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8月16日,85岁的老人王绅森用微微颤抖的手将拾垃圾挣来的5000元錢,交给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据悉老人家这样拾荒资助学生已经10多年了。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老人生活并不困难,曾是部队军官,还当过高校教师,退休前在浙江醫科大学任教,他拾荒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看到这条新闻心里暖暖的,被他这种奉献精神和品德折服。在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负面事件频发,让人更多的把老年人妖魔化、标签化。当然社会上的老人不都是如此,正能量的老年人仍是占大部分,但我们还是要思考为什么与老人有关的负面事件频发。首先,大背景下与老人年轻时的成长环境相关,向后追溯几十年物质、精神条件都相对匮乏,更别提教育等硬件条件的实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年人素质、心理存在一些问题得不到引导和纠正。其次,老年人缺乏了解当代年轻人和整个社会的渠道,也缺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接轨的机会。与年轻人认知上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让两个年代之间矛盾连连,让老人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当负面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时,老人就会变本加厉,“越来越坏”。最后,老龄化节奏加快,赋闲在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生活的枯燥乏味,活动空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均与老年人的行为方式息息相关。
可见,并不是老人都变坏了或坏人都变老了。年轻一代应加强和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包容理解,彼此之间多的是包容;社会相关部门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心理负面的情绪,让负能量和压力提前释放出去而不是再变成下一个新闻事件中的反面教材;完善老年人的各项基础锻炼设施,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内容;家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疏导必不可少,作为家人,应把老人的态度和行为向积极方向引导。
老而有德,老有所为,这才是老年人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再打开电视看到新闻上老人的标签仍是代表着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