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睿出镇徐州岁月考

2017-06-03 23:51崔彦华周澍
学理论·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司马光

崔彦华+周澍

摘 要:关于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是在晋惠帝永兴二年八月辛丑日,而南朝齐人敬胤在为《世说新语》做的注当中记载的是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六月。本文考稽以上两说,探究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确切时间。

关键词:琅琊王睿;出镇徐州;司马光;敬胤

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37-03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东海王越任命琅琊王睿担任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并留守下邳的时间,是在晋惠帝永兴二年八月辛丑日。关于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学界普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南朝齐人敬胤为《世说新语》作注,敬胤记载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是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六月。关于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有司马光和敬胤注两种不同的记载,考据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对研究永嘉南渡和东晋初年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一、永兴、光熙间,东海王越不派遣琅琊王睿镇下邳的原因

第一,观《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宗室·范阳康王绥传》附《子■传》、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刘弘传》、卷四《帝纪第四·惠帝纪》、卷三十九《列传第九·王沈传》附《子浚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宗室·高密文献王泰传》附《子新蔡武哀王腾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宗室·高密文献王泰传》附《子孝王略传》可知,范阳王■、刘弘、刘准、王浚、东嬴公腾、孝王略六人在永兴二年七月入以东海王越为首的联盟之前,早已身为方镇。永兴二年七月,“范阳王■及王浚等共推越为盟主”[1]2709范阳王■、平昌公模与王浚对以东海王越为首的联盟有草创之功。王浚与成都王颖有隙且相争幽州,东嬴公腾助王浚夺幽州,后王浚为先驱,腾继之,共破邺,颖由是败亡,奠东海王越执掌洛阳晋廷之基。刘弘在东海王越与河间王■之争中,选择党越。刘准除党东海王越外,尝遣陈敏破冰以平江东。纵观以东海王越为首的联盟内部六镇,惟孝王略牧青州、二刘居南,而未豫东海王越逐鹿中原之事。孝王略与二刘虽未豫东海王越逐鹿中原之事,亦举镇党越。永兴元年“太弟颖怨东安王繇前议,八月,戊辰,收繇,杀之……及繇死,睿从帝在邺,恐及祸,将逃归……至洛阳。”[1]2697-2698琅琊王睿缘其叔父东安王繇为成都王颖所杀,惧祸及己身。须臾,琅琊王睿匹马潜逃,手无寸土之资,与范阳王■、刘弘、刘准、王浚、东嬴公腾、孝王略六人举镇党东海王越相去甚远。

第二,永兴二年七月,“是时,越兄弟并据方任,于是范阳王■及王浚等共推越为盟主”[1]2709范阳王■、王浚、平昌公模、长史冯嵩等草创越盟于永兴二年七月。永兴二年七月,范阳王■、王浚、平昌公模等皆入以东海王越为首的联盟,与河间王■夺天子、争天下之权。永兴元年八月,琅琊王睿奔洛阳。而永兴元年七月,东海王越折戟荡阴,而后归国,故永兴元年八月及其后,东海王越不居京师。是故,永兴元年八月,琅琊王睿奔京师,并非投东海王越门下。光熙元年“夏,四月,己巳,司空越引兵屯温。”[1]2719东海王越入京师晚于光熙元年四月己巳日。“越率諸侯及鲜卑许扶历、驹次宿归等步骑迎惠帝反洛阳。诏越以太傅录尚书,以下邳、济阳二郡增封。及怀帝即位,委政于越……越遂出镇许昌。”[2]1623-1624观之可知,东海王越迎惠帝反洛阳至永嘉中越出镇许昌,越居京师。先,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朔,至自长安,升旧殿,哀感流涕。谒于太庙。”[2]107后永嘉元年三月“庚辰,东海王越出镇许昌。”[2]116故,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日至永嘉元年三月庚辰日,东海王越居京师。永兴元年,“太弟颖怨东安王繇前议,八月,戊辰,收繇,杀之……及繇死,睿从帝在邺,恐及祸,将逃归……至洛阳,迎太妃夏侯氏俱归国。”[1]2697-2698观之可知,琅琊王睿去邺逃归京师,迎太妃夏侯氏俱归国,其时相连。先,琅琊王睿去邺逃至洛阳之时不早于永兴元年八月,后,“永嘉元年五月,上还国。”①故,永兴元年八月及稍晚,至永嘉元年五月,琅琊王睿居京师,而东海王越后入京师于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日。是故,琅琊王睿投东海王越门下晚于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日,与范阳王■、刘弘、刘准、王浚、东嬴公腾、孝王略六人党越之时差忒甚远。

