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弹进入中国

2017-06-02 18:03曹励云黄国志
现代兵器 2017年5期
关键词:弹丸火炮弹药

曹励云++黄国志

刘锦春总工程师回顾外贸155系列弹药早期的引进及发展情况

155毫米火炮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经过科研人员的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发展出了系列化的内装和外贸火炮及弹药产品,其中弹药的发展尤为活跃,目前国内研制的155毫米弹药有几十种,发展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个人介绍

刘锦春总工程师接受本刊的采访

记者:刘总您好,我们的这个采访是外贸155火炮系列报道的一部分,在谈155之前,能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个人进入军工行业的历程?

刘锦春:好的。我祖籍湖南湘乡,父母亲都是军人,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我于1962年春天出生在锦州,因此取名刘锦春。后来父母因工作关系搬到本溪,因此我是在本溪完成的基础教育。我上学时正赶上9年制教育,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所以我16岁就考上沈阳工业学院,学的是弹药设计与制造专业。1982年,我一毕业就分到了现在的这家工厂——即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要生产大口径弹药的工厂。

北方华安工业集团是我国一家主要生产大口径弹药的军工集团

早期引进情况

记者:请谈谈您了解的贵厂参与引进155火炮系统的情况。

刘锦春:好的。1985年,当时的兵器部与加拿大人布尔博士办的S公司谈判引进155毫米火炮系统事宜,9月22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了这一引进项目,因此该项目又被称为922工程。922正好是当时参加该项目的3个主要工厂的编号(火炮厂、弹药厂和特种弹药厂)之和。后来,155团队经常会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特种弹药厂,我们厂加上火炮厂就正好是吉祥数250。

国内除了引进了火炮和弹药实物之外还一同引进了数条生产线,其中就包括我厂的155弹藥生产线。刚开始的时候,厂里参与这个项目的技术人员都是50—7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其中孙兴福、秦鸿兴、董雅安、华云山等是最早参与该项目的同志,其他还有许多人,如搞工艺设计的,搞工装设计的等等,现在这些人都退休了,其中有些人已经去世。

记者:在引进之初,我们是否对155毫米弹药进行了验证?

刘锦春:是的。155毫米弹药的引进最初不太同步,产品图纸先到,设备后到。为了验证155毫米火炮系统的性能,我们厂首先进行了产品试制。当时国内引进了一些实弹(底凹弹和底排弹),我厂就照着实物和图纸用国产设备一点点地抠(仿制)。我记得当时厂里没有焊接舵片的设备,技术人员就用两个螺钉将舵片拧在弹体上,这种临时制造出来的弹丸在试验时还曾发生过舵片脱落的事。

当时我们从S公司引进的产品(155毫米弹药)图纸不是很齐全,且没有完整的设计计算书。我们就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由他们的设计团队进行弹丸的气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射程计算等等。我们根据对155毫米弹丸进行反设计的结果试制出了第一批155毫米弹。这批弹被拿到试验基地做试验,结果打得非常不好。试验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密集度不好,牵引炮的可靠性也有问题。

记者:周燕生总师在回忆中谈到,155毫米火炮的生产图纸有问题,认为有些是伪造的,对此您怎么看?

刘锦春:说它伪造,也未必,但该公司提供的这些图纸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就弹药来说,155毫米弹丸为旋转体结构,零部件较火炮来说较少,就十几个。这些零部件尺寸在当时给的图纸中都有,但是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这些尺寸很多都不合适。比如弹炮间隙大,导致密集度差;弹带的强制量小(过盈量小),并且宽度偏窄,导致炮弹在发射后其弹带几乎都磨光了,这表明弹带强度严重不足。

记者:奥地利等国家一直在生产这种炮和弹,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刘锦春:该炮和弹药确实在奥地利等国生产过,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公司的这种155毫米火炮也包括弹药当时都在不断的改进中,给我们的图纸应该是改进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并不完善。

记者:我们是否向外方提出过这个问题?

刘锦春:是的,我们曾就火炮出现的问题与外方交涉,但外方不认账,还拿出一些欧洲的标准来搪塞我们。当时牵引155毫米火炮已经被定为1989年国庆参阅装备,这需要我们在3、4年的时间内完成该火炮系统的技术鉴定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后来兵器部就定了一个“不等不靠,以我为主”的原则,决定利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对引进的火炮和弹药进行改进。

刚开始的时候,牵引155毫米火炮纵向密集度只有一百分之一左右,还很不稳定,因此当时的攻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火炮的密集度上。1989年,155毫米牵引炮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后完成了国家定型试验,军方给出的代号为021。与火炮一同完成定型还有155毫米底凹弹,军方给出的编号为DDB01(DDB01后来被直接用在外贸型号上了,并且一直到现在)。国内军方随着155牵引炮还一同定购了2000发155毫米弹。这批弹到1990年才交付部队。另外,北方公司也订购了1000多发155毫米炮弹,主要用于外贸储备(但后来迟迟没有外贸订单,这批弹又都被我们买了回来,除一部分用作外贸表演试验外,其余部分都用于新产品试验了)。

成功出口

记者:请问您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参与155项目的?

刘锦春:155项目刚开始引进的时候,我在做152毫米远程弹的研制工作,没有参与这个项目。1990年,我当上了我厂设计所的副所长,开始接手管理这个项目。那时,牵引155炮已经完成定型,自行155炮的研制正在进行。

记者:请您谈谈自行炮当时情况。

刘锦春:好的。1991年海湾某国表达了购买我国155毫米自行炮的意向,并邀请我们去该国演示。但我们去该国的产品还在海上时就传出发生了海湾战争,该国被占领了,演示被迫取消,155毫米自行炮差一点成了对方的战利品。

1995年,复国后的该国再次邀请155毫米自行炮赴该国演示。

记者:请问您是否参与了这次演示?实弹射击是否顺利?我们的155毫米弹药是否让人满意?

刘锦春:是的,我参加了这次重要的演示。我们这个演示团队由北方公司组织,由苏哲子总师带队,团队中还有国防科工委的同志。那次演示很艰苦,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那里的高温,经常零上40℃以上,外出走路必须穿翻毛皮鞋,要不然脚烫得受不了。首次出国演示的我们也没有经验,弹药就露天摆放在沙漠上,经过数小时的曝晒,温度能高达60~70℃,搬着都烫手。

弹药在演示过程中还出了一个意外。当时在进行火炮转移阵地射击演示,炮弹在出炮口后300米处发生爆炸,现场出现两声巨响,一声是射击声,紧接着一声是弹丸爆炸声,弹丸产生的破片四处飞散,几枚小破片甚至都落在我们的车棚上,现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演示持续了1个多月,经过团队的努力,演示总体上还算比较成功,该国也比较满意。1997年就与中国签订了购买合同。

记者:请问第一份合同购买了我们多少枚弹药?

