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珠++李春发
〔摘要〕區域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两者的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对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借助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两者的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自东向西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②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③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
〔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局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23
〔中图分类号〕F1213;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137-08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IT Industry in ChinaZhu Weizhu1Li Chunfa2
(1.Library,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to promote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studying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new IT industries,as well a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time evolution.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is paper made use of the global time seri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eight economic zones in China(2004-2013).With GeoDa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odel,an empirical study was given.The result showed:①Chinas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were on the rise,while both high-level areas concentrated in the coastal areas,showing linear distribution.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to the northwest inland there was a ladder-type decline trend;②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Chinas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ntinued to strengthen.And the area with high coordination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③The region with high coordination degree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point to line and plane.The growths of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ree major coastal areas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rovinces was great,whil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southwest,northwest and northeast regions also increased.
〔Key words〕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new generation of IT industry;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进入战略调整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最早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2],十三五期间将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调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空间信息智能、储能与分布式能源、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车六大领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八个子行业,具有产业规模大且关联度强、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快、专业技术涉及面宽等特点,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度专业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针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历史已经很久,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社会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其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OCED)指出,技术创新可以是新产品和新工业,涵盖工业、农业、科技和金融等多个领域[4]。1996年Steven Klepper利用創新技术建立了产业演进模型,总结出最初的进入者在产业成长过程中,具有更好的产品创新优势。Michael[5]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于技术创新、新产品成本改变以及消费者出现新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Nelson[6]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动力,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促进新产品产业化并引入市场获利。Chyau Tuan[7]研究指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生产,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使产业结构内涵发生改变,产业发展的重点发生转移,不断推动产业向高层次发展。2008年Myra McCrickard指出,美国企业质量与研发投入成正比,研发投入成为低质量企业退出行业的主要原因。
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研究较晚,1996年万大发[8]论述了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在经济运转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2006年罗芳等[9]以产业集群的复杂性为前提,探讨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王鹏等[10]以2002-2008年各地区经济数据为样本,构建数据模型,深入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关系。2014年朱丽萍[11]以电信产业为例,指出技术创新是电信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决定不同阶段电信产业的产业特征、性质。
l37No5这些学者主要从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研究产业与技术的关系,而对于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系研究很少;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客观研究。鉴于此,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评价,并利用协调发展理论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各地区政府有正对性地制定统筹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对促进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评价方法与模型
