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

2017-06-01 12:28邹文秀韩晓增
大豆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绥化市试验站海伦

邹文秀,韩晓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哈尔滨 150081)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

邹文秀,韩晓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哈尔滨 150081)

海伦综合试验站简介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海伦站)成立于2007年,是首批进入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之一。建设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站现有固定成员5名,第一任站长是韩晓增研究员(2007—2015年),2016年韩晓增研究员由于年龄原因由团队成员邹文秀副研究员接任站长(2016年至今),成员分别是韩晓增(综合),陆欣春(土肥栽培),潘凤娟(病虫害防控),严君(品种试验),服务区内每个县市各有5名技术人员,合计共有团队成员30人。海伦站的服务区域为黑龙江省中北部黑土区包括巴彦县、绥棱县、海伦市、北安市和嫩江县;主要的技术研发和工作内容为针对服务区内出现的大豆、玉米连作问题,对大豆耕作、轮作与施肥技术进行优化,研制了针对不同区域的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玉米高效种植模式,同时提出了基于米豆轮作条件下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以长期轮作、施肥和耕作定位试验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为服务区提供技术咨询和高产高效模式的技术组装并进行推广应用。

海伦综合试验站工作历史

摸家底式的调研:进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后为了全面了解海伦站服务区内大豆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于2009年深入巴彦、绥棱、海伦、北安和嫩江进行调研,走访了县级植保站、土肥、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乡镇农技人员、农户共计100个用户。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了本服务区域内大豆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为大豆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嫩江调研

在北安调研

2008—2010年工作概况:海伦站承担的任务包括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和应急性任务。重点任务包括万亩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试验与示范,优良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主要病虫草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培训服务区域内大豆主产县(黑龙江省海伦市、绥绫、巴彦、嫩江、北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种植大户,提供大豆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基础性工作包括开展服务区域内大豆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调研;进行大豆新品种评价、筛选、展示与示范;参加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试验与示范以及大豆生产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收集、积累服务区域大豆生产相关基础数据;监测、报告服务区域大豆病虫害疫情、灾情、市场行情动态变化。

2011—2015年工作概况:海伦站承担的任务包括体系重点任务、研究室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和应急性任务。体系重点任务包括东北北部高寒地区重迎茬大豆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室重点任务包括高产抗逆大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大豆生态适应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豆根部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东北中低产田大豆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大豆根瘤菌应用于氮肥施用技术研究、大豆生产、市场与政策研究;基础性工作是参加大豆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提供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内大豆生产和市场情况,同时提供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大豆研究相关的数据库。

2016年工作概况:海伦站承担的任务包括体系重点任务、研究室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和应急性任务。体系重点任务为东北地区粮豆轮作标准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包括粮豆耕作轮作、栽培制度的建立、粮豆轮作土壤培肥及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粮豆轮作大豆优质专用品种筛选,轮作条件下除草剂实用技术的优化应用,轮作条件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粮豆轮作体系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室重点任务为轮作条件下大豆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基础性工作同2011—2015年。

海伦综合试验站工作成效

海伦站自参加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以来,在韩晓增站长的带领下,认真完成任务规定的各项工作及首席科学家交给的各项应急性任务。海伦站的工作得到了大豆体系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及其他试验站站长的高度认可,自2009年以来6次年终考评结果为优秀。发表文章1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个,“大豆根系活动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2015年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新及技术集成与示范”2016年获得绥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韩晓增研究员因工作突出获批201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突出贡献奖,黑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杰出贡献奖,绥化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奖。为黑龙江省政府提供“决策建议”2份,接受省市级电视台采访2次,报纸报道5次。

开展培训

田间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海伦站区内各县(市)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的试验示范面积达到了158.2万亩,共筛选优良品种41个,并明确了适宜种植的区域,试验示范区内大豆总增产5 546.7公斤,总增收10 786.9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对“减氮、加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技术模式进行了1.1万亩的试验与示范,大豆增产8.2%~12.6%。通过应用该项技术模式每公顷节约纯氮25公斤,达到了培肥土壤、保护生态环境,节本增效的目的。海伦站与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共同对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培训,共培训96万余人次,发放相关培训资料22万余份。掌握服务区内大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及时根据农民的需求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十二五”期间海伦站筛选抗(耐)大豆重迎茬品种(系)6个,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1项(菌线克SN101),有效大豆根瘤菌株一个(B.japonicum NJ 1-3+促生菌),重茬大豆高效施肥技术研究1项(NPK+Mo+B+Zn),通过对各专项技术组装与配套,形成了大豆重迎茬轮作高产栽培模式,并进行研发与示范,根据服务区内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在第二积温带的巴彦县开展了“2131”大豆高产轮作栽培模式即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第三至第四积温带的绥棱县、海伦市、嫩江县和北安市开展了“1231”大豆重迎茬轮作高产栽培模式即大豆-大豆-玉米,五年示范区内累积示范面积为5 000亩,大豆产量较对照增产11.2%以上。对海伦站服务区内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区组的划分,并撰写海伦地区主栽大豆品种的生育区组划分报告;提出了海伦站服务区内大豆品种救灾补种方案如遇自然灾害播期推后10天左右华僵1 和2号,北豆10能够作为当地的补种品种;如果播期推后20天左右黑河35和49,北豆24可以作为补种品种,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海伦站与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共同对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培训,共培训120万余人次,发放相关培训资料35万余份。掌握服务区内大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及时根据农民的需求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6年在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海伦市建立粮豆轮作耕作、栽培制度,试验区大豆产量提高了15%,有效地克服了重迎茬障碍问题;通过对粮豆轮作土壤培肥及养分管理关键技术集成提出了适应海伦站服务区的栽培模式三套,同时示范区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对参选的14个品种进行试验,分析筛选出了适应海伦市服务区的大豆品种东生7号等2个品种;生物防治剂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和根腐病的发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海伦站与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共同对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培训,共培训农户1.1万人次,发放材料5.9万份。