刘锦春:底凹杀爆弹和底排杀爆弹共7万多枚。

记者:请问国内当时是否还有其他厂在生产大口径弹药?

刘锦春:当时,国内生产大口径榴弹的厂家主要有:5103厂、724厂、383厂和我们厂。根据当时国内弹药生产布局,5103厂和724厂负责生产中口径弹等,383厂和我们厂生产大口径弹等。

上世纪80年代是国家引进西方技术的大好时机。除了155毫米火炮系统外,我们还从西方引进了203毫米、105毫米口径火炮系统。根据安排,203毫米弹给了383厂,105毫米弹给了5023厂。155毫米弹则由我们厂负责研制与生产。

刚开始的时候,5103厂、383厂也都想生产155毫米弹,是兵器部当时的领导唐仲文部长等经过认真研究才决定把这个项目给我们厂。我厂也觉得155项目是工厂的生命线,但当时大家都没有想到155后来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现在来看,对于当时的弹药企业来说,谁抓住了155(国际主流产品),谁就抓住了未来。

艰难时刻

记者:请谈谈155弹丸生产线当时的情况?

刘锦春:155弹丸的这条生产线在完成了军方和北方公司的共3000发弹后就停了下来,到1997年签署首份外贸合同时已经停产了8年。

记者:据称,那条生产线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是吗?

刘锦春:是的。工厂当时处在困难时期,冬季取暖跟不上,厂房温度有时甚至零度以下,有一些电子元器件都冻坏了,尤其是其中的注药线根本就不能干活了。这使得后期恢复生产非常困难。

记者:请谈谈工厂当时的情况。

刘锦春:上世纪80年代是国家的转型期,就是说我们从冷战、备战,转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我厂国内军品生产任务锐减。两伊战争时,我们的外贸生产昙花一现,战争一结束,外贸生产也就结束了。工厂的经济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记者:军工企业职工去种地的事说的是你们吗?

刘锦春:这个事儿在黑龙江的几大军工厂中很普遍,当时甚至被编成了顺口溜广为流传。

那个时候我们都到了什么地步呢!当时黑龙江省委书记是岳岐峰,他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后,也没办法,就让我们去种地。省里租了一块地给我们,兵器部还投了些钱。种地这活儿也不是说干就能干好的,机制不转变,农民也难干好,结果是赔得一塌糊涂,后来就拉倒了,地也退回去了。最惨的时候,我们工人就给农民干活,帮着插秧,被人调侃为“老大哥给老二哥干活”。当时,工人每月工资也就200~300元左右,还开不全,高的80%开支,最低的45%开支。

记者:贵厂参与外贸155项目就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吗?

刘锦春:我厂155项目早期是国家投資,国家总投资达1个多亿。但这条线之后一直没有生产任务。在155火炮系统获得出口合同之前,既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大概有8年时间,没有从上级获得资金。155弹药合同生效后,工厂的设备改造资金一部分由工厂自筹,另一部分由我们向兵器集团公司争取,这笔资金主要用在恢复155弹药生产线上。

记者:我们是否考虑过用我厂老152毫米炮弹生产线生产155毫米弹?

刘锦春:在引进155项目之初,我们曾尝试用国内的152毫米弹药的生产线生产155毫米弹药,但我们发现:老的线生产我们的(苏联制式)152毫米弹药还可以,但是用来生产西方的155毫米弹药却不行。

老生产线所用刀具都是焊接刀具,每件虽然只有几十块钱,但却无法加工经过热处理的155弹体。另外,155弹丸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也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提高了近二级,因此需要使用更加精密的数控机床加工,所用刀具还都是进口的,不重磨,非常昂贵,加工成本大幅增加。

攻关工作

记者:我们刚才也参观了外贸155弹药的生产线,对这种外形独特的弹药印象深刻,能否为我们谈谈这种弹丸都有何特点?

刘锦春:这种弹由加拿大人布尔发明,目的是提高射程。早期布尔团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还搞过一种脱壳弹,但是这种弹的研制最终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脱壳弹弹丸的一致性很难控制,并且弹托脱落后,存在容易伤人的问题。布尔后来想出了采用四个舵片代替上定心部的弹丸外形设计,其原名为“ERFB弹”,即“低阻远程全膛弹”。这种弹形呈前后尖、中间鼓,类似枣核,因此我们就将其俗称为枣核弹。

枣核弹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设计。

传统的弹形为圆柱弹形,其特点是短、粗、胖,如M107式155毫米弹丸长度仅为700毫米,而枣核弹丸长度却达到940毫米,底排弹更长,达到960毫米,其长细比为6倍弹径。枣核弹整体呈流线型,阻力系数小,具有更好的飞行性能。与传统的圆柱弹相比,枣核弹的激波阻力大大降低,尤其当初速达到2.5倍马赫数左右时,这种弹丸的增程优势更加明显。

另外,枣核弹丸在弹底部加装底排装置,可有效减小炮弹底部涡流产生的底部飞行阻力。枣核弹丸在超音速飞行时底阻占总阻力的50%,加装底排装置后可将底阻降低60%,总阻就减了30%,这意味着射程可提高30%。

除此之外,布尔博士还将火炮的身管加长(45倍口径),药室加大并采用自紧技术。当时主流的155火炮身管仅为39倍口径,45倍口径火炮,加上枣核弹与底排增程技术使火炮的射程大幅提高,达到39千米。该炮当时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中国和南非等国都购买了这种火炮和弹药技术。

记者:请问在早期攻关工作中,布尔是否帮助过我们?

刘锦春:在攻关过程中,布尔曾派专家组来中国培训过中方的科研人员,这些专家在南理工举办了学习班,传授内外弹道、空气动力知识和相应的计算软件。我还参加过其中一期学习班,还是很有收获的。

记者:弹药在攻关过程中是否遇到技术问题?

刘锦春:外商提供给我们的这套155火炮系统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地面密集度非常差,且不稳定,差的时候只有一百分之一左右,这与枣核弹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上面提到枣核弹丸的阻力系数小,在提高射程的同时,由于敏感因子增大、弹丸的散布也增大了。以标枪和铅球为例,它们的阻力系数不同,在飞行中的敏感因子不同,受到影响的程度也不同。铅球的阻力系数大,飞行中不易受到影响,散布就小,标枪的阻力系数小,飞行中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散布就大。枣核弹与传统弹药相比,就类似标枪和铅球,在射击过程中存在散布大的缺陷。

另外,随着火炮身管的进一步加长,火炮的初速也在提高,达到了900米/秒左右。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还在火炮上使用枣核弹的话,会带来弹丸在膛内章动过大的问题。因为枣核弹靠4个舵片与炮膛接触,属于点接触,稳定性较差,在发射时弹丸在膛内扰动大,导致附加阻力散布增大,使弹丸的射程不稳定。

记者:在提高枣核弹丸射击地面密集度方面,我们都进行了哪些改进?

