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研究

2017-06-01 14:01孙丽伟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科技创新

摘要:自2000年颁布实施的第一个专利资助政策以来,北京的专利资助政策历经修改,实现了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形成了涵盖专利申资助、专利授权奖励、专利成果转化奖励等的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北京市及各区县相继实施了新的专利资助政策。文章对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专利资助;专利政策;专利质量;科技创新;马太效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270-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8.133

专利资助政策一方面推动了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企业和公众专利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垃圾专利”、“专利泡沫”、“专利投机”现象,拉低了专利质量而饱受各界争议。为提高专利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早就明确了“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促进我国国外知识产权拥有量的提高、促进公众对专利制度的了解和运用”的政策导向。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相继修订了专利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出台的资助政策能否落实国家的政策导向?现实中的实施效果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话题。北京作为我国出台专利资助政策较早、专利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经验。因此,选取北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于了解我国专利资助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政策效果,总结制定经验,提升政策质量,具有较强的代表价值。

《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管理办法》(京知局[2014]178号,以下简称“资助办法”)颁布,各区县随之也对专利资助政策做了修订,标志着北京新一轮政策的实施。对于2014年之前的政策实施情况,孙兵兵等曾梳理了其演变过程与特征,从资助理念、资助方式、资助信用机制、政策评估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探讨2014年资助办法实施以来的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

1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创新追求的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北京专利资助政策旨在调动企业、个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专利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前,北京的专利资助政策包括市级、区县两个层面,涵盖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授权奖励、优质专利奖励、专利转化资助等要点。

1.1 专利申请资助政策

北京市对专利申请费用的资助包括“发明专利授权后,单位申请人每件资助申请费1500元,个人申请人每件资助申请费1000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申请费用150元”,“委托本市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的代理服务费,授权后每件资助1000元”,“在美、日和欧洲专利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个国家每件资助不超过2万元,在其他国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个国家每件资助不超过1万元,每件发明专利资助不超过五个国家”。此外,该办法指出“涉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的项目以及其他需要重点支持项目的授权专利可优先获得资助”,资助的最高限额为“单位申请人年度最高资助不超过200万元,个人申请人不超过10万元”。

对专利申请费用进行资助的区县有昌平、顺义、石景山、大兴、平谷等,其中平谷对发明专利申请每件资助2000元;昌平对国际专利申请国际阶段每件申请费用资助8000元,进入国家阶段每件资助5000元。此外,昌平对区属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专利申请相关费用进行全额资助;顺义对本区在校中小学生申请国内专利的申请费用也予以全额资助。

1.2 专利授权奖励政策

申请只是在专利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专利申请文件需经审查确认符合授权条件并获得专利权后,才能通过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质押融资等渠道创造经济效益。为了缓解企业维持专利的经济压力、提高优质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北京市明确了对小微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后前三年度的年费资助政策,按费用减缓后的全额标准予以资助,并择优资助发明专利年费第七八年年费,资助金额每件不超过500元;朝阳对获得国内授权的专利,自获得专利权起前3年的部分年费予以资助;平谷对第一年的专利年费给予全额资助;昌平对向外国申请的专利一次性资助年费5000元,每件最多资助五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企业或个人对专利质量的重视,各区县也出台了针对授权专利的奖励政策,其中大兴和开发区的专利授权的奖励额度最高:发明2万元/件;实用新型8000元/件,外观设计2000元/件,国际专利10万元/件。

1.3 优质专利奖励政策

优质专利的价值远远高于一般专利的价值。为了鼓励企业申请优质专利,北京市设立了“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其中特别奖100万元、一等奖每项奖励20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10万元、三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或许考虑到专利保有量、专利价值的评价能力欠缺等因素,各区县都没有设立自己的“专利奖”,但部分区县出台了针对“中国专利奖”和“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的配套奖励政策。例如顺义对“获得中国专利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的专利权人,区内给予所获奖勵等级同等额度的奖金”;通州对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金奖每项奖励50万元人民币,优秀奖每项奖励30万元人民币,对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的专利,分等级给予1万~20万元的奖励;朝阳对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金奖每项奖励50000元人民币,优秀奖每项奖励20000元人民币;对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的专利,分等级给予1万~5万元奖励。