11全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考察多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在尽量减少原始数据信息损失的前提下,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变量转变换为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统计定义为:设n个样本数据中包含m个指标变量,变量矩阵X=(X1,X2…,Xm)T,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找t个新的指标变量:y1,y2,…,yt(t Yt*1=Rt*mXm*1(1) 在此基础上用公式(2)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公式(2)表示: F综合=λ1λ1+λ2+…+λtY1+λ2λ1+λ2+…+λtY2+…λtλ1+λ2+…+λtYt(2) 式中Y1,Y2,…,Yt为各主成分得分,λ1,λ2,…,λt为对应的特征根。 经典主成分法成功实现了对由样本和指标构成的平面数据表做最佳简化与测度,然而,在实际研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数据积累越来越多,如果对每张数据表分别做主成分分析,一方面会增加数据统计的难度和复杂度;另一方面如果数据表不在同一个主平面,则无法保证分析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全局主成分分析是对时间、空间和变量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经典主成分分析的过程[13]。所谓时序立体数据表用数学语言表达如下:设有P组平面数据表,每组数据表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样本点和变量指标,共有Xt列,t=1,2,…,m,即以X1,X2,…,Xm为变量指标,以e1,e2,…,en为样本点,将不同时点的P组平面数据表按时间纵向展开整合成一张统一的三维立体时序数据表,然后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该数据表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 12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协调度反映了各子系统(或系统要素)间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引导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失衡走向均衡的优化动态过程,是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两者的协调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信息社会的先进程度,协调度越高,两个系统间的协调性越好;反之则越不协调。协调度用数学模型表示为[14]:
C=[4f(x)g(x)]2[f(x)+g(x)]4×f(x)+g(x)2(3)
式中f(x)、g(x)分别表示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C表示这两者的协调度。0≤C≤1,当C=1时,两者实现最佳最协调;当C越趋于0,表示两者协调度越小,发展水平越不协调。根据关晓琳[15]的研究,将协调度划分为4个等级,且协调等级与产业生命周期相对应,如表1所示。表1协调度及协调等级
协调等级协调度产业生命周期低度协调(0,04)萌芽期中度协调(04,05)成长期高度协调(05,08)成熟期极度协调(08,1)调整期
13综合评级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研究方法确定之后,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于客观合理地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删除无法获得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贡献率低的指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根据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征及内涵,构建协调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技术创新指标包含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成果转换能力3个维度9个指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标包含产业规模、产业技术和产业组织3个维度10个测度指标。
表2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表示R&D经费占GDP比例;新产品是指采用创新技术、创新构思、研制和生产的全新产品;技术强度是计算产业技术投入的通用指标,表示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数;R&D折合全时当量是分析科技人力投入的重要指标,表示R&D全时员工工作量与非全时员工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产出绩效是度量产业组织的业績和效率水平,表示新产品销售占研发人数的百分数,其中2004-2008年研发人员用科研活动人员代替,2009-2013年研发人员用R&D人员代替;出口销售率是衡量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表示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数,其中2009-2011年的总产值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替代,但2012-2013年工业总产值缺失,只能用工业销售产值代替。表2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表
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技术创新资源投入
能力高技术产业企业数(X1)R&D人员占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X2)R&D经费投入强度(X3)高技术产业R&D机构数(X4)互联网普及率(X5)技术扩散
能力新开工项目数(X6)高技术产业投资额(X7)科技成果
转化能力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X8)新产品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X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平均数(X10)主营业务平均收入占GDP比例(X11)产值利润(X12)利税(X13)产业技术技术强度(X14)R&D人员(X15)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16)企业办研发机构数(X17)产业组织产出绩效(X18)出口销售率(X19)2研究区域划分与数据获得
21我国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征迥异,为了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关政策,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区划方法[16],基于空间毗邻关系、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延续性和改革创新,将全国内地划分为三大层级:第一层级划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第二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为八大经济区;第三层级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经济区的归属划分,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由于西藏、青海、宁夏3个省的数据缺省较多,无法进行同类比较,不纳入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对象为28个行政单元,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表3我国综合经济区域划分概况
板块综合经济区〖〗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2市2省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1市2省南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3省中部黄河中游陕西、山西、河南、内蒙3省1区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西部大?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3省1市1区大?西?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2省3区东北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22数据来源及处理
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析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科技统计网站。由于不同评价指标彼此间存在量纲与单位的差异,为了消除量纲给指标评价带来的影响,利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上述时序立体数据表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进行经典主成分分析。
3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基于本文构建的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对技术创新评价指标X1~X9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原始数据65797%的信息,则技术创新综合发展指数为:
f(χ)综合=(047103y1+018694y2 )/065797(4)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标X10~X19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原始数据78938%的信息,则其综合发展指数为:
g(χ)综合=(06258y1+016358y2)/078938(5)