刘锦春:我们的改进工作主要有:将弹体口部的内弧形进行加工,加宽弹带,并调整弹带的强制量;调整弹丸定心部的尺寸与精度,以优化弹炮间隙,严格控制初速的或然误差;为弹丸增加了下心部(原设计没有下定心部),改善了弹丸在膛内的运动稳定性。

记者:请谈谈底排弹的研制情况。

刘锦春:底排增程技术是当时引进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该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使我国中大口径弹药的射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当时引进了底排弹实物,并用这批弹进行试验,结果密集度也十分不好,只有百八十分之一。在1989年牵引155火炮定型时,国内军方没有同意底排弹定型。

底排弹后来曾在B国演示过几次,当时发现这种弹的射程总是比标称的要近。科研人员当时就犯了一个错误,搞了个变通方案——为其设计了专门的M11SA1装药,虽然提高了6米/秒的初速,但是射程在B国还是达不到要求,而且还破坏了装药的通用性。

我们的155毫米火炮曾跨海进行演示,海边不同的湿度和空气密度对弹药的射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中间位刘锦春总工程师

同一批底排弹在国内射程达到39千米,到B国试验就仅有37千米左右,我们分析其原因为,弹药不同气候条件下射程不一样是很正常的,当时火炮在海边跨海进行的射击演示,空气密度大,还逆风,这些都会影响射程(用射表修正其实就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会影响火炮的射击)。但B国相关人员听不进去我们的解释,当时就没买我们的底排弹。

北方公司见底排弹演示效果不好,就将其搁置在一边,因此该弹一直没有完成定型。直到1995年,我们到海湾某国演示,底排弹也是演示项目之一。该国看后表示要这种弹,并随后签订了购买合同。1998年左右,我们结合这份合同最终完成了底排弹定型。

记者:有人称,底排弹最初引进的时候外方提供的图纸只是原理图,是否属实?

刘锦春:不完全是这样的。外方提供的底排弹图纸在我们国家来看,应该是初样阶段图纸,还不完善,需要通过验证来改进。我们按其提供的图纸造出来的底排弹,在试验中同样是密集度差。我们在攻关过程中,除了同样采取上面提到的底凹弹提高密集度的方法外,还改进了底排药柱和点火具设计,解决了掉药和点火一致性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底排装置的强度可靠性等等,最终使这种弹丸的密集度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

记者:据称,155毫米弹等曾经发生过更换引信的事,能否为我们谈谈当时的情况?

刘錦春:1997年,外贸155自行火炮和弹药已经确定出口海湾某国,但底排弹却出现了大面积的引信瞎火问题。155弹药最初使用的是从美国引进的M739A1引信。当时美国与中国关系比较好,M739A1引信整条生产线以大约500万美元的便宜价格卖给了中国。当时一同引进的还有美国的PF-1无线电近炸引信,以及外贸155系统使用的侦校雷达。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引信瞎火问题?

刘锦春:可以,155底排弹引信瞎火问题的攻关工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北方公司的项目经理万程驻我厂组织弹药的试验和攻关工作。844厂觉得M739A1是美国引信,属成熟产品,不同意改动。当时供货合同已生效,时间紧迫。于是兵科院的王文明和武瑞文经请示兵科院领导后,决定让641厂的ML-13引信也参与竞争。

试验中一出现引信瞎火问题,科研人员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问题弹丸,时值东北的隆冬季节,冻实了的土地根本挖不动。没办法,我们就动用炸药炸,但有一次最后连炸带挖也没有挖出问题弹丸。

641厂的引信开始试验的时候也存在瞎火问题,但该厂比较主动,积极主动回收瞎火引信。该厂通过对瞎火引信分解检查,发现是引信中的钟表机构没有转正。ML-13引信原来的安全隔离机构为钟表机构,其原理是在平时将引信的传爆序列隔离开,保证引信的安全;在炮弹发射后,引信的钟表机构开始工作,到某一时刻解除保险,击针与发火装置等组成的传爆序列对正,炮弹就处在可引爆状态。钟表机构的缺陷是容易受发射时的高过载影响,出现旋转不到位现象,导致传爆序列不能对正,引起弹丸瞎火。641厂就将钟表机构改成准流体结构。该结构借鉴了法国的技术,采用沙漏原理,由玻璃球流动控制隔离机构转动。其优点是抗过载能力强。设计人员将修改后的引信送来进行试验,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因此外贸155弹药目前使用的是641厂生产的ML-13A引信。

记者:刚才提到外贸155毫米火炮在国外演示时曾发生过炮口炸的问题,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

刘锦春:我们判断是枣核弹与M739A1引信的匹配性出了问题。

记者:请问这一问题是否解决了?

刘锦春:早炸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

早炸即炮弹在出炮口后不久在空中发生了爆炸,最早在国外表演时就出现过,后来也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炮弹在炮口安全距离之外发生爆炸。我们认为是引信出了问题,但引信厂认为是弹在飞行中的章动大导致引信惯性发火机构提前作用。

美国的M739A1引信在美国的火炮上用基本没有问题,可用在我们射程更远的外贸155火炮上就出问题。客观上讲,我们的155火炮身管更长,初速更高,弹药的发射环境更恶劣,弹丸在飞行时也确实存在章动大的问题。但我认为,引信应该设计得更可靠些,能够耐得住更恶劣的火炮内外弹道环境的考验。

装有自调延期机构的引信用在国内一些炮弹上,同样发生了瞎火和早炸问题,经过数次攻关引信的瞎火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早炸问题还在进行攻关仍然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工厂的生产。

生产情况

记者:国内和外贸155毫米弹丸是否在一个生产线上生产?

刘锦春:是的。国内和外贸155弹丸的弹体均用油压机冲压而成,只需更换不同的模具就可以了。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舵片焊接,外贸155弹丸需要焊接舵片,国内155弹不需要。这4个舵片可以用机床在弹体上直接加工,但我们厂采用舵片单独加工再焊接到弹体上的方法生产。舵片的结构比较复杂,加工时比较费时。另外,155弹丸的弹体采用高碳合金钢,焊接性能不好,容易产生裂纹,因此在焊接舵片时必须采用气体保护焊,同时还要将弹体预热。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外贸155枣核弹的生产要麻烦一些。

记者: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系统在第一次交付海湾某国时,曾发生过弹体生锈问题,请问这是生产质量问题吗?