1.4 专利成果产业化奖励政策

专利申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专利的实施获得经济效益。为了鼓励企业将专利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北京市及各区县出台了针对专利成果转化的奖励政策。《北京市专利商用化促进办法》(京知局[2010]73号)对以取得实际货币收入为目的,交易额超过500万的专利转让行为、专利许可行为给予资助,资助额度最高为50万元。顺义和朝阳择优资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资助最高额度为50万元/项;丰台对每个专利转化支持项目的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另外,部分区县对企业转化专利成果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补贴。例如,昌平对以专利权质押获得的银行贷款,给予成本资助和利息补贴,“资助比例不超过评估费及担保费总额的50%、利息总额的50%。每个专利权人每年获得成本资助、利息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石景山对企业以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和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方式获得的贷款,“自贷款之日起3年内给予50%的贴息,年度贴息总额不超过50万元,连续三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2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的特点

北京的专利资助政策实施时间早、覆盖面宽、资助额度适度,成为其他省市或地区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北京市、区县两级专利资助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2.1 市级、区县级资助并存

自“十一五”开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有量等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成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既面临着国家对北京市政绩考核的需要,也面临着北京市政府考核各区县政府的需要,造成了北京市专利资助政策既有市级层面也有区县层面的现实情况。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可以同时享受市区两级的政策,对于专利质量较高或者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的发明专利而言,两级政府的资助额度远远高于企业支出的成本。此外,出于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需要,中关村示范区管委会也出台了专利资助的相关政策,位于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内的企业可以享受。

2.2 资助重点由“申请即资助”转向“授权后资助或奖励”

资助办法对专利申请费用的资助转变成授权后资助。各区县资助政策中只有5个区县保留了对于专利申请的资助,而对专利授权进行奖励的区县有11个。将资助重点由“申请即资助”转向“授权后资助或奖励”,体现出各级政府已经认识到专利质量的重要性,有助于引导申请人关注专利质量,优化专利申请结构,防止“垃圾专利”和“专利泡沫”等现象扩大化。

2.3 明确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

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研发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需求度高,但由于其自身资金力量薄弱和缺乏经验,再加上专利申请和维持需要承担较大的成本,在缺乏资助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因费用问题放弃专利申请,故应该成为专利费用资助的重点对象。幸运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新的《专利收费减缴办法》明确指出:对“上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万元的企业”(即小微企业)适用85%(有共有权人的适用70%)的减缴政策;资助办法明确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授权后前三年度的年费全额资助,这有利于调动小微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利用专利对其研发成果进行保护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成长率。

2.4 申报方式由纸件转向网络与纸件相结合

《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京知局[2015]38号)规定“专利资助金采取网上申报和纸件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昌平和朝阳也采取了网上审核和纸件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这一转变为记录和统计专利资助情况提供了便利,为追踪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实施状况和產业化效果奠定了基础。

3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及各区县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策激励作用,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新的专利资助政策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综合解读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1 部分政策带有盲目性

专利资助政策的本意是调动企业和个人申请的积极性,但实践过程中很难保证政策的纯洁性。不可否认,很多区县政府出台政策是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因此他们追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数字的提升。为了让面上数字变得好看,他们热衷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甚至盲目追求“量”,很多区县奉行“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最终导致专利申请的数量提升了,质量却没有跟上,反而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如何选准政策的资助重点,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是需要政府花大力气研究的内容。

3.2 重复资助现象依然存在

就现有资助政策体系来看,部分区县对申请费的资助和市级资助重复,且两级资助总额超过专利申请成本支出,容易产生“零费申请”和“负费申请”现象。此外,多数区县制定了专利授权后的奖励政策,如大兴对一件发明专利的奖励额度高达2万元,实用新型专利的奖励也达到了8000元/件,扣除成本后仍然“有利可图”,这就为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或单位钻政策漏洞以谋取私利制造了机会,从而导致低质专利和专利数量泡沫的产生。

