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的讲述法焕发生机

2017-06-04 09:53黄燕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面重点历史

黄燕

【摘 要】讲述法是歷史学科的基本教学法。教师要科学地认识讲述法,从教学实际出发,赋予讲述法新的内容,使之富有启发性,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服务。要成功运用讲述法,必须注重全面与重点的统一,合理把握讲述环节,精心锤炼讲述语言,并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讲述法 全面 重点 锤炼语言 历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在各种教学方法中,讲述法受到的争议最多。有人认为讲述法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过时之物。然而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讲述法仍然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法有着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当然,要使讲述法发挥最大作用,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完善、补充、创新,赋予传统讲述法以新的生机。

一、注重全面与重点的统一

教师讲授新课前,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确保在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的基础上,使讲述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同时,教师讲授的内容逻辑性要强,并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比较。在讲课中,通过教学示范,充分展示教材,讲深讲透某些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全面要建立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要加大重点讲述内容的比例。全面主要是针对内容广泛而进行的相对简略的覆盖。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的统一主要集中在内容的比例与搭配上。重点是核心内容,教师可以以专题形式花较多时间讲解,尽可能细致全面;对于次要或者较为边缘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了解大致脉络即可,不需要深入、细化讲解。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具备连贯性与全面性才能了解整个全貌,达到知识点的衔接,因此知识的全面性较为重要。但是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局限、内容重要性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兴趣点不同等原因,需要对次要内容与重点内容进行划分。

二、合理把握讲述环节

首先,要注意历史教学的导语设计。凡是富有艺术魅力的讲授,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这就像一个高明的琴师,“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上课的导语,要求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探求新知识的情景。但导语要提炼精当,不可冗长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学会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设计。比如用影视材料设计导语,借助广告、谜语、史论、故事、诗歌名言等来设计导语。教师设计导语时,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为完成教学任务创立良好的开端。

其次,要注意用好结语技巧。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如果课堂结尾草草收场,就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甚至功亏一篑。所以需要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浑然一体的妙境。

再次,要创设良好课堂情境。讲述法比较鲜明的缺点是缺乏师生交流,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而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弥补办法。

最后,要增强课堂的有效互动性。以师生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讲课要善于把控整个课堂的节奏感、韵律感,张弛有度,让每个知识点的传输充满趣味,让学生在兴趣点与闪光点的激发下不断提升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可以把每个环节设置成起承转合的形式,让知识点的推进有悬念,有韵味,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意犹未尽之感。教师要了解每个环节中学生关注最多的地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前预设好下一环节,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对课程节奏的整体把控。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把控好各环节的授课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各环节内容,并依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效果进行灵活调整,而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

三、精心锤炼讲述语言

课堂语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要改进创新传统的讲述法,就需要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一是要做到语言的准确性。在讲历史概念时,要做到准确无误,科学规范,不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

二是要做到简练性。即运用尽可能少的词语表达尽量多的内容,避免出现拖泥带水、言不及义的情况。

三是要做到情感性。历史教学的语言,描述要生动,要充分发挥出语言魅力,富有文采,饱含情感,以言感人,以情动人。

四是要做到历史性。教师在讲课中恰当引用古人原话与古籍原文,能够凸显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讲述语言一定要力求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四、要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否则,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就出现了问题。”因此,教师应将讲授与观察、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人物、场景、建筑、地图、漫画等图片,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内容,其特殊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笔者刻意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插图,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最后用控诉的语气和悲愤的语调讲述:“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久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尘,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愤慨,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历经清朝前期五代150年建造的‘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你看那高耸的门柱和断壁残垣,那满地的荒草和碎石瓦砾,似乎都在无言诉说。昔日的辉煌与遭劫后的惨景的鲜明比照,说明一个腐朽的王朝是多么无能,侵略强盗是多么可恨!这幅图片不正昭示国人‘勿忘国耻,奋起直追吗?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自尊的民族应有的态度。”笔者运用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五、结束语

讲述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与历史教学的根本特性决定的。然而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历史知识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节、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的表演活动中是不能重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除了借助历史图片、历史实物或复制品等直观教具以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外,语言讲述绝对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马维林.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1):80-85.

[2]许双成,张立昌.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4):45-48.

猜你喜欢
全面重点历史
存在感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历史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