刘锦春:这主要是执行的防腐标准过低造成的质量问题。当时国内防盐雾试验标准是48小时,我们在生产外贸155弹时按照此标准执行,并通过了验收。这批弹药是用集装箱在海上运输,与陆路运输不同,海上环境闷热、盐雾大、潮湿,弹药经受的环境考验更加严酷。在到达该国时,出现了弹体外表面大量生锈问题。我们不得不在现场进行弹体除锈和重新涂漆工作,为此我们承受了很大的损失。工厂后来总结教训,将所用的漆由原来的醇酸漆改成了现在的环氧改性漆,其盐雾试验标准达到96小时以上。经过这样改进后,我们的外贸155弹丸再没有发生以上的问题。

记者:工厂内的48小时盐雾试验是如何做的?

刘锦春:盐雾试验一般是由验收代表在某批弹药中抽取几发产品,将其放在一个标准的盐雾箱内,通过调整盐雾浓度模拟海上环境,以测试弹药的防腐蚀能力。另外,测试员还要通过测量漆层厚度、检测漆的附着力,以及观察弹药外观等方法对弹丸进行检查。

记者:请问是国内的防盐雾标准过低吗?

刘锦春:目前国内防盐雾的标准为48小时,醇酸漆也是国军标指定用漆,但此标准偏低,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有意将其提高到96小时,避免再发生问题导致返工造成损失。

外贸155弹丸容易生锈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与它的结构有关。这种弹的4片舵片在焊接时难免会出现瑕疵,造成表面不平滑,尤其是在焊道处,这种情况也容易导致弹丸生锈。

记者:外贸155毫米弹丸在生产过程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

刘锦春:外贸155弹的弹体毛坯采用冲压方式加工,在加工时,由于这种弹的弹壁比较薄,收口时不容易控制,经常会出现褶、垒或筋,造成废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厂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攻关,我们通过增加一定的弹体壁厚,再反复调节加热参数,包括使用的润滑剂,最终攻克了这一难关。

我们使用的冲拔设备由奥地利进口,使用专门的耐高温、耐磨液压油。恢复生产时我们曾考虑从奥地利进口这种液压油,可这种油价格很贵,并且市场上还不好找。后来我们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由该校的贾春德校长带领着一支科研攻关队伍,通过研究国外的产品,调整和试验各种配方,最终研制出了符合要求的液壓油。

另外,在外贸155引进之初我厂还引进了一条注药生产线,这是一条非常先进的生产线。当外贸155获得首份外贸合同时,工厂却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人才流失严重。其中负责这条线上传感器、仪表等关键器件的技术人员名叫迟振海当时已下海去了,由于工作出色,还被当地评为劳模,获得了“五一”劳动奖。在恢复这条生产线过程中,工厂为了能够请回他想尽了办法,利用这名职工春节回家探亲的机会,厂领导亲自登门反复做工作,最终请回了这名职工。当年正是许远明厂长带领全厂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155这条“生产线”起死回生。

外贸155火炮采用的少数几款制式155毫米圆柱弹。左侧弹仿自美国的M107弹,中间弹仿自美国M795弹,右侧弹为155毫米半穿甲反舰弹药,后者主要用来装备155毫米自走岸防炮

系列化的155弹药

记者:目前,我们都为外贸155毫米火炮系统开发了哪些弹药?

刘锦春:目前,我们开发的外贸155弹药有:制式系列弹药、低阻远程全膛系列杀伤爆破类弹药、低阻远程全膛系列开舱类弹药、低阻远程全膛系列特种弹药、智能系列弹药共5大类30余种弹药。并且我们还为每种弹都开发了射击训练弹,目前这些弹药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市场。

记者:请谈谈155毫米弹药系列化发展的优势。

刘锦春:弹药相当于武器的粮草,是消耗品。真正到打仗时,弹药的生产压力很大,如果每个弹的弹形都不一样,通用化、系列化不好,会给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缓解弹药在战时后勤补给的问题,国外提出了弹族的概念。这种概念主要特点是:将弹药所有能够通用的部件都做成通用的,如引信、闭气环、辅助药筒、弹体、弹带等部件。不同弹种之间可以很方便的转换,如通过更换船尾,就可以实现底凹弹和底排弹的转换;特种弹将弹体做成通用载体,只需更换不同的载荷就可以在子母弹(子弹)、照明弹(照明具)、燃烧弹(燃烧炬)、发烟弹(发烟罐)、宣传弹(传单)之间转换。

弹族概念的另一个很重要一点优势是:同一弹族内弹形一致,弹道基本一致,在发射时只用一个射表就可以完成多个弹种的射击,这样十分有利于作战,同时可用基准弹(制式杀爆弹)为其他弹种进行校射。

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些155弹药?

刘锦春:好的,我就从155火炮配用的制式系列弹药说起。

该系列分为杀爆Ⅰ型弹和杀爆Ⅱ型弹。前者为国内仿制美国M107式155杀爆弹的产品,其特点是弹体采用圆柱、平底、小长细比的高阻弹形,因此地面密集度良好,但射程近、威力较小。该弹与M107弹弹道一致,射表通用。

后者为仿美国M795式155杀爆弹的产品,其特点是弹体气动外形与M843式155毫米子母弹基本相同,仅长度稍短一些,作战时可作为子母弹的校射弹。该弹采用圆柱、浅底凹、较大长细比的中阻弹形,因此地面密集度良好,弹体采用HF-1高破片率钢,装填10.8千克TNT炸药,毁伤威力大幅提高,对人员的毁伤威力是M107弹的2倍,对车辆的是M107弹的1.5倍。该弹已取代M107弹成为新的制式155弹。

记者:我们在参观时注意到有一种设计独特的反舰型155毫米弹,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种弹?

刘锦春:它是另外一种制式155弹药,为半穿甲弹,主要用来摧毁水面舰船和混凝土工事等目标。这种弹主要用在155自走岸防炮上,曾出口非洲某国。

这种弹采用风帽、圆柱弹体、弹底引信和底凹船尾的半穿甲式结构。为保证该弹的侵彻能力,战斗部的头部被設计成蘑菇头形状。与尖锥头部相比,这种设计不容易断裂,在侵彻舰体外钢板时,可保持整个弹体的完整性。如果要侵彻更厚装甲的话,其头部还会开有断裂槽,以便保护弹体的完整性。该弹采用的弹底引信由641厂提供,为时间延迟引信,在弹丸穿入船体后引爆。该弹侵彻能力较强,可穿透30、60毫米的装甲钢板,同时还并具备反钢筋混凝土掩体能力,对混凝土的穿透能力达到1~1.5米。

该弹外形细长,流线性好,飞行阻力小,内弹道性能与DDB01弹相同,发射装药通用。

记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155毫米远程全膛系列弹药。

刘锦春:好的。155远程全膛系列弹药是外贸155火炮的主要弹药系列,采用低阻远程全膛弹形,弹丸长细比达到6.0倍口径,且弧形部长度高达4.7倍口径,上定心部用4个定心块(舵片)代替,飞行阻力小,弹形系数降到0.73,因而射程比传统弹形弹丸大幅提高。该系列弹药为分装式炮弹,配用药包或模块式发射药、机械触发和无线电近炸引信。

该系列弹药主要包括:底凹/底排杀爆弹以及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杀爆弹。

其中底凹/底排杀爆弹从国外引进,外贸代号为DDB01和DDB02。通过优化弹丸气动外形和采用底凹、底排减阻增程技术,在52倍155毫米火炮上,最大射程分别达到3.2千米和41千米以上。通过优化弹体内膛结构使炸药装药量增加,采用高破片率钢使弹丸威力大幅提高。底凹弹与底排弹弹体通用,便于批量生产和管理。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杀爆弹为国内自行研制,外贸代号为DDB03,后来又有改进型,外贸代号为DDB04。该弹气动力外形和底排杀爆弹基本一致,采用串联式底排与火箭复合增程技术,在52倍155毫米火炮上,最大射程分别达到52.5千米和60千米,使得155毫米火炮的远射程压制能力大幅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请问我们是从什么开始研制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它的研制有什么难度吗?

