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会化媒体下创新团队知识演化机制研究

2017-06-05 14:22向纯洁杨中华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智相似性社会化

向纯洁,杨中华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移动社会化媒体下创新团队知识演化机制研究

向纯洁,杨中华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本文以创新团队中的两类知识演化模式——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为切入点,以共享心智模式为中介,探讨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模式的影响机制。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解创新团队成员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四个需求对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两个度量维度——相似性和准确性的作用,进而研究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的不同影响程度,最终形成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机制的影响框架。其研究成果将完善移动社会化媒体以及创新团队中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为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和规范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移动社会化媒体;共享心智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

1 引言

移动社会化媒体是在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随着移动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各类社会化媒体应用在移动端的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井喷式发展对创新团队中每个个体的生活态度、工作方式和知识处理过程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主动贡献知识和反馈知识的积极性,使得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方式更为真实有效、迅速多样。与此同时,这种对个体知识处理方式的影响也将逐步聚合到团队层面,使得创新团队的知识演化路径发生变化。但是目前对移动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多集中在采纳、营销、传播和非工作情境等方面,对其在企业、团队和工作环境下的作用的探讨并不多见。特别是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机制的影响,更是没有涉及。由于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媒体”本质,以及创新团队的“团队”属性,本文希望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UGT)和共享心智模式理论(Shared Mental Model,SMM),研究移动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

2 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

虽然知识演化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知识处理过程,但是众多学者都认为其具备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知识的探索,目的是创造全新的知识,可以用知识创造来表征;另一种为知识的挖掘,目的在于对现有知识的集成和改良,可以用知识整合来表征[1-2]。团队中的知识创造需要将视线移到团队外,使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知识点。而团队中的知识整合则需要关注团队内部,使用收敛性的思维方式让知识聚焦和集成。因此本文从知识演化的两种形式: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出发来研究创新团队中知识演化机制。

2.1 团队中的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序的、必要的活动首尾连接共同构成[3]。如果其中有任何一个事件没能完成,则不能达到知识整合的最终目的。不少研究验证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关系、认知)均为知识整合的前因,如Robert等人比较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在面对面的沟通环境和基于电子化网络的沟通环境中对团队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的异同[4]。国内学者柯江林等人的研究成果也证明知识整合在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的关系中扮演了完全中介的功能,即社会资本的水平决定了团队知识整合的能力[5]。团队的诸多特征也都能够成为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例如Baxter等指出团队成员的合作方式(包括文化差异、良好的社会联系、协商技巧)都能够影响项目团队中的知识整合水平[6]。国内学者也得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王磊在研究科研团队的知识整合能力时把团队任务、团队领导、团队成员、团队过程都作为其前因变量[7]。叶笛和林东清则基于相似性理论与社会融合理论说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经理可通过关注团队成员的组成来有意识地提升团队的知识整合,因为相似性和吸引可潜在地影响项目团队中的知识整合[8]。还有一些文献分别验证了企业有关因素(包括市场导向、资源充足性、信息共享)[9]、变革型领导与员工信任水平[10]、知识共享水平[5]在特定的研究背景下都能够成为知识整合的前因变量。

2.2 团队中的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的过程即为组织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对知识创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其发生前因变量。在企业层面上,企业的文化特征(如市场文化、灵活文化、层级文化和团队文化)[11]、企业的学习文化[12]等,都能促进知识创造的效果。团队层面上,Zarrage等以自管理团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团队中相互信任与帮助、主动移情和对他人温和的评价以及表达意见的勇气都能够提高团队知识创造能力[13]。同时,Gibson等从时间观点角度,认为跨国企业的团队中如果存在对时间不同的看法,则会导致知识的创造,但是会减缓知识创造的过程[14]。而知识创造在某种情境下能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来研究组织学习或团队学习的氛围对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15]。在个人层面上,Chen等认为任务性质与知识员工个人特征的契合程度越高,对于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力越大[16]。Liu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个人知识的心理所有权能够对个人的知识创造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此外,Lopez-Nicolas等[18]、Malhotra等[19]也都通过研究说明适当的IT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帮助促进个人或团队的知识创造能力。在对知识创造“场”的研究中,国内的学者也获得了很多成果。如张爱丽研究了团队内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创造的影响[20]。张树娟等认为团队人数、团队领导与成员的互动模式是研发团队知识创造的前因变量[21]。而原长弘等[22]、李柏洲等[23]均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验证了团队知识共享的意愿能够显著影响团队或成员的知识创造水平。另外,团队的知识基础[3]以及基于社会化网络理论的科研网络的派系数量和网络密度[24]也能够对团队的知识创造能力产生影响。