第三,“彭城穆王权,字子舆,宣帝弟魏鲁相东武城侯馗之子也。”[2]1092“高密文献王泰,字子舒,彭城穆王权之弟……泰四子:越、腾、略、模。”[2]1094-1095“范阳康王绥,字子都,彭城王权季弟也……子■立焉。”[2]1099推之可知,彭城王权、高密王泰、范阳王绥皆魏鲁相东武城侯馗之子也。在以东海王越为首的联盟内部宗室之中,东嬴公腾与孝王略为越之弟。“■与从兄平昌公模、长史冯嵩等刑白马■血而盟,推东海王越为盟主。”[2]1101依此可知,范阳王■为东海王越从弟,皆为魏东武城侯馗之孙。“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2]143琅琊王睿出高祖宣皇帝之胤,而魏东武城侯馗为高祖宣皇帝之弟。故,琅琊王睿与东海王越、范阳王■、东嬴公腾、孝王略四王公血统甚疏。

二、琅琊王睿出镇徐州永兴说

琅琊王睿空有王爵,而无土无兵、党东海王越时晚、与越血疏。永兴二年“八月,辛丑,大赦。司空越以琅邪王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1]2710琅琊王睿缘何须臾位列方镇,考其伪有如下两点。

第一,孤证不立。琅琊王睿何时镇徐州?《资治通鉴》言:“(永兴二年)八月,辛丑,大赦。司空越以琅邪王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1]2710观今诸史,惟司马温公于此言琅琊王睿镇下邳于永兴二年八月,后人多以此为睿镇下邳之时。《晋书》语:“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辅国将军。寻加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俄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2]144东海王越严兵徐方于永兴二年七月,永嘉元年七月至九月,越以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其间三年有二月之久,睿《晋书》本纪连用“寻”“俄”二字以示其升迁之快。然琅琊王睿何时为辅国将军?何时镇徐州?其时皆不明,《晋书》未载睿镇徐州岁月。《资治通鉴》言:“(永嘉元年)九月,戊申,琅邪王睿至建业。”[1]2730《资治通鉴》书琅琊王睿徙镇江东之时可信,有《晋书》旁证。《晋书》语:“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邺。”[2]144琅琊王睿南渡于永嘉中无疑,加之《晋书》言:“(永嘉元年秋七月)己未,以平东将军、琅邪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2]117《资治通鉴》云:“(永嘉元年秋七月)己未,以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业。”[1]2729旁证东海王越以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于永嘉元年秋七月己未日。永嘉元年七月己未日,琅琊王睿始去下邳;永嘉元年九月戊申日,琅琊王睿至建邺,其时近于实。

第二,若依司马温公之意,永兴二年八月辛丑日至永嘉元年秋七月己未日,琅琊王睿镇徐州。依《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晋纪八·孝惠皇帝下》与《晋书》卷六《帝纪第六·元帝纪》,琅琊王睿镇下邳乃东海王越之遣。光熙元年五月“壬辰,祁弘等与刁默战,默大败,■、颍走南山,奔于宛……己亥,弘等奉帝还洛阳。”[2]107光熙元年五月,八王乱平,东海王越独掌乾坤,以越为首的联盟内部诸镇,都在越的羁縻范围之内。刘准早已党东海王越,身为以越为首的联盟诸镇之一,刘准所镇扬州则在越的羁縻范围之内。因此,寿春若更帅,其令必出于东海王越。周馥“拜徐州刺史,加冠军将军、假节。征为廷尉。惠帝幸邺,成都王颖以馥守河南尹……馥走得免。及已为张方所败,召馥还摄河南尹。暨东海王越迎大驾,以馥为中领军,未就,迁司隶校尉,加散骑常侍、假节,都督诸军事于渑池。帝还宫,出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刘准为镇东将军。”[2]1663周馥先后为徐州刺史、河南尹,既为方镇。东海王越为西迎大驾,以中领军羁縻周馥,周馥未就,越遂以司隶校尉羁縻周馥,后东海王越欲独得司州,迁周馥于扬州。时东海王越执掌晋廷,周馥徙镇扬州事,当为越之意。永嘉元年二月,“时平东将军周馥代刘准镇寿春。三月,己未朔,馥传敏首至京师。”[1]2727永嘉元年二月,琅琊王睿尚镇徐州,将军号平东。而是时周馥镇扬州,将军号亦平东。琅琊王睿出镇徐州与周馥徙镇扬州皆出东海王越之令,天下安有二平东乎?一门焉出二平东耶?司马君实所书前后不能自圆。裴绰“尝在平东将军周馥坐,与人围棋。”[2]1052周馥尝为平東将军无疑,“帝还宫,出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刘准为镇东将军,与周■等讨陈敏,灭之,以功封永宁伯。”[2]1663惠帝还宫于光熙元年五月,陈敏败亡不晚于永嘉元年二月,旁证《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晋纪八·孝怀皇帝上》所载周馥于永嘉元年二月为平东将军。永嘉元年“三月己未朔,平东将军周馥斩送陈敏首。”[2]116故永嘉元年二月至三月,周馥为平东将军镇寿春不缪,误在琅琊王睿镇徐州之时。“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辅国将军。寻加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俄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2]144琅琊王睿为将时的将军军号,先后有辅国将军、平东将军与安东将军。永嘉元年秋七月“己未,以平东将军、琅邪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2]117琅琊王睿就任平东将军与安东将军,职期前后相连。永嘉元年二月与三月己未朔,周馥为平东将军。一门不出二平东,故琅琊王睿为平东将军不早于永嘉元年三月己未朔。

