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柴帆
依法依规推动农机专项有序前行
——记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机专项管理团队
本刊记者|柴帆
“智能农机装备”专项,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产业高端技术和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作为承担“智能农机装备”专项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机构,推进科研创新稳步前行。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资源约束,农村劳动力短缺也随之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难题,“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社会焦点。
自黄河文明开始以来,农业便成为了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朝代的更迭演变出一幕幕农业发展的历程影像。纵观中国历史可知,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由此,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习总书记要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把握在中国人的手里”,“中国人饭碗中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也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工具,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物质基础,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
我国是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规模以上的农机制造企业便有2200多家。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逐渐从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向大规模、统一化集中经营的转变,农业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逐渐提高,对农机装备技术的要求更高,智能农机装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然而,与我国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快速增长相对应的,却是我国智能农机装备技术落后,90%以上产品为中低端技术,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为了提升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缩小与国外主流产品之间的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2016年,国家重点专项之“智能农机装备”(以下简称专项)适时而出。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作为承担该专项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机构,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开展了“智能农机装备”专项项目受理、形式审查、预评审、视频评审、立项和实施等环节工作。
系统的制度建设是专项运行的首要前提,在专项工作开始之前,为了保证专项最大化的公平合理、公开透明,专业机构建立了覆盖项目立项和实施全过程的运行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评价的管理制度,以指导评议专项实施方案和监管专项实施。
同时,技术方面,组建专项总体专家组,负责专项技术方向和及总体的进度把握。管理方面,成立由专项主任、专项主管、专项专员、项目流动专员所组成项目管理团队。
在这样严密的组织流程下的保障下,“智能农机装备”项目正式拉开序幕,专项管理团队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的项目申报开始到3月份申报截止,2016年度总共有63个申报项目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项管理平台正式完成受理。
工作人员表示,专项团队按照科技部《“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确定的19个申报方向,对预申报书进行了形式审查,根据项目主审和复核结果,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共60项,通过率95%。
在通过形式审查的60份预申报材料中,“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等4个指南方向竞争比较激烈,共25份申报书需要进行预评审。
按照差异化评审的原则,专项团队将上述四个指南方向申报材料分为“环保发动机和电动拖拉机”、“拖拉机和收获机械关键技术与整机研发”两组进行了预评审。经汇总专家的评审结果,16个项目通过预评,共51个项目进入正式申报阶段。
2016年5月4日,专项团队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项管理平台正式完成“智能农机装备”专项2016年度49个申报项目的受理(其中,有2个项目因故未能继续申报)。同时,对申报书和预算申报书进行了主审和复核两轮形式审查。49个项目全部通过形式审查。
工作人员说:“评审全过程接受驻部纪检组和中心监督组监督,并对过程进行录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评审表格》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意见汇总表》是由项目评审系统自动生成打印,严格依法依规、杜绝个人裁量。”
2016年5月16日,专项进入视频答辩阶段,专项团队将19个任务方向分为“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智能收获装备与控制技术研发”三个组进行答辩评审。
根据科技部的统一安排,此次项目答辩采取的是视频答辩形式。
工作人员表示,视频答辩的具体流程是按照“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智能收获装备与控制技术研发”三个分组,从科技部核心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进行项目评审。
在核心库中按照抽取人数与实际需求1∶1的比例随机抽取评审专家。为了保证评审专家数量,尽量节省时间,以“抽一备二”的方式共抽取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环保发动机与电动拖拉机、拖拉机关键技术与整机开发、粮食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经济作物收获与控制技术以及经济财务管理等方向共151名专家。
“经系统与录音电话通知,三个评审组均确认了17名专家参加答辩评审。驻部纪检组、资管司、农村司和农村中心派人全程监督专家抽取过程,通知专家过程中也严格遵守了保密原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关于评审专家名单公示的有关要求,“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已经在国家科技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村中心网站进行了公示。
工作人员表示,在答辩评审会议的前5天,他们通过评审系统向评审专家推送项目申报书,专家可以通过科技部专家服务系统账号登录系统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审阅,并提出问题。问题经汇总后于会前2天通过系统匿名反馈给项目申报单位。
“正式答辩评审前,评审专家首先在《评审专家诚信承诺书》上签字并交我们,然后由评审专家内部自主推举产生专家组长。在专家组长的召集下,对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视频答辩评审。每个项目评审过程45分钟,其中15分钟由项目申报单位汇报,30分钟由专家进行质询。每名专家对照项目指南和申报书,在网络评审系统中独立评审评分,并填写“评审结论意见”。
同样,评审全过程接受驻部纪检组和中心监督组监督,并且在评审期间,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曾到场视察并旁听了部分答辩评审。
2016年9月26日,“智能农机装备”等5个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实施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专项管理的机构,农村中心组织召开了此次启动会。在启动会上,农村中心主任贾敬敦代表专业机构对专项的组织实施进行了部署。
贾敬敦指出,对于各个项目,各个课题要统筹协调于目标的任务。在项目间,通过上下游联动,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保障专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切实落实法人单位责任制,担负起有关服务协调与内部监督职责,保障项目高效、顺畅地开展工作。
由此,“智能农机装备”第一批项目正式启动。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已经开始实施研究的第一批项目,对其实行动态监测,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并且为了保证动态监测的有效性,专门设立战略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以确保对项目进展的准确了解。同时,在监测第一批项目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批项目的启动工作。
工作人员说:“在与项目承担单位接触的过程中,诸如申报材料填写错误、资料缺失等问题很常见。尤其是项目经费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财务预算编制一定要科学、合理。”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出现,专项团队请审计、风险中心的专家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财务培训。同时,项目团队汇集了完整的财务管理文件,供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人员查阅,免去了其上网搜索的时间和误差。
工作人员表示,财务培训在以后的第二批、第三批的项目中也会继续实施下去。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难以支撑重大农机产品创新和农艺制度变革。“智能农机装备”专项,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产业高端技术和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
农村中心作为承担“智能农机装备”专项工作的专业机构,推进科研创新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