2.3 知识演化机制的研究框架

根据对文献的整理发现,知识演化的两种形式均包含以下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加工和知识输出。知识获取是指发现企业、团队或者个人所具备的知识。这种发现的过程可以依靠个体的自我知识识别,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也能够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将自己具备的知识与他人的进行有效互换;同时还能够基于各种工具的帮助,例如各种信息系统工作平台、沟通工具的使用。企业、团队或个人在获得了自己需要的知识或知识集合之后,根据具体的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目的的处理,即为知识的加工过程。最后,根据加工目的和过程的不同,分别形成不同的知识输出,分别是知识集成和知识创造。移动社会化媒体是当下受众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及其成员对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会对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产生巨大变化。而共享心智模式则是一种团队工作方式和成员交互方式的表征,不同特点的共享心智模式意味着团队使用不同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输出。因此,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3 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共享心智模式的概念及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共享心智模式是团队运作的高标准,意味着团队成员能够正确了解其他成员的个性、特点和专长,以及整个团队能够对所承担的任务的解决方案和进展状况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有文献指出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如Yang等通过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研究,指出具备高水平共享心智模式的团队能够降低团队风险、加强团队内的承诺感、提高团队工作绩效[25]。Tjosvold等认为共享性质模式等团队层面的变量比个体层面的变量更能够帮助团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通过对共享心智模式本质的探究,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度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27]。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是指团队成员个体的心智模式具备类似性和重叠性。相似性越高,说明团队成员对自己和其他成员具备的专长、对任务的处理过程、对技术的使用方法以及所处的环境有高比例的共识和理解。而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则说明了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的正确性,即对成员的专长、任务的处理过程和技术的使用方法所形成的共识是高质量且无误的。

针对共享心智模式在创新团队知识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但是既然共享心智模式意味着团队成员具备相似的思维过程,则具有高水平共享心智模式的团队能够通过重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团队工作者的情况,例如使用相似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问题[28]。目前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中知识共享水平的影响。如Xiang等研究验证了在信息系统开发团队中,共享心智模式能够促进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29]。而王萌的论文以团队创新绩效为研究目标,证明了共享心智模式能够影响创新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过程[30]。以上的研究成果说明,共享心智模式的概念能够用来解释团队工作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由于知识共享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处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知识演化效果,因此,使用共享心智模式概念来探讨其对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影响机制也是有意义的。

3.2 共享心智模式相似性对知识演化效果的作用机制

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是指创新团队的成员对于环境的感知、技术的应用、其他成员的专长以及任务的进度具备相似的理解和认识。共享心智模式相似性越高的创新团队,能够对如何开展创新工作、每个人的责任分配以及任务的进展情况做出一致性的判断和处理,营造和谐友好的团队工作氛围,降低工作中的风险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有助于个人和团队中已有的知识和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对不适用于本团队和本任务的知识进行局部改良,达到知识整合的效果。同时,随着相似性水平的提高,这种团队成员间的融洽氛围和高效的工作模式越有助于知识的演化效果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因此,本文揭示机制1A(P1A):创新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对其知识整合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相似性的提高,这种影响越发强烈。

与此同时,具备较高的共享心智模式相似性的创新团队能够为团队的发展贡献有用的知识集合。这种丰富的知识地图能够拓宽团队成员的视野,有助于新旧知识、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而共享心智模式相似性所营建的积极和谐的团队工作氛围,也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产生新知识,即知识创造。可是,如果相似性过高,则会让创新团队处于一种相对静态的工作环境中,形成高程度的任职同质化,从而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愿,反而不利于知识创造。因此,本文揭示机制1B(P1B):创新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对其知识创造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随着相似性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随之降低。

3.3 共享心智模式准确性对知识演化效果的作用机制

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是另一个度量共享心智模式的维度。相似性虽然能够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构建广博的知识地图,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对任务或者环境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则虽然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高,但是也无益于创新团队的工作绩效。因此还需要保证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即团队形成了对任务、专长和环境正确的判断。如果创新团队中的成员都对知识、任务和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则能够有助于不同知识的匹配产生知识整合,或者相互协作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本文揭示机制2(P2):创新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对其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效果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4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机制分析

