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大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常汝镇研究员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198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试验小院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和蔼可亲的常汝镇先生,此后有幸在常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走上了大豆品种资源研究的道路。
那个每年都盛产丝瓜的农家小院型“试验站”留下了常先生忙碌的身影,他事必躬亲,从制定试验方案、播种、到调查、收获,甚至推三轮车运送收获的大豆植株,踩踏脱粒等环节都亲力亲为。当时我就想,一位大专家和我这个刚毕业的学生,还有工人一起做这些琐事,是不是太浪费人才和时间。但从参加工作至今,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在工作中坚持实践。这与常先生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常先生对大豆种质资源、育种和产业怀有很深的感情,而且记忆力超群。他对经手入库的大豆种质的名称、特性、育成品种习性及特点了如指掌,根据品种的生长情况,基本上可以说出品种的选育单位、品种亲本,主要优缺点。他如同计算机般的记忆力就像获奥斯卡奖的电影《Rain Man》中的主人公一样,不愧为大豆品种资源的“活字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大豆耐盐研究和特殊生化品质育种在国内独树一帜,也是与他的鼎力相助分不开的。他指导选育出我国第一个不含SBT-A2的大豆新品种中豆28,表现高产和抗SMV,为早熟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同时还创造出无胰蛋白抑制剂(SBTI-A2)又缺失脂肪脂肪氧化酶(LOX2.3)的大豆新品系。
常汝镇先生甘为人梯,提携后辈,乐于助人。他常说“年轻人是事业的未来”。1989年,我作为常先生引进的全所第一个博士,刚进所就被安排参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与组织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为以后组织全国大豆资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常先生不仅为本单位年轻人创造成长机会,对院外单位的有志青年同样热心帮助与指导。他在主持中美合作研究项目时,先后派出8名大豆青年科技工作者赴美进修,其中就有山东、湖北、河北、云南的大豆科技人员,这些人多已成为大豆科研领域的骨干,如河北高端人才张孟臣研究员、美国大豆分子育种专家李增禄教授等。在大豆科研立项上,国内很多单位都得到他的建议和指导,许多研究成果的总结也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河北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冀豆7号、冀豆12、冀豆17等一批突破性的系列品种就得到过他的帮助,这些品种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一等奖。在他的指导下,“南方红黄壤大豆的开发利用”得以实施,促进了南方大豆的生产。
常汝镇先生在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专家期间,针对我国大豆产业科技现状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其中,大豆玉米的轮作被列入体系十二五重点任务。最近,国家为支持玉米大豆轮作提供了经费补贴。由此可见,他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大豆产业技术的提高与发展。
常汝镇先生从事大豆科研工作五十多年,在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基础研究等诸多方面成就突出。在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他1978年投身于以农业所为基础组建的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参与筹备全国作物品种资源协作会议,为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科技攻关打下良好基础。他参与主持全国野生大豆考察,组织全国专家共收集野生大豆资源5 000余份,发现一些新的种质类型,如白花、线叶、无泥膜、长花序等,从此我国野生大豆的研究逐步深入。之后,他转向栽培大豆研究,提出了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引种和创新的规划方案,为大豆种质资源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组织全国30余个单位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编目、繁种和入库”等课题,完成了22 000余份栽培大豆农艺性状鉴定和繁种入库,主编《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保存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
常先生非常重视国外资源的收集,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进修,在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R.L. Bernard教授处从事东亚各国野生大豆的观察研究,并先后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访问考察和合作交流,先后引进美国和韩国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近等基因系和遗传材料千余份,丰富了我国大豆资源库。国外种质的引进与利用对我国大豆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先生在将种子入国家长期库的同时,每份材料都留一个备份存放在中期种质库中,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具有超前性,在农业部组织开展中期库种质更新时,这些种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开展核心种质构建创造了条件,反映出常先生在大豆资源研究方面的战略眼光。迄今,中期库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已向全国遗传、育种、资源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专家提供利用,充分发挥了大豆种质资源的作用。
在资源鉴定评价方面,常先生不仅做好大豆资源基础性工作,还非常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创建了大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和指导构建了世界上最丰富大豆资源的核心种质、微核心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明确了大豆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特点以及规律,以核心种质为基础开展跨部门、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了基于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和基因发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了国际上第一个植物——野生大豆泛基因组的构建,发掘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特有基因,定位或克隆了耐盐、抗花叶病毒病3号小种、抗胞囊线虫等重要性状优异基因,开发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并用于资源鉴定,促进了大豆种质资源鉴定由表型向基因型的跨越式发展。
常汝镇研究员十分重视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他于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参加育成大豆品种鄂豆2号,该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黄淮海夏大豆南部主栽品种,80年代初成为黄淮海夏大豆区南部主栽品种。进入90年代,他更加重视资源创新研究,选育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又各具特点的新品系。其中有高产早熟夏大豆品系中品95-5807、高抗SMV的中品95-5383、高蛋白含量(47.5%)的中品95-5603、不含SBT-A2的中品95-5698、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中品95-5776等,其中高产、高抗SMV的夏大豆中品662通过北京市新品种审定推广。从美国引进的材料L83-544选育出大豆新品种中品661,表现高产、高抗SMV、抗倒伏、不炸荚,通过了北京市和云南省新品种审定。该品种既可在北方春播,又可在云南省夏播和冬种,种植面积超过130万亩。这个品种还成为黄淮地区的骨干亲本,衍生出中黄30、冀黄13等一批优良新品种。常先生指导育成了国审品种中黄56和中黄57等大豆新品种,其中中黄57是第一个抗大豆胞囊线虫多个生理小种的国审品种。
