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岭底村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2017-06-03 07:20周宇洋李鑫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冀南涉县院落

周宇洋,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河北涉县岭底村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周宇洋,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以邯郸市涉县关防乡岭底村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民居建造3个方面初步分析岭底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古民居的营造特点,旨在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冀南地区;岭底村;传统村落;民居

冀南地区包括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该地区保留了众多传统村落,并且这些村落在近代发展时大多延续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空间格局及民居大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邯郸市涉县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和地区重要的枢纽之一,素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涉县总的特点[1]。涉县关防乡岭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冀南传统村落,于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河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对岭底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特点。

1 区域环境

涉县位于邯郸市西部,河北省西南部,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东与武安市、磁县相接;西与山西省黎城县、平顺县相连;南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隔河相望;北与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图1)。岭底村位于涉县关防乡,地处太行山脉南端余脉,东与磁县相接,西距关防乡政府驻地7.5 km,西北距涉县县城35 km,东北距邯郸市区97 km,北距石家庄市260 km(图2)。

图1 涉县区位图

图2 岭底村区位图

1.1 地形地貌

涉县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形复杂,峰峦叠嶂,山脉间河谷交错纵横,平均海拔约为1 000 m。岭底村所属的关防乡,位于涉县东南角,与磁县相连,属于低山区,大多为荒山,仅在山脉切割的谷底有小块耕地。岭底村坐落在凤凰岭山脚下的山间谷地之中,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460~520 m之间,平均海拔500 m,村内有东西向古河道为村庄汛期泄洪渠道,村西206县道西连关防乡政府驻地及涉县县城,东抵武安、峰峰矿区及邯郸市等地,西起206县道的村内对外交通主干道,向东连接磁县辖区。

岭底村所属的涉县境内大面积荒山不能用于耕作,耕地紧张,为缓解生活压力,自元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平整荒山建造梯田,持续建设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总面积21万亩(1亩=666.67 m2),“涉县梯田”独具特色,几乎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北方深山区大规模梯田[2]。

1.2 气候环境

岭底村所处的涉县地区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潮湿,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 ℃,全年无霜期190天,年日照2 600 h。

气候条件对山地民居形制的影响较大,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技术的运用、构造做法的安排以及平面空间布局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气候条件的制约,体现在建筑措施上,可包括防寒、隔热、采光、防水、防沙等方面[1]。

1.3 人文历史

涉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思想,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古迹。据商道古碑记载:东汉末年形成涉县至磁县古道,途经岭底、关防,与涉林古道相接,达涉县城,由此可见,东汉时岭底村即存在,明洪武年间由于中原人口锐减,明政府颁诏迁山西民于中原,正式设立岭底行政村,因此《涉县志》记载道:岭底古村始建于明初,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历史,原属于河南彰德府管辖,清朝末民国初划归河北省涉县管辖,因地处凤凰岭山脚下而得名。

岭底村居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石共生,整个村子表现出北方山区倚石而造的自然形态(图3)。石头被用来筑屋造房、刻石雕花、开垦土地、修筑梯田、制造器具、铺路修桥。人们利用石头修路建房所形成的古村落街巷形态,具有明清时期的独特韵味,石头的淳朴厚重和石雕的精湛技艺,让人领略到岭底传统村落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图3 岭底村实景图

2 聚落形态

岭底古村落历经600余年的岁月更迭,由于交通不便及经济发展问题,整体格局保存完好,街巷布局、街巷尺度、道路骨架依如旧时,街巷名称沿用至今,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历史建筑数量较大,民居形态特色明显,内外空间变化丰富。

