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成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脊柱结核的影像诊断50例分析
张志成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探讨分析脊柱结核的影像诊断。方法 本研究选取50例脊柱结核患者,患者分别做CT(17例)、X线(17例)及MRI(16例)检查,对比三种影像诊断相关指标。结果 CT阳性为13例,阴性4例,诊断符合率为76.47%,X线阳性为10例,阴性7例,诊断符合率为58.82%,MRI阳性为15例,阴性1例,诊断符合率为93.75%,三项影像学检查中诊断符合率最高的为MRI诊断,其次为CT和X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范围为(69.0±13.3),X线为(34.0±15.1),MRI为(80.0±12.4),从结果中看出三项影像学检查对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体积和受累椎体总体积百分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在诊断脊柱结核均优于X线,其中MRI诊断脊柱结核较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考虑到MRI诊断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价格较为昂贵,因此需和CT联合对诊断脊柱结核有着良好的临床意义。
脊柱结核;MRI;CT;X线;影像诊断
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附件结核十分罕见。腰椎活动度在整个脊柱中最大,因此也是发生结核最高的部位,之后是胸椎和颈椎。该病有较长的潜伏期,临床诊断不易被查出,但因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病灶持续扩大,最后进入临床期。脊柱结核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术前及早的诊断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术后生命质量[1-2]。对此,本研究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CT、X线片和MRI影像学技术,分别取得不同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脊柱结核患者,分别给予患者CT(17例)、X线(17例)及MRI(16例)诊断,其中采用CT诊断男9例,女8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7.0±7.4)岁,病程19 d~7年,平均病程(11.0±7.2)月,X线片男10例,女7例,年龄16~64岁,平均(45.0±6.2)岁,病程18 d~6年,平均(10.0±5.1)月,MRI男9例,女7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6.0±5.3)岁,病程20 d~7年,平均病程(12.0± 6.3)月。50例脊柱结核中,腰骸段4例,腰椎段13例,胸腰段14例,颈椎段8例,胸椎段1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胸背部疼痛,单侧、双侧下肢疼痛,痰中带血丝,咳嗽、低热、盗汗等临床症状。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螺旋CT机,间隔5 mm,层厚5 mm,重建常规骨窗和软组织窗并行矢状位重组、MRI冠状及VR三维显示。X线诊断:检查受累部位双斜位、正侧位,同时运用数字X线片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拍摄,最后获得图像。MRI诊断:采用超导磁共振机,在胸腰线圈和颈线圈行TSE序列T1WI、T2WI及STIR矢状位扫描,同时扫查冠状位T2WI,部分患者可采用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符合率 CT阳性为13例,阴性4例,诊断符合率为76.47%,X线阳性为10例,阴性7例,诊断符合率为58.82%,MRI阳性为15例,阴性1例,诊断符合率为93.75%,三项影像学检查中诊断符合率最高的为MRI诊断,其次为CT 和X线,3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种影像诊断筛查病灶破坏椎体符合率
2.2 评价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范围 CT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范围为(69.0±13.3),X线为(34.0±15.1),MRI为(80.0±12.4),从结果中看出三项影像学检查对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体积和受累椎体总体积百分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病,原发病为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等,经血循环途径造成骨与关节结核。该病患者常见消瘦、食欲不振、起病缓慢、低热、贫血等临床症状,儿童患者则有性情急躁、夜啼、呆滞等。腰椎结核的特点为患者在站立与行走时,往往用双手托住腰部,头及躯干向后倾斜,使重心后移,尽量减轻体重对病变椎体的压力。患者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需挺腰屈膝屈髋下蹲才能取物,称拾物试验阳性[3]。可在患者腹股沟、腰三角、髂窝处看见或摸到脓肿,在继发感染时寒性脓肿会出现毒血症、高热症状,从而加重脊柱结核病情,脓肿溃破后流出混有干酪样物大量稀薄液体,也会伴有少量死骨,往往在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不能治愈。颈椎结核除了有颈部疼痛外,还会出现上肢麻木等神经根受刺激表现。患者常在剧烈疼痛时用双手撑住下颌,头部前倾,缩短颈部,形成十分典型的姿势。咽后壁脓肿还会阻碍正常吞咽及呼吸,后期可在颈侧摸到冷脓肿导致颈部肿块[4-5]。
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方式,大部分病例在临床期被诊断出来,此时病灶已累及椎体骨质,因此术前有必要行影像学检查,为手术提供重要依据。典型脊柱结核影像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形成椎旁脓肿。本文研究分别采用了CT、X线片及MRI影像诊断方法,其中CT影像表现可清楚显示更小、更多且隐蔽的病灶,对椎旁脓肿、死骨、钙化、椎管受累情况,CT影像明显要优于X线片。X线片,根据最先发病部位将其分为中心型,表现为密度不均、脊柱后突畸形、椎体楔形改变、椎体中央低密度骨质破坏。韧带下型表现为相邻椎体前缘及前部破坏、侵蚀,部分椎间盘遭到破坏。边缘型表现为椎体边级骨质侵蚀、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即是椎体病灶破如周围软组织后形成脓肿,表现为球形软组织肿块,椎旁或是前方梭形。后凸畸形因椎体塌陷、破坏引起。MRI影像诊断因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任意切面成像,因此能准确显示椎旁软组织异常、椎体病变范围、骨髓水肿、椎间盘病变。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能诊断结核病灶受累椎体及椎间盘破坏情况等。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符合率为76.47%,X线诊断符合率58.82%,MRI诊断符合率为93.75%,三项影像学检查中诊断符合率最高的为MRI诊断,其次为CT和X线,3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破坏范围为(69.0±13.3),X线为(34.0±15.1),MRI为(80.0±12.4),MRI的评估准确率高,和受累椎体总体积百分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和MRI在诊断脊柱结核均优于X线,其中MRI诊断脊柱结核较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考虑到MRI诊断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价格较为昂贵,因此需和CT联合对诊断脊柱结核有着良好的临床意义。
[1] 卢东霞,张凤翔,晨曦,等.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5):13-14.
[2] 邓瑞芳.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4):302-303.
[3] 冯红梅.脊柱结核的影像诊断[J].当代医学,2013,19(16):108.
[4] 侯代伦.脊柱与关节结核影像诊断[A]//结核病及肺部相关疾病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4.
[5] ChandrasekharYBVK,AlugoluR,AnirrudhKumarP,et al.Nov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ing system for diagnosis of spinal tuberculosis:A preliminary report[J].Journal of Neurosciences in Rural Practice,2013,4(2):122-1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