无论移动社会化媒体有多少种不同种类的具体应用,其本质上都是一类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帮助使用者改进沟通质量的媒体工具。而使用者会从自身的动机出发,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应用。因此,本文选择使用与满足理论,从研究使用者的动机和需求出来,来研究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机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在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解释用户会使用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媒体的原因在于,使用的过程或者结果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满足[31]。这意味着用户对某种媒体的使用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用户希望能够从诸多媒体中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符合自己使用动机的对象来使用[32]。

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者发现用户使用诸多种社会化媒体(如在线游戏、在线学习、SNS等)社会化或心理需求。Alghawi等认为企业CEO们对微博的使用目的有三种:以目标为导向、以娱乐为导向和以社交为导向[33]。Li等发现玩家持续沉浸在在线游戏中是因为能够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满足:享乐满足、社交满足以及功利满足[34]。Gallego等在对某个在线学习社区的调查中发现,方便性、娱乐性和社交性是学生们原因持续使用该学习平台的主要动机[35]。Ali-Hassan等尝试把社会化媒体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中介,认为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享乐性和认知性有助于构建工具环境下的三个社会资本,进而影响日常工作绩效和工作中的创新表现[36]。Ku等把这些需求进一步细化,认为用户对SNS的持续使用基于以下目的:寻找信息、娱乐、时尚、社交性和维持关系[37]。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考虑到创新团队中知识演化需要在融洽的团队氛围中获取知识和加工知识,本文认为创新团队愿意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来进行知识演化主要基于三个动机:知识搜寻、社交关系保持以及娱乐。同时,移动社会化媒体的“无处不在”性也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另外一个动机:使用便捷[38]。而以上四种使用动机分别表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使用需求:功能型需求和工具型需求。其中,功能型需求是在使用者实际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之后所体会到的功能上的满足感。例如用户在使用了移动社会化媒体后感觉到能够非常方便的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保持与他人的社交联系以及使用过程中感受到非常快乐有趣。而工具型需求往往是使用者对某种新型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工具的使用角度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评价结果。例如用户在使用了手机微信之后,与传统的电脑端的即时通信软件(如QQ、通过电脑访问新浪等网站等)相比,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同事好友保持联系和查阅各类新闻动态。因此,知识搜寻、社交关系和娱乐属于功能型需求,而使用便捷属于工具型需求。因此,本文从两类不同的需求类型来考察创新团队对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动机和目的,一共包括四个不同维度的具体需求:知识搜寻、社交关系保持、娱乐和使用便捷,从而通过影响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来达到知识演化的不同效果。

4.1 知识搜寻需求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

如果创新团队的成员愿意使用各种移动社会化媒体工具来搜寻各种知识,例如通过百度知道或知乎等工具查看其他领域的知识或团队其他成员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有助于帮助成员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成员所具备的自己没有的新知识,进而帮助团队成员理解他人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做法、配合他人在团队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进度安排。因此,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对创新团队成员对知识搜寻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越能够提高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另外,知识搜寻的过程也能够对自身和团队所具备的知识和工作手段进行检验,把过时的知识进行更新,把错误的处理方法进行改正,帮助创新团队建立共同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式,促进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揭示机制3(P3):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满足的知识搜寻需求能够对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4.2 社交关系保持需求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

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例如关注团队其他成员的微博以了解其最新心情和动态、通过微信与成员们进行项目沟通或分享娱乐八卦等,能够使创新团队的成员与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团队内部形成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遇到问题时积极朝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共同努力,进而形成高相似性的共享心智模式。同时,如果团队成员对工作的完成方式或进程安排的理解有误,对其他成员所具备的知识和专长产生误解,就会影响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而团队成员间良好的社会交往所保持的融洽的工作氛围则有助于指出团队内部存在的问题而不引发冲突。团队成员一旦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友善的关系下也会愿意指出并影响其他成员一起改进,有益于保证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揭示机制4(P4):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满足的社交关系保持需求能够对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4.3 娱乐需求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

