]Shane ScottA.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 Spinoffs and Wealth Creation[M].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2004:58.
[8]刘荣进,陈平.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4:17-20.
[9]易高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基准[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6-9.
[10]易高峰,赵文华.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9,(1):53-57.
【责任编辑:黄素华】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ubject:Power,Resistance and Direction
HOU Xi-yu1HUANG Zhi-bing2,3
(1.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2.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ngbo 315211,China;3.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The Triangle Model, raised by Burton Clark, was considered as the theoreticalfounda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d represents the power of the state,the research and the market with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The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s are the key and essence to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he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 stands out when the market domin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whe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stands in the way and poses resistance.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relies on the 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as the stand point, natural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realizes the aim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dge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to the motive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triangle model;the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he 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G527
A
1671-9565(2017)01-033-05
2017-0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治理机制研究”(编号7147313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知识资源配置的大学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编号15NDJC082YB)和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高校协同治理研究”(编号G15JY-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侯曦煜(1991-),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研究;黄志兵(1980-),男,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