三、敬胤注琅琊王睿镇徐州之时考

是故,琅琊王睿始镇下邳之时非永兴二年八月。永嘉元年三月己未朔之后、至永嘉元年七月己未日,琅琊王睿为平东将军,且有史可证之。宋人汪藻《世说新语考异》载《世说新语》敬胤注:“永嘉元年五月,上(案琅琊王睿)还国。六月,进军下邳,治严。九月,到扬州治。”故琅琊王睿始镇徐州之时于永嘉元年六月,司马君实误之为永兴二年八月事,敬胤之注可信之。

第一,南朝宋临川王义庆书《世说新语》后约四十余年,有史敬胤为之注于南朝齐永明初[3]17。敬胤注《世说新语》于齐世祖武皇帝永明初,去琅琊王睿镇下邳约一百有八十年;司马温公书《资治通鉴》于宋神宗熙宁、元丰间,去琅琊王睿镇徐州约七百有七十年。《资治通鉴》书琅琊王睿镇下邳于永兴二年八月,而敬胤注《世说新语》言琅琊王睿镇徐州于永嘉元年六月,前后差忒几两岁。案敬胤为南朝齐人,去晋孝惠、孝怀之时近,书琅琊王睿镇徐州之时难误长至几两年之久。琅琊王睿镇下邳之时,年岁愈久,后世误之益深。唐贞观中,房玄龄诸臣纂《晋书》之时,既有一十八家晋史传世,而晋书实有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既佚,摒弃此三家晋书,余之皆存。房玄龄列臣纂《晋书》之时,尚有诸史可采,亦以谨慎治史而未敢于《晋书》中言明琅琊王睿镇徐州之时。唐房玄龄诸臣编纂《晋书》成,世存二十余家晋书悉亡。约四百有五十年之后,司马温公书《资治通鉴》之时,无诸史可采,史源多出唐房玄龄诸臣所纂《晋书》,司马温公书琅琊王睿镇下邳之时宜疑之不取,可取敬胤之注。

第二,《资治通鉴》虽位列正史,然《世说新语》敬胤之注亦宜考之。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成,依余嘉锡先生所考,“盖作于天监六、七年之间也。”[4]233敬胤注《世说新语》则早于刘孝标。敬胤首识《世说新语》之价而注之,刘孝标鉴敬胤之注而用之[5]77-80。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后,敬胤所注《世说新语》久轶,宋人汪藻《世说叙录》一书存敬胤之注三十九条(全书共五十一条,其中一十二条为白文)。虽其后刘注久负盛名,敬胤注鲜有问津者。然敬胤首注之功,不可没也。

综上所述,敬胤注更加可信。琅琊王睿出镇徐州的时间,晋怀帝永嘉元年六月,而非晋惠帝永兴二年八月辛丑日。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萧艾.刘孝标及其《世说注》[J].湘潭大学学报,1985(S2).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李建华.《世说新语》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关系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4):77-80.

猜你喜欢
司马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的“警枕”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司马光砸缸的N种花絮
司马光砸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