3.3 区县间的差异易导致“马太效应”

政府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其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各区县之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朝阳、大兴等区县而言,企业聚集度高,财政收入相对较高,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专利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更多的优质企业在该区域发展。而延庆、密云、门头沟等区县,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其资助额度相对低一些,再加上这些区县研发资源有限,企业创新成本较高,更不便于优质企业的聚集。因此容易产生区县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马太效应”。

4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的改进建议

4.1 提高专利质量应成为未来支持的重点

自最早的专利资助政策制定到现在,北京市企业与公民的专利保护意识已经大幅度提高、对于专利的价值也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保有量等各项指标,北京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当专利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未来的专利资助政策应将有限的奖励资金优先用于提高专利质量和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方面。政策资助要点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政策促进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以及拥有专利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专利池、专利联盟等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关于专利资助政策与专利数量激增、“垃圾专利”泛滥等问题之间的困境,朱新力等曾提出将专利权评价报告和科技查新设置成资助的前置程序和必经程序。但考虑到专利权评价报告和科技查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操作上不太容易做到。本文作者认为可采取的措施有:首先,取消单纯的以“量”为依据的指标,将专利质量、专利转化率、专利运用效果等纳入考核范围;其次,明确政策支持导向,将普惠性支持变为择优支持,对具有战略意义或者产业化可能性较大的专利予以关注;最后,资助程序上将申请资助变为实施后的奖励。虽然现有资助政策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费用的资助和授权后的奖励额度有所下调,但由于这两类专利基数庞大,耗费的社会资源也就相当可观,再加上受专利审查程序的限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经形式审查即授权,其专利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同时考虑到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转化应用周期较短,能够较快地实施并创造经济价值,建议将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资助或授权奖励变成转化应用后的奖励。

4.2 建立市区联动专利资助信息服务平台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北京现有的资助体系存在“重复资助”的漏洞,为某些投机行为提供了条件。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建议各区县修订政策时应注重与市级资助政策间的衔接与配合,在资助类别和资助范围上与市级资助区分开。在市级对申请费进行资助的前提下,区县级政策可以考虑向专利实施或转化后的奖励、专利咨询与培训等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建议建立专利资助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助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资助部门在审核申报材料时检索申报专利是否已受到其他地方政府或科研项目支持,对已获资助的专利不再进行重复资助。

4.3 市级财政支持向落后区县倾斜

针对各区县间专利资助金差异较大及其导致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宣传市级资助政策,鼓勵地方企业或个人积极申请市级层面的资助;另一方面,市级政策可以考虑给予经济实力落后的区县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对专利知识的普及,培育企业或个人的专利素养,使之树立利用专利保护成果、创造价值的意识,增强申请专利、利用专利的主动意愿,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实力的提升。

4.4 建立专利资助政策的评估体系

关于专利资助政策的评估,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郭俊华等设计了专利资助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并以上海市为例对专利资助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估。有关部门可以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专利资助政策评估指标体系,适时地对专利资助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Dang Jianwei,Motohashi Kazuyuki.Patent statistics:

A good indicator for innovation in China?Patent subsidy

program impacts on patent quality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35.

[2] Albert G.Z.Hu,Zhang Peng,Zhao Lijing.China as

Number One?Evidence from Chinas most recent

patenting surg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7,124.

[3] Xibao Li.Behind the recent surge of Chinese patenting:

An institutional view[J].Research Policy,2012,41.

[4] 彭耀林.我们应该资助什么?——关于专利申请可获资

助的冷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4,(1).

[5]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专利申请资

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知发管字[2008]11号)[S].

[6] 孙兵兵,刘云,宋赛赛.北京市专利申请资助政策演

变特征与效果分析[J].现代情报,2013,(8).

[7] 朱新力,张钗园.专利资助政策的困境与改革要略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8] 郭俊华,杨晓颖.专利资助政策的评估及改进策略研

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0,(1).

作者简介:孙丽伟(1986-),女,山东阳谷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在读),助研,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

(责任编辑:周 琼)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科技创新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马太效应下的中国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