2.1 选址布局

岭底村的选址遵循风水理论,古人通常选择背山靠水、山环水聚之地作为居所,背山可获取充足光照,同时遮挡北风,避寒保暖;靠水便于引水和灌溉,人们将规划与自然相结合,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印证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岭底村选址于凤凰山麓的河谷之地,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岭底村总体布局合理,利用了山、水、林的自然格局,村庄内许多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石头院落依坡就势,参差错落,构建了古村的基础风貌。村落中有3个相对完整的大院,以河为界,赵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分居于河的南北两侧,位于河北的郝家大院在村庄西北部与赵家大院和李家大院遥望,3个大院互成犄角之势,形成以3大院为中心的三角形村落形态。

受地形限制,村内古河道呈平缓的“V”字型,自东向西流过村庄,由于连年干旱,现在的河道已干涸,成为季节性的泄洪渠。村庄沿河道两岸呈带状延伸,村庄主路也与河道平行,形成村庄近似三角形的总体格局(图4)。

图4 岭底村平面图

2.2 民居形态

岭底村院落大致分为四合院和三门两进两甩袖两种格局,是典型的冀南民居院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三门两进两甩袖的建筑布局最具当地特色,李家大院、赵家大院和郝家大院均为这种院落格局,并且院落与院落之间互相连通。房屋对艺术造型尤为重视,根据使用要求、平面形式及用料情况分别加以处理,运用艺术手法,遵循民间传统,体量均衡,虚实对比,造型活泼,细部装饰大都集中在墙顶、檐口及门窗上,种类多变,艺术造诣较高。

民居整体色彩以暖灰色为主,淡青色砖石和淡米色砖缝浑然一体,没有分割感,由于村落位于山区,地形变化较大,村庄的布局充分与自然地貌相结合,院落沿地形起伏灵活布置,坡地山体在地形高差上的变化增加了可视感,空间层次丰富,基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五色学说”的色彩选择,使建筑和环境相协调,质朴的暖灰色与大自然形成补色对比,色彩意向和谐,同时印证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3 历史要素

岭底村古代建筑及遗址众多,包括凤凰岭的庙宇、赵家祠堂以及古桥、古券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岭底村有4处古券,分别为位于村南的龙券、位于赵家街的门券、位于赵家大院以东水池南侧古券和村庄西部郝家大院以东古券。其中以龙券(图5)规模最大,且保存相对完好。龙券又称李家券,位于岭南路中部,处于村中心通向李家大院的路口附近,上层为青石结构,下层为石拱结构,拱券上部刻有“屏藩燕冀”4字,道路由石拱下通过,上层屋顶为双坡结构,为村中的3座寺庙,由左至右当地人分别称为福爷庙、奶奶庙和老爷庙。寺庙门外,砌石栏杆,上雕刻精美的浮雕图案,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美工艺和村庄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此外,岭底村还有多座古桥,其中以村西岭底桥最为古老,始建年代不详,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村内有大小古池5个和石砌水井1处,均为清朝建造,部分仍在使用。这些历史环境要素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岭底村的历史文化积淀。

图5 龙券

3 民居建造

岭底村有3处保留较为完整的大院空间,对该地区民居及院落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村内建筑具有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砖木结构,双坡硬山,两层楼阁,装饰精美,合院布局。

3.1 传统大院

赵家大院位于岭底村古河道以北,村庄中部,始建于明初,共有42处宅院,目前保留相对完整的约30处,宅院建筑均以土、木、石、灰砖、灰瓦构筑,双坡硬山,砖墙或石墙,多为二层,装饰构件精美,采用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配有祠堂、驿站、书院、会馆等建筑,布局结构优美,建造工艺水平高,其观赏研究价值很大。虽历经多代,但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赵家大院随坡建房,依据地形设门互通院落,布局巧妙,并排各院落之间均有小门互通,前后排院落之间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在前排院落主房建筑的二层均设计一小门与后排院落互通,形成院中套院,院院互通的独特格局(图6)。