刘锦春:155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从1999年开始论证和研制。当时,我们注意到南非研制出一种底排火箭复合增程155弹,射程达到50千米,而国内当时还没有这种弹。在北方公司和兵科院的大力支持下,该弹很快就获准立项研制。参研单位有我们和南理工、北理工、375厂、804厂、245厂等。目前,该弹已经定型并出口多个国家。

该弹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底排和火箭两种增程方式。火箭发动机安装在底排装置的前面,两者共用一个喷口/排气孔。当炮弹自炮口高速飞出时,底排装置首先开始工作,此时底阻最大,底排的减阻效率最高。炮弹飞行17~18秒后,底排结束,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为弹丸提速,火箭增速可以超过120米/秒。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这种弹的射程与底凹弹相比可以增大20千米左右。

这种弹的研制并不顺利,遇到的主要难题是:火箭工作可靠性不好,低温不着火,空中解体;地面的密集度不好;火工品在高转速、高过载环境下存在安全性问题。火箭发动机装药在高转速环境下,燃烧速度提高数倍,本来地面5秒钟的燃烧时间到空中缩短为约1秒钟(类似脉冲发动机),高速燃烧导致侵彻燃烧,喷管存在过度烧蚀,发动机装药抗高过载问题等等。

该弹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于2004年完成外贸设计定型,并获得当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这种弹的成功研制对于外贸155火炮的推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了火炮系统的卖点之一。很多国家因此将155火炮视边境冲突的威慑武器。

火箭增程方式的缺点是火箭要占用弹上宝贵的空间,战斗部的体积因此会缩小进而影响威力。另外,火箭还存在推力偏心等问题,虽然弹的射程提高了,但是其精度因此也会降低。2014年我们又开始了DDB04改进型弹的研制。我们在原来基础上优化了火箭发动机,将其使用的药柱加长,战斗部的空间略微减小,为提高威力战斗部换用威力更大的B炸药。底排装置也进行了优化,该弹的最大射程最终达到了60千米。另外,该弹还采用了带阻力片的一维弹道修正引信,提高了射击密集度。该弹配用的更加先进的二维修正引信目前也在研制中。

记者:外界对155毫米系列开舱类弹药的了解很少,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刘锦春:155系列开舱类弹药主要有破甲杀伤子母弹和底排破甲杀伤子母弹、穿甲杀伤子母弹、反装甲布雷弹、无线电干扰弹等。

其中破甲杀伤子母弹和底排破甲杀伤子母弹的气动力外形和射程分别与DDB01底凹和DDB02底排杀爆弹一致。其开舱设计采用后抛式结构,内装56枚直径为39.2毫米A、B型破甲杀伤子弹,其中B型子弹引信发火率达到99%,符合国际集束弹药公约要求,主要用于远距离毁伤装甲和有生力量目标。

穿甲杀伤子母弹气动外形和射程与子母弹一致,弹体、头螺、弹底等主要零部件完全通用,仅将56枚破甲杀伤子弹换成2枚直径为120毫米的穿甲杀伤子弹。该穿甲杀伤子弹装有钨合金预制破片、子弹引信具有时间、惯性触发和自毁功能,符合国际集束弹药公约要求,主要用于远距离毁伤轻型装甲和有生力量目标。

反装甲布雷弹气动外形和射程与子母弹一致,弹体、头螺、弹底等主要零部件完全通用,内装6枚直径为120毫米的反装甲地雷。该弹可大大提高武器系统对战场的封控能力,为其他弹种的攻击创造有力条件。

无线电干扰弹气动力外形和射程与子母弹一致,内装1个干扰机。干扰机在给定的频率范围之内共分了8个频段:1.5~2.0兆赫、2.0~3.0兆赫、3.0~6.0兆赫、6.0~12.0兆赫、12.0~30.0兆赫、30.0~60.0兆赫、60.0~90.0兆赫、90.0~120.0兆赫,每发弹一个频段,干扰半径不小于700米,干扰机在与母弹分离后的接电时间不大于5分钟,干扰机自接电时起的不间断工作时间为大于等于60分钟。该弹可大大提高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

155系列开舱类弹药采用低阻远程全膛弹形,由于同属一个弹族,因此作战时可用相对应的杀爆弹进行校射。该系列弹药为分装式炮弹,配用药包或模块式发射装药、机械和电子时间引信。

記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155毫米制导弹药的情况?

刘锦春:近些年来随着末敏、末制导、惯导和GPS复合制导等技术的大量应用,155弹药具备了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使155毫米火炮系统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的155毫米智能化弹药主要有:末敏弹、低成本制导炮弹、制导炮弹、次口径远程制导炮弹。

其中,末敏弹的母弹弹体材料采用超高强度钢,弹带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开舱设计采用后抛式结构,内装2枚直径145毫米的末敏弹。末敏子弹采用减旋翼片、一级球形及二级十字减速伞实现减旋、减速;采用被动8毫米波和814微米红外复合敏感体制,激光雷达测高和辅助识别,可实施对敌战术纵身内11000平方米范围内的敌坦克、自行火炮等集群装甲目标进行精确的扫描、识别和定位。爆炸成型战斗部采用8701炸药和弧锥组合型药型罩最终实现对目标顶部的精确有效打击。同时末敏子弹具有低高度、低电压和时间延时三种自毁功能,主要用于远距离精确高效毁伤集群装甲目标。

国内研制的几款155毫米智能弹药,可以对各种点目标实施远程打击,未来155毫米火炮的打击精度及任务灵活性将因此大幅提升   

低成本制导炮弹采用制式炮弹外形,可不改变现有火炮的存储、运输、装填、发射系统。弹丸初始飞行段采用旋转稳定方式,通过在弹道末端的结构分离和减速减旋,使弹丸由高速旋转稳定飞行状态转换为尾翼稳定控制飞行状态。全弹主要由控制舱、战斗部、稳定尾翼、减速减旋装置、底排装置等组成,控制舱导引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采用半主动激光、图像、卫星等不同导引方式。