娱乐性是众多移动社会化媒体所具备的最显著的性质。很多人认为在工作情境下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由于可能会发生过多与工作无关的沟通,反而造成使用的沉溺而无心于工作。但是,如果创新团队的成员都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例如一起在某个手机游戏社区中缓解工作压力、使用移动聊天工具感受有趣的沟通,会更有助于团队成员们心情愉悦的与团队成员相处,愿意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习惯,主动减少差异,提高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同时,娱乐性需求所营造的轻松、融洽的个人情绪和团队氛围,也有助于团队及其成员主动发现问题、愿意指出问题,而他人也乐于接受意见、改进过程,进而有助于保证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保持较高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揭示机制5(P5):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满足的娱乐需求能够对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4.4 使用便捷需求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

使用便捷需求首先包含易用性的概念。易用性来自TAM模型,通常用来解释用户对某种技术或工具的使用意愿,而移动社会化媒体本质上是一类工具。如果使用者认为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提供的工具或服务容易使用,则会更愿意去使用它。与此同时,使用便捷性还包含移动性的概念。移动性是移动社会化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使得创新团队的成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有关的媒体工具,使媒体工具真正融入使用者的生活和工具。无论是使用便捷需求所满足的易用性(如操作界面简洁、没有烦琐的使用步骤、反应速度快、使用成本低、出错率低等),还是移动性(如用户每时每刻每地都能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提供的工具或服务),都能够促使团队成员之间加强了解,形成统一的、严谨的、正确的团队工作面貌,促进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便捷需求也能导致用户们会更加愿意去选择这类新型的移动社会化媒体工具来完成知识搜索、社交和娱乐放松等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各项功能,进而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对工具任务的正确认识。因此,本文揭示机制6(P6):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满足的使用便捷需求能够对移动社会化媒体所满足的功能性需求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5 移动社会化媒体下以共享心智模式为中介的创新团队知识演化研究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在移动社会化媒体作用下探讨创新团队知识演化过程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我们把创新团队中知识演化根据目的不同分为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两个结果;根据度量共享心智模式的两个维度,把共享心智模式分为相似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工作情境下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因此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选择知识搜寻需求、社会关系保持需求、娱乐需求和使用便捷需求四个角度来度量创新团队成员的使用动机。

图2 移动社会化媒体下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路径

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四个维度能够促进创新团队中的成员以相似的视角看待工作和团队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第二,这四个维度也能够帮助创新团队中的成员发现工作过程和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纠正存在的错误与过时的观点和做法,提高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准确性。第三,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四个维度可以表示两类不同的使用需求:功能型需求和工具型需求。同时,工具型需求也能帮助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的过程中提高其功能上的满足感。第四,共享心智模式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创新团队中的两类知识演化过程。但是影响的效果却不同。随着共享心智模式相似性的提高,团队会呈现出更加和谐一致的工作模式和团队氛围,对知识整合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增高。但是,这种一致的工作模式会降低团队的活力和发现新思路的动力,继而对知识创造的影响会随之降低。第五,随着共享心智模式准确性的提高,创新团队对知识的整合和创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6 结束语

知识是创新的核心,移动社会化媒体是当下最热门的工作与生活的工具和环境。本文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研究移动社会化媒体如何作用于创新团队中的两类知识演化能力,即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考虑到本研究作用于团队工作背景,因此选择共享知识模式的两个度量维度——相似性和准确性作为移动社会化媒体和知识演化的中介。同时,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创新团队成员对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与个人的四种需求联系在一起,从动机学的角度研究移动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团队工作中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继而对知识演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正视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工作的帮助和影响,为学者在工作情境下研究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开辟新的视角。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能够进行案例和数据的收集,对研究模型进行数据上的拟合。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在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

[1]汤超颖,丁雪辰.创新型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基础与知识创造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9):81-92.

[2]FILIPPINI R,GUTTEL W H,NOSELLA A.Ambidexter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itia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2,65(3):317-324.

[3]MARKUS M L,ROBEY D.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causal structure in theory and research[J].Management science,1988,34(5):583-598.

[4]ROBERT L P,DENNIS A R,AHUJA M K.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digitally enable team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3):314-334.

[5]柯江林,等.企业R&D 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6]BAXTER D,GOFFIN K,SZWEJCZEWSKI M.Factors support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global innovation projects:an exploratory stud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22(4):408-419.

[7]王磊.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团队知识整合能力为中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9):88-95.

[8]叶笛,林东清.信息系统开发团队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相似吸引理论与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5):711-720.

[9]LIN B W,CHEN C J.Fostering product innovation in industry networks: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6,17(1):155-173.