图6 赵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岭底村古河道以南,岭南路以西,处于村庄的南部地带,始建于明初,目前保存较为完整院落有6处。李家大院建筑独特,从院落结构上可分为三进两院和三面楼四合院;从单座院落结构上可分为前院、后院,前院会客,后院属于生活区。建筑造型精美,属石、土、木结构,能够代表一定地域内历史建筑的典型特色和建筑水平。

郝家大院位于岭底村古河道以北,位于村落北部地带,始建于明初,保存较为完整院落有3处。郝家大院房屋建筑独特,小门小窗,大院精装,防盗防御,安静清祥,布局合理,尺度宜人,建筑结构为石、土、木,二层楼房,屋檐造型精美,五脊六兽,寓意吉祥之宅,人丁兴旺。传承有染坊造纸工艺,作为郝家成家立业之所长。

3.2 因地制宜

岭底村是以明清民居为主的保留完整的太行山区古村落,古民居既有个性,又不失共性,形成了灵活多样而又统一的冀南山区典型的古建风格。建筑受周围环境影响,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砖、土等,基础部分选用石材,建筑屋顶主要采用叠梁式木构架支撑,屋面多使用当地烧制的筒瓦,墙体大多为本地自产的青石垒砌,砌筑方法有干砌和浆砌两种。木材因其竖置具有良好的耐压性和横向具有优良的抗挠曲性成为传统民居常用的材料,符合于房屋结构的营建,又易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木构件,因此,在岭底村民居中木材是常见的结构体系。

民居发展的源泉来自于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人们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建房,从而寻求方便使用、廉价易取的材料营建房屋,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实践创造,为当地民居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

3.3 装饰特色

岭底村建筑精美,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村庄房屋均采用小门小窗的形式,宅门用黑色双开木板门,门设门墩,多为方形,讲究的多饰以吉祥花饰。门檐上覆灰瓦,配以兽吻,整个门头处成为装饰的重点(图7)。正房大门亦多为双扇,呈矩形,比宅门略窄。门头上不像宅门那样装饰华丽,只是用砖做出门檐装饰。窗成矩形或拱形,多为花格窗,纹样以方形为主。

图7 门头装饰

岭底村民居建筑多利用当地砖制材料制作,精雕细刻。 雕饰常用于建筑主要入口的边框、门窗框、屋脊、山墙、建筑的边角处等重点部位。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饰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古民居院落的雕饰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内容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和风水民俗等,并将实用功能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展示了岭底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8)。

图8 石雕

4 结束语

岭底村整体格局保存完好,依托自然地理形势,分布建筑院落,规划街巷空间,尺度适宜,松紧有度,片石铺地,沟渠通流,体现人地协调思想,是冀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之一。民居采用合院布局,中轴对称,依礼法,重风水,多为砖木结构,双坡硬山,双层楼阁,装饰精美。村落地处太行山群山环抱之中,从选址到建设都充分体现了村民对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既具有北方合院民居的一般特点,又有冀南地区合院民居的独特特征,是研究冀南地区民居的典型范例。

[1]李燕.涉县刘家寨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2:7- 10.

[2]邢佳.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空间解析[D]. 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6:9- 13.

[3]贾梦萍.邯郸传统民居大院的空间形态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6:44- 48.

[4]张宏.邯郸民居建筑装饰艺术[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3- 14.

[5]刘立钧,丁春雨,谢空.太行山南部民居建筑特色探究[J].山西建筑,2009(29):7- 8.

[6]申玲.文化产业化建设背景下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策略[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18-22.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idence in Lingdi Village

ZHOU Yuyang, LI Xinyu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Hebei area with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 this paper takes Lingd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studies its lo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houses from three aspects: regional environment,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ce construction, which is meaningful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idence in southern Hebei area.

Southern Hebei area;Lingdi village;traditional village;residence

TU241.5

A

周宇洋(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E- mail:591824950@qq.com.

猜你喜欢
冀南涉县院落
八一作品
享誉桑梓的人民功臣——冀南抗战基层干部龙全贵档案资料研究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冀南地区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院落·中国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