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闽
心脏病大家都能听懂,房颤就未必都听说过了。房颤其实是心脏疾病中比例不小的病种。为什么有些患者到疾病快治疗完了才知道这个名词?比如有些脑梗塞患者,治疗过程中才发现是房颤导致的病变,患者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房颤很久了,通过治疗根源,才得以康复。
房颤分单纯性房颤和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病,也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当然这些都是通过一般症状来分类的,如果要彻底治愈房颤,还是得通过具体医学检查来确定是单纯性房颤还是其他心脏疾病并发的房颤。
目前国内的医学技术完全可以治愈房颤,避免疾病的恶化,保持生命的安全健康。最主要的还是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提醒大家要在正规权威医院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这样才能确保复发率非常低,才能确保不让手术治疗变成二次伤害。
房顫概述及我国现状
房颤是心脏病的一种,又是心脏病中部分病种的症状表现之一,临床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持续性的心跳混乱、心律不规则。医学上的解释是: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脏的电活动不再受窦房结支配,被心房内快速、杂乱无章的电活动替代,相应地心室出现快速而没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
在中国,每100个人就接近1个人患此病;如果按照年龄来区分,80岁以上人群每100人中有8人患此病,低于40岁人群中每1000人中有1人患有此病,大于40岁小于80岁的人群每100人中有1.5(女)~2人(男)患有此病;50~59岁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后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
目前我国估计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占40%~50%。
房颤主要危害
房颤是心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原因。患者如果同时患有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那么危险性就会被放大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房颤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诱发脑卒中(俗称“中风”)。房颤使心脏排血量减少四分之一以上,甚至达到50%,如果同时存在心室功能损害就更为明显,患者通常会有心悸、乏力、眩晕等症状。房颤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能力,血液在心房内形成涡流更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病人每年发生脑部血栓、栓塞的危险为5%左右,房颤导致的血栓占脑梗塞的10%~15%,而且房颤后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房颤的各种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房颤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可达龙(药物名称)等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和使用华法令(药物名称)等药物抗凝治疗,但治疗结果并不理想。因为需要控制不发生抗凝过度导致出血等并发症,所以使用华法令时需要定期监测,因为大部分患者无法达到定期检测,所以会导致绝大多数患者得不到充分的抗凝治疗。
2.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介入治疗) 目前国内有些医院采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来治疗房颤,创伤小,恢复快,但术后仍有15%~40%的复发率。介入治疗现在应用得很广泛,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持续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的单次成功率并不很高,一般需要多次治疗。而且介入治疗不能去除血栓最常发生的左心耳部位(绝大多数发生中风的房颤患者,血栓均来自左心耳),术后仍需要继续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介入治疗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如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心脏食管瘘等。
3.迷宫Ⅲ手术 迷宫Ⅲ手术是国际公认治疗房颤的金标准。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时患有房颤的比率高达50%以上!
目前我国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有些医院手术治疗时因为不具备迷宫Ⅲ手术条件,通过其他方法手术治疗房颤,术后患者房颤易复发,这样的手术特别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体力活动受限,导致患者发生脑中风、脑梗塞,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寿命。
外科手术治疗中有效彻底的方法是“迷宫Ⅲ手术”, 该手术方法是将心房按“迷宫”路线依次切开缝合,使“电信号”沿“迷宫”的通道传递,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奏。因为这种手术可以去除房颤发生的病因,并且可以去除左心耳,所以通过这种方法治疗房颤治愈率很高,术后中风的概率很低。
4.微创手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下不停跳房颤消融技术使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该方法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单纯性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目前通过微创治疗的复发率高,一般不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