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摘要:通过分析翻译生态环境存在的三种主要模因,即语言模因、文化模因和交际模因的生态差异度,并结合湖湘旅游翻译实例研究,挖掘可译度研究的生态模因理据,4g索生态模因转化策略,实现不可译模因向可译模因的成功转变。
关键词:可译;不可译;生态;模因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3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24-03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既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一直以来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可译论者认为,尽管人类语言的表层结构如语音、词形、句法等表现形式不同,但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是普遍存在并且是互通的,因此,翻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不可译论者则认为,“翻译建立在原语和译语具有功能同等语境特征的基础上,尽管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由于语言的差异,意义无法在两种语言之间完全转移,必然导致不可译”。笔者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矛盾体,绝对的可译和绝对的不可译都是不存在的,翻译活动是在可译和不可译的天枰两端之间进行移动而最终达到的一种模因生态平衡。
一、翻译的生态模因学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将生态学融入到翻译研究领域,建立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把道金斯的模因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建构了翻译模因论。笔者通过系统研究这两个理论体系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既是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翻译模因论的基本理据,其中的“自然选择”“汰弱留强”等自然法则使生态翻译学和翻译模因论在哲学理据、基本原理等方面形成共质层,两种理论相互融合。
翻译模因论者认为,存在于翻译模因库中的各种翻译模因为了能成功被复制进而传播感染宿主,必须努力成为“强势模因”,具備高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等特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现象,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和优化“选择”的过程,译文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连续不断地把“差的”排除掉,把“好的”保存下来的积累结果。
基于此,“生态”与“模因”在翻译的一定范畴内达到共振点,形成翻译的“生态模因学”,使社会模因、文化模因和语言模因趋于稳定性结构,达到翻译模因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人类行为的翻译活动,与自然界,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总体上是通过模因关联和共通,形成翻译模因生态的关联序链。
二、可译度的生态模因理据
两种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是相对的,翻译是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才得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完全对等的数学等式关系,只能是一种近似的、有条件的对等平衡关系。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产生可译性限度。可译度参数直接反映了翻译过程中可译性程度。
对于译文的可译性现象,生态模因学认为,可译模因与不可译模因存在于翻译模因库里,可译模因或不可译模因的主宰地位不只是取决于原语系统与目的语系统之间语言文字层面表层的差别问题,而是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之间的“差异度”问题。
(一)语言模因生态差异度
在原语模因库中存在着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名称越来越时尚,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特征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从而构成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模因”。就基因型模因而言,因其承载信息的稳定性,导致原语语言生态与译语语言生态差异度并不明显,翻译时只需注重两种语言语码转换即可,可译度较高。而对于表现型模因来说,尽管翻译时能在语言表层结构进行语码转换,但因其承载的内容各异,造成原语语言生态与译语语言生态差异度较大,译语模因的表达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亏损和欠缺,可译度明显下降。
(二)文化模因生态差异度
世界各民族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对翻译过程中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成阻碍。在翻译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原语文化模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越大,在译人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就越难对其模仿和复制,这一点也正好体现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作为对外宣传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媒介,中文旅游文本存在大量的介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模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原汁原味地再现原语文化模因负载的独特文化信息,从而造成译语生态环境中的文化模因缺失现象。
(三)交际模因生态差异度
交际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强调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文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旅游翻译体裁属于特殊的一种文本类型,按照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旅游文本翻译除了传达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外,还有一种“号召”功能: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达到一种交际“共鸣”,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模因的感染和传播。
三、湖湘旅游翻译中可译度的生态模因转化策略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承载大量湖湘文化信息的旅游文本存在不可译现象,当不可译发生时,译者可采取“多维”转换、“掏空”再现和环境“补建”等生态模因转化策略使可译度值增加。
(一)“多维”转换
由于翻译生态系统是由多个维度、多种模因构成的,为了维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不能只对原文做单一维度的语言转换,应以语言模因、文化模因、交际模因为基础,在双语文本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与选择,达到翻译的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作为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洋湖湿地公园中科普馆的部分景介如下:
科普馆总建筑面积约4800m2,占地面积约3500m2,展示了城市人居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内涵,是两型理念集中体现的代表性建筑。
原译:The science museum has a gross buildingarea of approximately 4,800m2,covers an area of aapproximately 3,500m2,demonstrates the contents of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lwing environ-ment,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collectivelyembodying the resource-saving and envffonmentfriendly concept.
汉语表达习惯将一系列谓语并列,形成排比气势。如果翻译时按照汉语谓语并列习惯来逐字逐句翻译就不符合英文句法表达。原译文中的四个动词“has”“cover”“demonstrate”和“并列表达,破坏了译语语言模因的生态环境。此外,“城市人居与环境”原译文表达为“urban living environment”,属漏译连接词“and”。
在文化模因和交际模因层面,原文中带有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两型理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在翻译时除了将“两型理念”这一名词概念译出外,其内涵的翻译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模因、文化模因和交际模因的多维度模因生态平衡,提高可译度。笔者改译如下:
With a gross construction area of approximately4.800 square meters and a covered area Of approxi-mately 3,500 square meters,the Science Museum isconsidered as a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mainly ex-pressing the two-oriented concept Of resource-saving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dea by demonsffating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ents Of both urban 1ivingand environment.
(二)“掏空”再现
人的大脑存储着许多相关信息,译者大脑里也必然存储着许多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信息。一方面,这些对于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来说都是重要的;然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原语生态,并为译文构建一个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译语生态,译者有时又需要“忘记”“转移”或“掏空”这些信息。
旅游景点的公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在汉英翻译时,译者应改变中文思维角度,掏空原语固有的语言模因,从外国游客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在英语生态环境中重构功能相同的公示语语言模因。例如“严禁抽烟”公示语的翻译有很多版本:“No smoking”“Smoking prohibited”,但这些翻译模因的生命力较弱,不适应英语语言的生态环境。如果将其反译成“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语气更委婉,则更能受到译语读者的认同,这样的强势模因才能在译语语言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长存。
(三)环境“补建”
环境指的是“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补建”即对于翻译过程中因原语翻译模因生态环境和译语翻译模因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出现的模因空缺现象,通过加注、解释和补译等策略进行补充和修复。
天心阁是长沙的重要名胜,古城墙为其主要景点之一。其中一处介绍“济南城墙”: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古城外围扩建外郭40里,俗称“圩子”。
A 40 li(one li equals 500 meters)outer citywall was expanded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11 year ofthe Xianfeng jn the QingDynasty(1861 AD),commonly known as“Weizi”.
“圩子”指的是四周具有高起的围岸的低洼地。“圩子”属于原语模因生态环境的固有认识,而在译语模因生态环境呈缺失状态,如果只是将其简单转换成汉语拼音“Weizi”,势必会打破原语和译语的翻译生态平衡,形成不可译模因。为了使不可译模因向可译模因转化,针对缺失部分,译者需要解释性地进行补译,通过补充对圩子相关知识内容介绍,修复和调适译语模因生态环境。笔者建议补译为:”Weizi”(protective embankment surrounding low-1y-ingfieldsknown asdefensivewall)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与翻译模因论相互融合和共质形成翻译的生态模因学,有效解读了翻译界长期热议的可译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不可译向可译的转换过程。结合湖湘旅游翻译,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翻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现象,“多维”转换、“掏空”再现和环境“补建”等生态模因转化策略有助于不可译向可译的转化,最终达到原语和译语的模因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