制导炮弹主要由控制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及装药、滑动弹带、尾翼稳定装置组成,弹丸发射后,GPS系统开始工作,不断输出弹丸位置、速度。姿态角、姿态角速度等数据给弹载计算机,在弹道顶点前舵机展开,根据弹丸坐标、航向和目标位置,解算出弹道方向、位置偏差,输出舵片角信号,调整气动力方向,以改变弹丸飞行弹道。接近目标时采用修正比例导引律,使弹丸俯冲攻击目标,主要用于远距离打击敌方高价值目标。

次口径远程制导炮弹主要用于远距离打击敌方高价值目标,全弹主要由模块发射装药、随行装药组件、弹丸组成。弹丸主要由引信、制导舱、战斗部、尾翼、弹托等组成。弹体采用次口径设计可大幅增加射程;采用低成本卫星+惯性组合导航和低成本舵机控制技术提高打击精度。战斗部装填高能炸药、增加预制破片、使用多选择引信提高综合威力。

记者:我们注意到远程制导炮弹,能否为我们谈谈这种弹的情况?

刘锦春:这种弹主要靠火箭和滑翔技术增程,有些类似于制导火箭弹,由于采用火箭发动机,因此弹丸较长。

这种弹发射和存储都存在困难,采用的发射过载不能太大,否则弹内制导元器件无法承受。该弹用155牵引炮发射没有问题,但用155自行炮发射时,因长度过长,难以放在弹仓内,需要在指定的位置存放,携带数量有限,发射时需要人工装填。

目前,美国和英、法等国都在开发类似的弹药,它们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记者:据称,155毫米系列弹药还包括一些特种弹,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刘锦春:155特种弹主要有3种,分别是黄磷弹、照明弹、发烟弹,是当年一起从国外引进的,由国内的特种弹药厂研制与生产。

黄磷弹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榴弹弹体改制,采用长爆管。

照明弹的技术含量高一些,它采用了二次抛技术。弹在飞行到目标区后,先将抛射筒抛出,减速减旋后,再次将照明具抛出。通过二次抛射将照明炬的速度降下來,这样照明效果比较好。该照明弹的引进带动了国内照明弹的发展。

发烟弹采用底抛设计,装有4个发烟罐,内装HC发烟剂,性能比较好,也带动了国内此类弹的发展。后来特种弹药厂又研制成功了燃烧弹。

弹与炮的适应性

记者:我们的155毫米枣核弹可以用哪些火炮发射?

刘锦春:我们的155枣核弹可以用于国内研制的所有外贸155火炮,如PLL01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AH4式155毫米轻型牵引加榴炮、APU式155毫米自走加榴炮、SH1式155毫米车载加榴炮、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SH8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

记者:是否可以用北约制式的火炮发射?

刘锦春:可以。目前国外155火炮很庞杂,有各种身管长度,20、39、45、47、52, 北约弹道协议规定39、52倍为标准长度,但过渡期各种155火炮也都存在,比如45倍口径155火炮。这些炮都可以发射我们的弹药。

目前,发射过我们155弹药的火炮有美M114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美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和美M109式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色列ATMOS 155火炮、南非G6自行炮等。这些炮在发射我们的弹药时但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如:B国买了我们的155弹药,用其从美国购买的39倍口径M109A2、A5自行炮发射我们的弹药,只限于使用8号或9号以下发射装药。

记者:我们的外贸155毫米火炮是否可以发射北约制式弹?

刘锦春:外贸155火炮可以发射北约的制式弹药。如美国的M107弹,我们在引进该弹时一同引进了该弹的射表,因此外贸155发射这些弹药没有问题。但我们的45倍155火炮药室大、身管长,只能使用4号以上装药发射M107弹,3号以下装药不能用,可能出现因为膛压低而发生的弹丸留膛问题。

外贸155火炮也可以发射其他北约弹药,但需要重新编制射表。

记者:我们知道国内155毫米弹药分内装和外贸两个系列,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刘锦春: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圆柱弹弹族和枣核弹弹族两个系列155弹药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前者用于内装,后者用于外贸,两者不能完全通用。

这种情况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会这样,这与当时国内在发展155火炮时面临的困境有关。国内在从西方引进了155火炮技术后,本打算将其作为未来大口径火炮装备部队。但引进的155火炮在研制之初,密集度迟迟达不到军方的要求而未能列装。GC45-155火炮及枣核弹被迫转为外贸产品。国内军方则决定研制军队自己的155毫米火炮并发展密集度更好的圆柱弹。设计人员通过加长火炮身管提高初速的方法,弥补了圆柱弹射程较近的缺陷,从而使国内155火炮的射程和密集度都达到了部队的要求而最终装备。与此同时,外贸155火炮系统也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出了一个火炮和弹药家族,成为北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拳头产品。

记者:请问这两个系列的155毫米弹药是否可以统一成一个系列?

刘锦春:你问的问题非常好。做为消耗品的弹药来说,通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西方后来之所以出台了一个弹道协议,主要目的就是使火炮统一,弹药统一,射表统一,火控统一,使北约不同国家的火炮之间、弹药之间可以通用,战时方便统一保障和指挥协调。

我们的火炮在卖到其他国家时,一般是弹药和火炮搭配在一起卖,这个在使用上没有问题。如果我们的火炮使用其他国家的圆柱弹时,虽然发射没有问题,但因射程不同,外弹道不同,需要修改射表才能够使用。这就限制了我们的155火炮在国外的使用。

目前,我们的两种155弹射程均达到了30千米左右(枣核弹要远2~3千米),完全可以考虑将枣核弹更换成圆柱弹。另外,将国内的圆柱弹改为外贸弹并不复杂,由于外贸155火炮的膛线要比国内的浅,只需要将国内155弹药的弹带修改一下,便可以在各型外贸155火炮上发射了。这样做也符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我们可以利用国内155弹药,特别是在智能弹药方面的发展成果,扩大外贸弹药品种,有利于扩大外贸155火炮和弹药的国际市场。

外贸155火炮使用圆柱弹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因为需要重新编制射表,所以需要进行火炮和弹药的适配性试验,需要投入资金,这需要决策者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抉择。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对枣核弹的看法?