利用软件分别计算出式(4)和式(5)中的y1、y2主成分得分,然后将主成分得分代入式(4)和式(5),计算我国28个行政单元2004-2013年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根据各省市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八大经济区每年的平均综合指数及排名,如表4所示;根据表4,得到2004-2013年连续10年我国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图,如图1、图2所示。基于上述评价指数及趋势图,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31时间演变特征
根据表4,结合图1,可以看出,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水平大致表现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东北>大西南>黄河中游>大西北。东部沿海技术创新能力最强,10年增长305倍,与其他经济区差距不断拉大;2004-2006年南部沿海低于北部沿海,2007-2013年南部沿海反超北部沿海,最后南部沿海排名第二,北部沿海排名第三,两者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只相差00119,水平相似,仅次于东部沿海;排名第五的大西南与第六的黄河中游技术创新水平也比较相近,得分只相差00205,两条曲线几乎重合,但与沿海经济区相差甚远;大西北发展速度最慢。从2004-2008年各经济区技术创新水平小幅波动,发展缓慢,说明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政府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支持政策等起到了刺激作用;2008年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区平均值2013年比2009年增长了70%,这是因为2008年政府为了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图2我国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趋势图
“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17],详细列举了关于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各项支持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逐步走向成熟,从表3、图2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大致表现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北。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占绝对优势,发展速度遥遥领先;排名第三的北部沿海比排名第二的东部沿海年平均相差8倍多,但北部沿海起点高,仍保持平稳增长;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不景气,出现负增长;大西北虽然排名最后,并出现小幅波动,但2011年后出现加速增长趋势。整体来看,2004-2008年各经济区发展速度缓慢,2008年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5年内地区平均增长15倍多,尤其是大西南地区发展水平超过了原来发展水平比它高的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这是因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我国的支柱产业[18]。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2004-2013年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沿海经济区发展水平高,黄河中游与大西北发展水平较低,其他经济区处于这两者之间,各经济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而经济区内各省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
32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更好地判断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術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发展水平,本文以2004-2013年10个年份各省市的综合指数平均值为基低数据,根据学者张承伟[19]的观点,运用GeoDa18软件对我国28个行政单元,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低水平区、中低水平区、中高水平区和高水平区,如图3、图4所示。
从图4可知,沿海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最高,尤其是东部沿海,现代化发展起步早,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本经济区内的上海、江苏、浙江3省都是高水平地区;北部沿海技术创新能力也很高,但区内各评价指标综合值的年平均差异明显,京津两市和山东省都是高水平区,而河北省属于中低水平区,形成环京津贫困带;南部沿海经济区海外社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基地之一,外向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广东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排名全国第一,福建全国排名第8,只有海南是低水平区,全国排名靠后;长江中游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在三大沿海经济区之后,其中湖北、安徽属于中高水平地区,湖南和江西属于中低水平地区,主要因为该经济区是农业发展比较成熟,深加工工业发达,而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较弱;东北和黄河中游经济区技术创新水平在八大经济区排名第三,其中辽宁、陕西是中高水平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是低水平区,内蒙古在28个行政单元排名最后,主要因为东北3省是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但资源枯竭问题严重,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流失严重;而黄河中游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大西南和大西北经济区技术创新水平最低,但其中的四川和重庆属于中高水平区,其他省市都是低水平区,主要因为重庆、成都经济发展较好,而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其他省市自然条件较差,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能力差。
从图5可知,八大经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排名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排名基本一致,但个别省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类型发生改变,如山东、河南、江西属于中高水平区;安徽、重庆、广西、新疆属于中低水平区;陕西是低水平区。
综上,从空间角度来看,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总体上,自东向西由高到底呈阶梯型分布。经济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内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八大经济区的划分原则,结合厉以宁[20]按照经济发达程度将各省份分类,分析发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均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如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沿海省市改革开放早,聚集了较多的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都很高,而新疆、甘肃、贵州、内蒙古、海南等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4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分析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突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发展程度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产品与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依赖于传统产业积累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关键的零件和设备,与技术创新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都遵循着技术发明、科技成果转换、新兴产业兴起这一基本路径[21]。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中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如图5所示。
41协调发展时间演进态势
运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是各区域的相对值而非绝度值,鉴于两者的综合值存在负值,在进行协调发展分析之前,本文采用公式:Uij=01+xij-min{xj}max{xj}-min{xj}09,将综合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运用公式(3)计算标准化值的协调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利用表5画出对应的协调发展趋势图,如图6所示。
