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需“按需”发展
养老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更多行业对市场的热情。几乎所有与老年人相关的行业都将纳入这一新兴市场中,并期待随着市场的繁荣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众多行业中,可穿戴设备作为一项已经逐渐深入市场的技术产品,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并在不少与健康相关的产品中被使用。于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在养老领域实现功能的最大发挥。这些设备可以实时测量老人的血压、心跳等数据,同时监测老人外出的活动情况,对于老人突然摔倒,也有一定的预警功能等等,还可结合智能家居、大数据与智能居家养老云平台,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安全、情感等问题。
然而,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智能手环在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占有率为61.2%,智能手表是23.7%,智能臂环是8%,智能跑鞋是3.7%,智能眼镜是2.6%。2015年以来智能手表类产品仍占到可穿戴设备市场的80%左右。就意味着,大量外形相似、功能雷同的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中,同质化的现象颇为明显。就目前可穿戴最常应用的健康管理场景来说,产品形式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为主,但基本每个产品的信息采集都集中在步数、睡眠、心跳等基础数据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此外,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对数据的采集还很局限,真正的核心数据例如血糖血脂血压,传感器在无损(也就是不采血)的情况下是无法测量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的健康管理功能很难实现突破,加上对基础数据的处理还不完善,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确实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可见,针对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应更加贴切的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更为紧密的结合。例如,能为中老年提供心血管健康检测、预警、监护等功能,将手机、手表、检测仪、定位仪、传感器等众多功能与通讯和网络平台实现结合,甚至与医疗机构实现数据交换,给老人安全健康问题提供一体化解决的方案。
人工智能作为可穿戴的技术基础和灵魂,也需要快速对应老年人群体的的特殊性,尽快取得技术突破,迎合市场需求。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度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养老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看好,但目前依然存在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现状。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这意味着,超过万亿规模的养老市场空间将开启,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和产品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作为养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将借此迎来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