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江风起,桐叶落,秋意渐浓。
那天在外面办完事已近中午饭点,徜徉大街,果腹的地方还真不少,但这些快餐都吃腻了。一路前行,突然闻到一阵久违的煨汤味道,抬眼望去,见了“这间汤好”的招牌。我夹裹着寒气进去,选了个靠里边的座,点了一碗排骨藕汤和一盘蛋炒饭。
在等饭时,环顾四周,我发现门口摆着六只煤炉,上面架着有些年头的大号老汤罐,里面分别炖着排骨藕汤、牛肉萝卜汤、肚尖蘑菇汤、羊杂碎胡萝卜汤等。厚重的盖子虚掩着,阵阵香气袅袅飘出,刺激着食客的味蕾。店面不大,充其量能坐二十几个人,可处处拾掇得干净整洁。盛汤用的是已经不太多见的花边瓷碗,还有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木筷子和瓷汤勺,给人一种质朴沉稳的感觉。
后堂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看着报纸,一会儿又对一对中年夫妻作指导,偶尔起身掀开罐盖把里面的食材搅动一下,香气更加浓郁了。
见老者悠闲,我便边吃边与他交谈起来。这才知道他是这家店的实际掌门人,煨了一辈子的汤。煨汤有很多规矩,譬如食材不能马虎,要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货,选最新鲜和最正宗的,当日进货当日用——在冰柜里放久了的食材挑剔的食客能品得出。以前他一直用木柴作燃料,现在木材不好找了,就改成烧煤炉了,这是煨汤用燃料的最后底线。为保持煨汤的质量,店里每天只熬六大罐,不讲多,只求质,一般到下午三点左右就打烊。
之前的店在巷子里,食客都是些老街坊,没有招牌,街坊想喝汤,就说去老谭店里。后来旧房改造,经营场所也荡然无存,他们只好到了这里。中年人说服老爷子取了个“这间汤好”的店名。这些年,食材不断涨价,他们不得不把价格微调了几次,但也充分考虑了顾客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店里最根本的“老規矩”没变,许多老街坊跟了过来,他们喝汤就喜欢以前的那个老味道。
我意犹未尽地喝完最后一口汤,感觉身上暖和多了。在讲求速食,快速赚钱的年代,老人恪守商规,对美食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对我这个吃货来说,能遇到这样一间温馨别致的老汤店着实幸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