刘锦春:当年,枣核弹突破了传统弹的设计,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设计道路,它因射程远而受到瞩目,但是以现代弹药设计理念来看,这种弹并非最佳设计。

在弹药设计中,射程、密集度、威力都是很重要的指标,三者的水平应统筹兼顾,综合性能最佳的设计,才是最好的弹药设计。枣核弹突出了射程,但牺牲了密集度,同时因为弹形细长,且两头尖细,内部空间不好装载荷,特别是在装末敏子弹时,子弹药的直径减小,装药量降低,进而影响弹药的威力。

目前,国外一直在想办法提高火炮的射程,仅就弹药方面来说,已经有国家在传统圆柱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增大弹长(达到了900毫米),加大弹的长细比(达到5.8,仅略小于枣核弹),改善了圆柱弹的气动特性;圆柱弹省去了舵片,在膛内定心较好,飞行更稳定,射击密集度更好;圆柱弹也采用了底凹和底排设计,增大了射程。目前来看,圆柱弹的设计在射程方面虽然略降,但威力适中,密集度得到改善,应该说这种设计更加合理。

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国和南非(南非已推M200“标枪”系列155弹药)外,已经没有人在研制和生产枣核弹,“枣核弹已经不是主流,未来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

未来发展

记者:您觉得国内大口径常规弹药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是否有差距?

刘锦春:国内常规弹药的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但智能弹药的发展要落后国外先进水平。

炸药 国外的炸药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采用PAX、PBX高能低易损炸药,采用这些炸药的弹丸,被击中时只是燃烧不会爆炸,战场安全性更好,并且这种炸药的生产没有环境污染。国内弹丸还在使用老式的TNT或B炸药,但目前国内正在研制这类炸药,相信很快就会迎头赶上。

发射药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模块装药,我们的火炮目前还主要是在使用药包发射药,我国的模块装药虽然也定型了,但由于存在残渣过多,炮口烟焰大、价格贵等问题一直没有卖出去。202所牵头改进后的模块装药目前也定型了,正在对外推销。

引信 国外已经开始在大口径炮弹上使用修正引信组件,并且已经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国外还研制了一些新引信,将多种功能集成在一起(触发、近炸、延期、时间),可以遥控装定,在火炮上可自动装定,不再需要人工装定,火炮和弹药的信息通讯交连能力比较强。国内的一维修正引信也已经研制成功。

智能弹药 国外已经开始在战场上使用“神剑”制导炮弹,末敏弹也研制成功已经超过10年了,而我们的末敏弹才刚刚定型。

目前,国外155弹药的发展非常活跃,配套彈种多达 30~40种,弹药体系比较全,还有侦察弹、巡飞弹、封控弹、冲压增程弹等等。相比之下,国内155弹药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记者:请谈谈外贸155毫米弹药的出口情况。

刘锦春:155弹药目前的出口势头比较好。购买我们外贸155弹药的国家有10来个,看过我们演示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一些国家还曾考虑与我们联合研制。

迄今为止,外贸155各类弹药一共生产了近40万发。

记者:请问国外用户对我们的155毫米弹药有什么反馈意见吗?

刘锦春:155弹药曾发生过发射药包受潮的问题,我们更换了问题产品。R国自走炮配用的底排弹火箭增程也出过可靠性问题,但我们召回了问题产品。目前,我们出口S国的155自行炮正在投入战斗使用,弹药还没有反映出大的质量问题。

记者:请谈谈外贸155毫米弹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刘锦春:外贸155弹药唯一的缺点就是密集度稍差些,因此未来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弹丸密的集度。一要对弹丸进行弹道修正,靠加装弹道修正引信,如配用一维修正引信,可使各类弹丸的最大射程地面密集度纵向水平提高一倍以上,如配用二维修正引信,可使弹丸的最射程CEP达到30~50米以内。

另外,我们已经注意到国外,如挪威、德国开始对杀爆弹弹体的内膛进行加工。155杀爆弹原来的内膛是不加工的,因此存在壁偏差。未来,我们也将考虑对155弹体的内膛进行加工,提高弹体的制造精度,有利于提高火炮密集度。

目前,外贸155杀爆弹纵向密集度平均水平只能达到1/22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达到1/300以上。

记者:我刚才看了咱们的展品,射程一直是火炮发展比较强调的战技指标,请问155毫米火炮未来还要增大射程吗?

刘锦春:打得远是火炮的永恒追求。155火炮增程的方法有:改善弹形,加长火炮身管,采用高能发射药、底排减阻、火箭增速、冲压发动机、滑翔等。目前,弹丸的初速已超过1000米/秒,美国的155毫米舰炮,配用LRLAP远程制导炮弹,采用火箭和滑翔增程技术射程已达到100千米以上,我们的155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在新一代外贸155自行炮上射程已达到60千米,下一步我们的远程制导炮弹射程指标也将超过100千米。

对155的评价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们引进的、包括弹药在内的155毫米火炮系统?

刘锦春:刚才谈到过,布尔博士设计的这套火炮系统相对复杂,且没有经过实战考验。我们国家定型一个产品,至少要做千发以上的射击试验,但这个火炮也就打了几百发,便认为合格了。打个比方,我们引进的155火炮系统相当于我们国内研制的初样阶段,并不是最终设计定型的产品,可生产性和可靠性都不好。另外,这套系统采用药包装药,螺式炮闩结构,射速就3~4发/分钟,而当时我们国家使用药筒装药的大口径火炮射速能够达到7~8发/分钟。真要打起仗来,引进的这套系统肯定不行。

以上几点是引进之初争议的主要方面,但是后来火炮厂的丁树奎带领研制团队对这门炮进行了改进,换用了新式楔式炮闩,攻关成功了金属闭气环,再后来又研制成功了模块装药,为火炮加装了底火自动装填系统,解决火炮射速低的问题。现在看来,布尔的这套系统虽然有不足的地方,但从总体上来说,引进155火炮系统还是对的。

记者:引进155毫米火炮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内火炮与弹药行业的发展?

刘锦春:我厂在建国以前和建国之初曾仿制过一些西方口径的弹药,如M1式105杀爆弹。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与西方的关系彻底恶化,与西方在装备方面的接触全部中断,国家全面靠向苏联,部队开始全部换装苏式装备。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西方的155火炮系统时,是我们在时隔30年后第一次有机会全面接触西方的火炮和弹药技术。它对促进我国火炮行业的发展以及开拓火炮的外贸市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使我们进入到世界大口径火炮主流市场,有利于外贸出口。国内大口径火炮最早采用130、152毫米口径,但这些口径的火炮在国际上只有在亲苏/俄国家还有市场,当年两伊战争时我们卖过双方一些152火炮和弹药,这些年几乎很少有外贸订货。要想做外贸,就得与国际接轨,国际上主流的大口径火炮口径是155, 152火炮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好卖。

第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设计方法。当时西方已经在大量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火炮,这在国内当时是没有的。我们通过155项目引进了一整套内弹道外弹道和气动力等计算软件,这对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从弹丸加工的角度来看,155弹丸的生产加工要领先国内很多。如国内152弹体与155弹体冲拔生产线相比,前者采用兰脆下料,而后者使用锯切下料,这给毛坯后期的精细化加工创造了条件。