图6显示,2004-2013年我国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体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两者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随着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环境、市场需求环境也不断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两者的发展越来越协调。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协调度保持稳步相似比例上升;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协调度最高,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协调度居中,其他地区协调度较低,且相互间差异不大,属于低度协调;东北三省的协调度上升缓慢,略有波动。
表5显示东部和南部沿海的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
图62004-2013年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发展趋势
术产业发展的协调度在(05,08),属于高度协调,此阶段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处于产业的快速发展期。高技术产业企业数、R&D机构数趋于稳定;新开工项目数开始增多;R&D人员、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及相关政策逐渐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竞争走向多元化。随着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此时,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指标要素间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关系,两者与外界的交流也平稳进行。北部沿海与长江中游的协调度在(04,05),属于中度协调,此阶段为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高技术产业企业数、R&D机构数、R&D人员、经费投入、产业规模、产值利润及企业收益开始增加;新产品开始被市场慢慢接受,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需要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在人才、技术、经费、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机制逐渐形成。东北、大西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的协调度在(03,04),属于低度协调,此阶段为生命周期的萌芽期。仅有少量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和R&D机构数;R&D人员、经费投入低;新产品产量少、成本高,销路窄,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供求关系尚未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人才、技术、经费、资源等方面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关联关系开始建成。此时,只有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抢占市场先机,才能促进产业发展。
42协调发展空间演进态势
为进一步分析我國八大经济区及各省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2004年和2013年两者的协调度计算结果为基数,采用GeoDa18软件得到我国各经济区及各省的协调度分级图,分为4个等级:低级协调、中级协调、高级协调、极度协调。如图7、图8所示。
421八大经济区协调度的空间演变
从图7、图8可知,2004-2013年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2004年八大经济区协调度的高低排
序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三省>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黄河中游。2013年各经济区协调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低排序调整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东北三省。其中三大沿海地区协调度高低排序基本没变,保持前三名;协调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的是黄河中游经济区,由2004年的倒数第一上升为2013年的顺数第五,由低度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还有一个变化幅度较大的经济区是东北,协调度由2004年排名第四,到2013年排名为倒数第一,10年的协调度上升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在低度协调水平。
422各省(区、市)协调度的空间演变
由图7、图8知,2004年和2013年各省(区、市)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2004年协调度为(05,08),属于高度协调的地区有:粤、津、苏、沪,广东省协调度最高达到06007;而京、闽、浙、辽、鲁协调度在(04,05),属于中度协调;其他地区协调度在(03,04),属于低度协调。2013年协调度大于04的省区明显增多,达到19个,属于中度以上协调,其中粤、苏协调度大于09,属于极度协调;高度协调由2004年的4个,增加到2013年的8个(浙、鲁、津、豫、沪、闽、川、京);中度协调由2004年的5个,增加到2013年的9个(湘、渝、皖、鄂、赣、晋、辽、桂、新)。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尤其是东北三省协调度增长幅度非常小。
5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区域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技术创新提供创新投入,改善创新环境。两者协调发展对提高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两个子系统的概念、特征进行概述,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基于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两者的协调度,借助GeoDa18软件对两者的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演变进行时空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对2004-2013年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从时间演变看,各大经济区两者的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沿海经济区发展水平高,黄河中游与大西北发展水平较低,其他经济区处于这两者之间,各经济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而经济区内各省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从空间格局看,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总体上,自东向西呈阶梯型分布,即两者的发展水平都是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递减发展趋势。
2)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04-2013年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性不断加强。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协调度最高,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协调度居中,其他地区协调度较低,属于低度协调;东北三省的协调度上升缓慢。从空间维度看,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3)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技術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发现,2004年和2013年各省(区、市)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尤其是东北三省协调度增长幅度非常小。
“十三五”期间,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22]。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8-42.
[2]夏旭田.“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变阵六大领域成[EB].http:∥cqdx.newsyc.com/cjgp/2016/0315/28413.html,2016-03-17.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www.drc.gov.cn/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2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21]段君玮,李建华,封伟毅.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11):54-57.
[22]林远,侯云龙.我国确定推动八大产业技术创新[N].经济参考报,2016-02-04,(1).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