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若男
摘要:《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论语》成语是在《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出处和来源的成语,是汉语成语的精华和瑰宝。《论语》中的成语大致可分为五类:学习教育、修养、待人、政事和状物。本文试从概况、结构定型的途径、语法结构和其中折射出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的角度对《论语》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进行探讨。
关键词:《论语》;成语;学习;教育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之作,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它作为文化载体,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成语。包括学习教育类、品德修养类、待人接物类、治国治人类和描摹状物类。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论语》中自然饱含着孔子关于学习教育的思想。《论语》共有20章,共159572字,其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多达30条。这类成语揭示学习和教育的态度及方法,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对这类成语进行探讨。
一、《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概况
《论语》一书共有20章,全书共15952字,共形成成语384条,其中,学习教育类成语多达30条,①分别分布于其中的12章中。其中,《论语·述而》中出现的最多,共有10条。其余分别是《论语·学而》2条、《论语·为政》3条、《论语·里仁》2条、《论语·公冶长》4条、《论语·泰伯》1条、《论语·子罕》3条、《论语·先进》1条、《论语·宪问》1条、《论语·季氏》1条、《论语·子张》1条、《论语·卫灵公》1条。[1]《论语》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可以分为两方面:有关学习的成语和有关教育的成语。
(一)《论语》中出现的有关学习的成语
《论语》中出现的有关学习的成语共有26条。列举如下: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告往知来《论语·学而》、温故知新《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朝闻夕死《论语·里仁》、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闻一知二《论语·公冶长》、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日知其所亡《论语·述而》、发愤忘食《论语·述而》、學而不厌《论语·述而》、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择善而从《论语·述而》、笃信好学《论语·泰伯》、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升堂入室《论语·先进》、下学上达《论语·宪问》、问一得三《论语·季氏》、博学笃志《论语·子张》。
(二)《论语》中出现的有关教育的成语
《论语》中出现的有关教育的成语共有4条。列举如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循循善诱《论语·子罕》、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二、《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结构定型的途径
由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对话,演变为今天的成语,《论语》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经历了一个结构定型的过程,其结构定型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直接袭用原形
是指成语是直接从《论语》的原句中截取而来的。这样的成语在《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中所占得比重最大,有17条。如下: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发愤忘食:《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而不厌:《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笃信好学:《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日知其所亡:《论语·述而》:“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将原句简缩提炼
是指成语是从原句中撮要凝缩而成的。这样的成语所占比重也较大,有10条。如下:
温故知新:《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朝闻夕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一知二:《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择善而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博学笃志:《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告往知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來者。”
下学上达:《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三)将原句调整重组
是指成语是截取原句中个别词语重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成语所占的比重较小,有2个。如下: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沿原文意义概括
是指成语是沿用原文中的故事体现的原意重新概括而成的。这样的成语所占比重最小,只有1个。如下:
“问一得三”出自《论语·季氏》。是源自这样一个典故:孔子的儿子孔鲤与弟子们一起在孔子门下学习。弟子们私下里议论:“先生必然是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要留一手的。”一天,一个名叫陈子禽的学生问孔鲤:“你在先生那儿一定比我们多学一些学问吧?”孔鲤老实地回答:“没有什么呀!就是有次先生一个人站在庭院中,问我有没有学过《诗经》,还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从此我就开始学《诗经》。还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学过礼,并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然后我就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啊!”“那就好。”陈子禽因为问一而得三,高兴地向同学们汇报说:“我问孔鲤一件事,他却告诉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学《诗》,第二知道要学礼,第三知道了先生对自己儿子并不特殊亲近。”弟子们终于解除了对孔子的误解。“问一得三”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而成的。
三、《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的语法结构
从语法结构角度,可以将《论语》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分为两种:联合结构和非联合结构。[2]
(一)联合式成语
联合结构的四字格成语大都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之间是联合关系,且前后结构相同。联合式的成语又分为以下几种结构:
1.动宾结构联合式。如:告往知来、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举一反三。
2.偏正结构联合式。如:笃信好学、一隅三反、博学笃志。
3.并列结构联合式。如:敏而好学。
(二)非联合式成语
1.主谓结构成语。如:后生可畏、知之为知之。
2.动宾结构成语。如:不知肉味、诲人不倦、不舍昼夜。
3.偏正结构成语。如: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循循善诱、日知其所亡。
4.连动结构成语。如:朝闻夕死、下学上达、见贤思齐、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升堂入室、问一得三、择善而从。
除了以上这些语法结构的成语外,还有由两个句子组合而成的成语。其结构如下:
1.并列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假设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
3.紧缩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中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作为记录其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论语》中自然处处折射出众多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探讨《论语》学习教育类成语中体现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学与思的结合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同时也十分重视思考。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但他认为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都是不妥当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端正学习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
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持有端正的踏踏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他也提倡“不耻下问”,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虚心学习。
3.提倡勤奋好学
孔子认为作为学生就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提倡“敏而好学”。《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十分赞赏“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热爱学习,永远不知疲倦,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4.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复习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语·学而》开篇就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为政》中也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强调学过知识后,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才能扎实地掌握。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家,孔子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教学方法。它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显著的效果,对当今社会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1.对学生一视同仁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2.主张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实行“因材施教”。
3.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孔子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懂得举一反三,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4.树立“诲人不倦”的态度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有耐心,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孔子主张“诲人不倦”,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五、结论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传承至今,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成语。它们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学习教育类成语进行探究,增长了对《论语》成语的认识。但这还只是个人浅见,《论语》中关于成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学习,相信以后的研究会更丰富多彩。
注释:
①此数量的核定参阅了《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中华成语辞海》(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孔子.论语[M].湖南:岳麓书社,200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1996(3):66-70.
[5]丁大勇.《论语》中的成语浅探[J].文学教育(上),2012(1):88-90.
[6]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6):160-162.
[7]汤可敬.谈谈出自《论语》的成语[J].益阳师专学报,1983(6):63-70.
[8]王富久.《论语》成语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3(12):41-48.
[9]赵蕾.《论语》中的成语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