前者使用水压机冲压拔弹体,采用煤加热或油加热,弹体在拔身后的壁偏差在5个毫米以上,不去除氧化皮,内膛只是铣一下(即铣底工艺),成品的良品率只有90%左右;而后者使用组合油压机,电加热,冲孔拔伸一气呵成,自动化程度高,壁偏差只有2个毫米以下,这给弹丸的加工带来很大的好处,省去了铣底工序,成品的良品率超过了98%。

前者使用传统的机床加工,在加工弹体外弧形时,采用仿形加工方式,加工精度很差,直接影响弹丸的射击密集度;而后者采用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连续热处理设备等先进设备,加工精度非常高,有利于提高弹丸的射击密集度。

第四、通过引进155弹药,我们的热处理水平大大提高。以前生产的弹体大都是不热处理的,成本虽然很低,但加工出来的弹壁都很厚,影响了炸药装药量。例如,外贸155弹与我们152制式弹相比,前者装8.4千克TNT,后者仅装5.8 千克TNT,多了2.6千克,而美国目前的M795式155弹的装药量甚至可以达到10.8千克,威力就更大了。

经过热处理的155弹的弹体强度高,弹壁薄,爆炸后生成的破片数量也更多。球形靶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外贸155弹裝B炸药的杀伤面积数是3669平方米,而我们的152制式弹才1500平方米左右,高了2倍还多,破片的速度也更高,杀伤概率和毁伤能力都提高了一大块。

第五、通过引进155弹药,使国内弹丸的防腐能力也提高了一个台阶。国内152炮弹是工人用刷子刷漆,而155炮弹采用弹体磷化处理,静电喷漆,防盐雾能力已经做到了96小时,可存放15年都不生锈。155炮弹整体涂漆,这一点与我们的152弹药不同,后者定心部和弹带位置不涂漆只涂炮油。在作战时,155弹药取出来就可以发射,而152弹药需要先将炮油除掉方可发射,勤务处理相对复杂。

第六、155弹药的注药生产线在国内、甚至在全亚洲都是领先的。这条生产线是从法国引进的,是国内唯一的此类生产线,与普遍采用的热芯棒加热注药不同,我们的这条注药线最大的好处是柔性化,注药就像灌药水一样,既能注TNT炸药又能注高能炸药。这条线的注药密度可以达到1.6克/立方厘米左右(TNT)。对于弹药来说,装药越密实,强度就越好,抗过载能力就会越强(炸药如果松散,发射时的高过载会使其发热,甚至爆炸),弹药的发射安全性也就越好。

这条注药线在那个年代就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工人根本不用直接接触炸药,生产更安全环保了,减少了职业病。它除了可以生产155弹药外,还可以生产122、130等其他弹药。

第七、引进155弹药的同时也引进了一套先进的检验标准。如装药后的弹丸会100%通过X光检查之后还会抽10%进行直线加速器检查和抽样剖切等检查,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判定是否合格。这套标准又叫13G,目前我们已经将它变成了国军标,成为我们国家弹药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八、155弹药的引进对国内弹药的发展也有一个示范拉动效应。例如:自从引进了155底排弹后,国内的122底排弹、130底排弹、152底排弹也都发展起来了。

总之,155火炮系统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至少我们通过引进这个产品,一下子迈进了155的领域,而且还是迈入了世界比较先进的行列中。我们借此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常规弹药设计与生产技术。目前,这套火炮武器系统在我们不断的消化、吸收、改进下,逐步完善,并大量出口,仅外贸155弹药就已经换来20多个亿的外汇收入。对于一些军工企业来说,在国内军品任务不饱和的情况下,这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是企业保军的重要支撑。炮厂、弹厂、特种弹药厂以及475和375厂等都从这一项目中受益良多。

工人师傅正在进行155毫米弹药的毛坯加工

155项目在80年代中期引进、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可以说取得现在的成果离不开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是50~70年代参加工作的,第二代是我们这些80~90年代参加工作的,第三代是00年代之后参加工作的。所以借此机会我要对老一辈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新一代寄予更高的期待,相信他们会不断创新,使155取得更大的发展。

记者:请为我们讲讲外贸155项目执行期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您对该团队有何评价?

刘锦春:好的。155团队一直配合得挺好,一起生活工作,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其间发生的一些事至今让人难以忘记。

1995年我们在海湾某国进行的155自行炮演示虽然很辛苦,但也非常有趣。那时我30岁出头,对什么都好奇。我注意到刚刚结束战争不久的该国到处都是战争留下来的残骸。当时我们住在HOLIDAY IN宾馆,我发现在宾馆的角落里堆着一些东西,仔细看很多都是中国的弹药,有130的、也有152的,弹上虽然没有中国字,但有生产工厂的代号,其中就有我厂生产的。原来这些都是我们卖给Y国的弹药,现在被当成战利品向来往的客人展示。

一次试验,当需要将弹药运到炮位时,该国的老爷兵们却不玩活,干站着,不动手,155弹药一箱两发弹,重达100多公斤,一般人抬不动。吴景臣队长就动员表演团队年轻的队员一起搬,结果很快就搬完了,这件事让我深感155团队的团结精神。

在生活上,也发生了许多好笑的事。我们这一行人有来自山西207所的人。我在出国上飞机时就注意到他们,大家那时都拎着自己的行李箱上飞机,唯独他们拎了一个装着黄色液体的塑料桶上飞机。我当时以为那是装备使用的油,可到了国外后,他们直接把“油”拎到餐厅去了,我这才知道这是一桶山西醋!说是国外的饮食不是羊肉就是牛肉,吃不惯。由此可见山西人爱吃醋果然名不虚传,都把醋带到国外去了。

另外,演示结束后,我们回国时发生的事也让人难忘。当时我们都到机场了,机场服务人员却告诉我们国航飞机出故障了,飞不了了,当时又没有可以换乘的航班,我们这一行40多人就被困在了当地。

北方公司的人说钱都花光了,没有住宿的钱了。于是,我们就住进了一个民居,三层小楼,有一个大院子,但40多人还是住不下,只好打地铺。等了两天有人就提出来了,中国民航耽误了我们的行程,应该赔偿。我们就派炮厂的几个膀大腰圆的炮手,由北方公司的人带队去中国民航在当地的办事处交涉,最终还真拿到了一些补偿,解了燃眉之急。那两天炮厂的那几个小子可神气了,就像打了胜仗一样。三天后我们这些人终于回国,第一次吃上国内的馒头和大米粥,大家都觉得无比的可口。

记者:感谢刘总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万历)

猜你喜欢
弹丸火炮弹药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喷丸过程弹丸选用对材料残余应力的影响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磁阻型电磁发射装置分析与建模
微观航母之弹药贮运作业(上)
究竟是谁干的
冒着炮火拍大片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