开展培训及现场发放材料

2013年召开的大豆高产栽培田间研讨会

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的示范区

2015年召开的大豆-玉米高效轮作及其配套技术田间观摩会

自2009年共处理应急性任务77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并完成农业部及首席科学家交办的临时性任务。其中代表性的有,2014年针对海伦站内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出现的疫霉根腐病进行了专家咨询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2012年应首席科学家要求撰写并提交“大豆肥田效果”;2015年报送东北北部及西部地区大豆和玉米种植区域主推技术模式1份,轮作春大豆节本高效栽培技术1份;2016年针对极端干旱天气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恶劣天气对大豆生产的影响及大豆中后期管理指导意见1份。

举办各类田间现场会6次。田间现场会受到了黑龙江省土肥站、黑龙江省推广站、海伦市政府、海伦市农委、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伦站科技局的高度重视。

海伦综合试验站的变化和提升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大豆产业的设计,改变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定位,明确了自己的科研奋斗目标。从顶层任务到最基本的试验示范,都紧紧围绕服务于国家大豆产业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成果。体系持续的经费支持和连续的研究方向,使体系成员可以“任性”地走在科研道路上,不再为没有经费而“一筹莫展”。在体系长久的支持下,海伦站内与大豆相关的长期定位试验得以维持,(1)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团队成员已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面上基金2项,有2人从助理研究员晋升为副研究员;(2)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大豆根系活动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2015年获得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3)提出了符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种植模式,并在服务区内示范推广,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 765万亩,累计增产粮豆6.8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9亿元。体系工作的开展使科技工作者有机会将试验从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并将已经获得的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应用、推广,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

2017年海伦综合试验站已开展的相关工作

目前海伦站已经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服务区示范点任务落实工作及土壤条件的调查,农用物资的准备,对农技人员及农户的培训等工作。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3月11日海伦综合试验站韩晓增研究员和邹文秀站长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来到绥化市对“2016年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调研。绥化市农委门贵昌主任、生产科科长高金宝、农委办公室刘清峰等人员参与此次调研。

门贵昌主任对刘兴土院士一行到绥化市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绥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及其效益情况分析。绥化市2016年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要求,积极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与2015年相比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了13.7%,大豆面积增加了15.8%,水稻、杂粮杂豆、饲草饲料、蔬菜和食用菌等增加了5.3%~159%不等。全市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3.01亿元,其中由于玉米面积减少、单产下降和价格降低,全市玉米共减收73.23亿元,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16.2%;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包括增加大豆、水稻、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农民增收33.78亿元;蔬菜、鲜食玉米、饲草饲料等作物面积增加,增收29.8亿元;发展畜牧产业增收225亿元。2017年绥化市在种植结构调整意向继续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刘兴土院士一行人认真听取了介绍,充分肯定了绥化市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绩。刘兴土院士强调绥化市应该充分发挥寒地黑土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加快推行绿色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韩晓增研究员建议绥化市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继续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大豆产业,打造绿色、无公害、健康的大豆食品品牌。

到绥化市调研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

服务区示范点任务落实工作及土壤条件的调查

2017年4月1~2日海伦综合试验站在韩晓增研究员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海伦市,工作内容之一:进行不同茬口土壤含水量、土壤地温和冻土融化深度进行调查,以明确秋季不同整地方式对春季土壤条件的影响,进一步跟踪土壤含水量和地温的变化,进而分析上述因素对作物出苗和田间长势的影响。经调查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秋季玉米秸秆全量深混还田地块在土壤融冻深度、地温和土壤含水量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示范区地块落实

到合作社调研

取土测定土壤含水量

秸秆原茬覆盖地块土壤融冻3 cm

秸秆灭茬后秸秆覆盖地块土壤融冻13 cm

豆地原茬地块土壤融冻20 cm

米豆轮作模式下玉米秸秆全量深混还田地块土壤融冻30 cm

开展培训

联合海伦站服务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各级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合作社等。

玉米秸秆全量深混入0~35 cm5 cm处土壤温度15℃10 cm处土壤温度9℃20 cm处土壤温度2℃

大豆秸秆全量混入0~35 cm5 cm处土壤温度12℃10 cm处土壤温度7℃20 cm处土壤温度0.5℃

培训内容包括耕地质量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三减”技术应用、大豆玉米高效栽培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及如何备春耕,选择优质的大豆种子等。

S565.1

E

1674-3547(2017)02-0007-06

猜你喜欢
绥化市试验站海伦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我”的说明书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童年趣事
夜空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