常汝镇研究员的科研成果丰硕。他在《作物学报》《大豆科学》和Nature Biotechnology,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等刊物和国内外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百余篇。参与组织编写《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一书,全书170万字,包括总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绿肥和牧草7篇83章,是我国作物遗传资源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撰写了“大豆”一章,并对全书进行审定。参加《大豆遗传育种学》和《中国东北大豆》两书的编写,分别撰写了“大豆质量性状遗传”和“东北大豆种质资源”两章,主编了《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续编二)》和《中国大豆品质区划》。“农作物国外引种研究”获1979年农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全国野生大豆考察与搜集”获1980年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鄂豆2号的选育与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包括大豆在内的八大粮食作物抗病虫鉴定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一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耐盐性研究与应用”和“大豆三类优异品质新种质创建”分别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外大豆种质的引进、研究与利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先生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常先生学术造诣极深且治学严谨。他指导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科技工作者撰写了《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和《黄淮海大豆改良种质》两部著作。他不仅设计了编写的总体构思、内容结构,并且指导了著书整个编写过程,最后逐字逐句的进行了统稿定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来永才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图谱》一书是在常先生指导下修改定稿的。如此事例,数不胜数。常先生在担任《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大豆科学》《大豆通报》和《作物杂志》编委会委员期间,对送他审定的稿子都仔细审改,许多年轻人都把他改的稿子作为日后写稿的范例。
常汝镇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他曾任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常设委员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作物遗传资源分会常务理事,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组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最让人佩服的是,常先生虽然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却是有实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不仅是中国大豆科研同行敬重的良师益友,也是享誉国际的大豆专家,与世界各国大豆研究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情谊。同时,他还是豆农的知心朋友,在大豆科技入户、大豆品种与技术推广方面,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他在全国各地宣讲大豆技术,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常先生不仅热爱大豆,而且积极传播大豆文化。他宣传中国黑豆资源及其营养和药用价值,探索栽培大豆起源与利用历史,总结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大豆研究经验,撰写了多位著名大豆前辈和专家的事迹,包括《新中国作物品种资源事业的开拓者卜慕华》《大豆遗传育种家王金陵》《重视大豆科技交流的前辈张子金》《江苏大豆研究专家费家骍》《王国勋先生的大豆情结》《大豆科技界的带头人盖钧镒院士》《浙江的大豆育种家朱文英》《开创杂交大豆研究的专家孙寰》《成就卓著的大豆育种家刘忠堂》《大豆栽培与生物学教授董钻》《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专家李莹》《中国科学院的大豆育种家林建兴》《大豆育种和管理专家单维奎》《大豆研究的全才杨庆凯教授》《美国大豆遗传育种学家Richard Bernard教授》等,为我国大豆界的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先生在推动全国大豆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9年以来,他分别于贵阳、青岛、承德、张家界和昆明组织召开了第四届至第八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组织了第九届至第十三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对于促进全国大豆科技交流,发展大豆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他参加了第三届至第六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并于第四届会议上当选为世界大豆研究会议常设委员会理事。1999年8月,他组织了我国近40人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暨全球大豆论坛。2004年被邀请在巴西伊瓜苏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做大会报告。2009年我国成功主办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也离不开常汝镇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常汝镇先生在相关刊物上先后介绍宣传了很多大豆学术界的同行,唯独从来不涉及自己。作为常先生的学生和与他共事多年的晚辈,我深感有责任介绍他足迹遍布全国各个大豆产区,考察、研究、指导大豆产业并毫无保留地对我国大豆事业贡献的崇高品格。常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大豆专家,他的长者风范,为老、中、青同行由衷地钦佩。他在业务上,推动了我国大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为人处事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常先生既是大豆种质资源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在这两方面都贡献突出的寥寥数人之一。
感谢: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八十多岁高龄的大豆栽培生理著名教授董钻先生、河北高端人才张孟臣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周新安研究员和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存祥研究员等老、中、青专家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修改建议,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S565.1
E
1674-3547(2017)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