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应试教育扼杀个性,应试科研扼杀创新
秦伯益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秦伯益 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系统新药评价工作,负责有关火箭推进剂、新型刺激性毒剂和除莠剂的相关毒性试验。主持研究成功神经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核能化学、核分析和应用、放射医学以及防复吸辅助药国产盐酸纳曲酮。
中国的教育在“应试”,中国的科研也在“应试”。应试教育扼杀了人的个性特长,应试科研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下,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统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为了统一高考,我们统一了考题、教材、教学大纲、复习提纲;结果,学习内容、思维方法、行为模式都得到了限制;最后,学生的大脑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统一高考”的劣势,不在于“考”而在于“统”。一“统”之后,老师不能发挥各自的教学专长和特色,学生不能发展各自的才能和兴趣,培养出来的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工艺品,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需要,弊端十分明显。
应试教育对真正有特长的“偏才”“怪才”最为不利。很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理论家、大企业家,并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应试的好成绩。英雄不问出处,自古皆然。中国现在创新人才的缺乏,是中国长期陷于应试体制中的恶果。这长期,既包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解放后的教育政策。
尽管教育界众多学者对应试教育批评很多,但主管部门尝试多种方法仍未找到出路。21世纪以来,教育相关部门对各高等学校进行统一评估,提出采用学科、学生数、创收、奖项、论文、基金、学位等可以量化的诸多“硬指标”,对各大学进行层层评估、频频评估。各学校领导为此疲于奔命。
考评学校的刚性的量化指标,产生了不同学校同质化的现象。同质化的学校培养出来了同质化的学生,结果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用人单位求才不易。学校应该是多元的,因为教师的专长是多元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是多元的,以多元的老师教多元的学生,才能教出多元的人才,满足社会多元的需要。这原本是人才成长的自然生态。
现在中国科研工作也在围绕着应试体制运转。一个大学生刚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立即就跨进了应试科研的樊篱。学位、职称、职务、基金、论文、成果、专利、奖励等等,无不需要层层“应试”,哪里还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条件?待到各种“应试”过了,可以自由地探索一些问题了,却发现岁月蹉跎,青春老去。年轻时忙于“应试”,“应试”过了,已是强弩之末。
应试体制不改变,科教兴国的宗旨就会“走样”,科教兴国的目的就难以达到。高等学校应该以教育为主,如果现在为了博取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大学等名义而陷入应试科研体制中,既做不好科研,又影响了教育,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倾向目前是存在的。现在很多大学校长都在探讨高考的改进办法,但改来改去都是技术层面的改变,如考试科目的设置、评分标准、考场监管、地区名额分配等,这些技术性问题万改不离其宗,是不可能根本改好的。恢复世界各国通行的校长负责、教授治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等行之有效的办法,高校才能办得多元化、有特色、高水平,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智慧、有担当、有特长的学生。
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或懂教育规律的专家,不应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更不应被磨合成行政官员。学校应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不应受政治、经济、行政、利益、人际关系等影响。
各级考核任免都应由各自的上级管。校长管系主任,系主任管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管课题组长,课题组长管下属科研人员。不必担心权力下放后逐级用人会出现不正之风,这种现象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如果用人者任人不当,势必会影响用人者本人的业绩,进而影响到他自己的职业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科技的进步都是慢功夫,最忌急功近利,科教文化的建设应该备受重视。科教文化不是开一个大会,喊几句口号或搞几次活动就能繁荣和发展的。现在“科教兴国”已作为中国国策确定了下来,但“谁兴科教”“如何兴科教”却始终没有解决好。回顾改革开放后,在科教文卫领域都曾提出过“产业化”的方针,结果并不好。在教育领域,产业化的结果,造成了教育界的种种弊端。在科研领域,应用研究的后期应该向产业化发展;但基础研究如果也要产业化,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误导了它的原创动力。
就科技创新来说,它的前提是思想解放、文化觉醒,中国正需要一次彻底的全民启蒙。也应该看到,解放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物质条件上的进步很大,但由于文化的滞后使得创新的动力不足。文化的觉醒会促进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科技进步与文化觉醒,两者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贯穿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基础都在于继承优秀传统、倡导思想解放、鼓励自由探讨。中国当务之急应是克服应试体制对教育和科研的捆绑,让教育与科研以各自的规律来运行。世界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中国也不会是例外。
—— 摘自《科技导报》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