[10]张可军,廖建桥,张鹏程.变革型领导对知识整合影响:信任为中介变量[J].科研管理,2011,32(3):150-158.

[11]KAO S C,WU C,SU P C.Which mode is better for knowledge creation?[J].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7):1037-1060.

[12]YOON S W,et al,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team performance:the mutual influences of learning culture,creativity,and knowledge[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10,13(3):249-264.

[13]ZARRAGA C,BONACHE J.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3,14(7):1227-1245.

[14]GIBSON C B,et al,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 moderators of time perspective heterogeneit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NO tea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28(8):1005-1034.

[15]OLTRA V,VIVAS-LOPEZ S.Boos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am-based talent management:What is the evidence from large Spanish firm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24(9):1853-1871.

[16]CHEN A N K,EDGINGTON T M.Assessing value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considerations for knowledge workers[J].MIS quarterly,2005,29(2):279-309.

[17]LIU M S.Impact of knowledge incentive mechanisms on individual knowledge creation behavior—an empirical study for Taiwanese R&D profession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2,32(5):442-450.

[18]LOPEZ-NICOLAS C,SOTO-ACOSTA P.Analyzing ICT adoption and use effects on knowledge cre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S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6):521-528.

[19]MALHOTRA A,MAJCHRZAK A.Enabling knowledge creation in far-flung teams:best practices for IT support and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4):75-88.

[20]张爱丽.内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创造作用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591-596.

[21]张树娟,刘政.研发团队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估[J].情报杂志,2008,27(1):18-20.

[22]原长弘,姚缘谊.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成员知识创造影响的跨层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92-199.

[23]李柏洲,赵健宇,苏屹.团队知识共享意愿、非正式隐性知识交流与知识创造的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9):32-37.

[24]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7):104-112.

[25]YANG H D,KANG H R,MASON R M.An exploratory study on meta skill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antecedent cooperation skills and personality for shared mental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17(1):47-61.

[26]TJOSVOLD D,YU Z Y,HUI C.Team Learning from Mistakes:the Contribution of cooperative goals and problem-solv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7):1223-1245.

[27]LIM B C,KLEIN K J.Team mental models and team performance:a fiel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am mental model similarity and accurac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4):403-418.

[28]KANG H R,YANG H D,ROWLEY C.Factors in team effectiveness:cognitive and demographic similariti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 members[J].Human relations,2006,59(12):1681-1710.

[29]XIANG C,LU Y,GUPTA S.Knowledge shar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eams:examining the impact of shared mental model from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perspective[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32(10):1024-1040.

[30]王萌.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31]KATZ E,BLUMLER J,GUREVITCH M.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M]//in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KATZ E,BLUMLER J.Sage:Beverly Hills,1974:19-32.

[32]LUO M M,REMUS W.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acceptanc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s:an integrated mode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8(3):281-295.

[33]ALGHAWI I A,YAN J,WEI.Professional or interactive:CEOs’ image strategies in the micrologging contex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41:184-189.

[34]LI H,et al.Modeling hedonic is continuance through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an empirical study in online ga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8:261-272.

[35]GALLEGO M D,BUENO S,NOYES J.Second life adoption in education:a motivational model based 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J].Computers & education,2016,100:81-93.

[36]ALI-HASSAN H,NEVO D,WADE M.Linking dimensions of social media use to job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5,24(2):65-89.

[37]KU Y C,CHEN R,ZHANG H.Why do users continue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emb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3,50(7):571-581.

[38]CHAOUALI W.Once a user,always a user:enablers and inhibitors of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6,33(4):1022-1033.

(责任编辑 沈蓉)

Knowledg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Teams in Mobile Social Media

Xiang Chunjie,Yang Zho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obile social media to knowledg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teams,from the view of two ways of knowledge evolution which ar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mediated by teams’ shared mental model.By the 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we illu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four needs of team members using mobile social media on two scales of shared mental model measuring,which were the similarity and accuracy.Then,we clarified the different impact types of teams’ shared mental models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At last,we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usage and influence of mobile social media on innovation teams’ knowledge evolution.This paper could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obile social media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novation teams,and offer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regulatory use of mobile social media.

Mobile social media;Shared mental model;The 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2016-09-07

向纯洁(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移动社会化媒体,积极组织行为。

F270

A

猜你喜欢
心智相似性社会化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