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研究

2017-06-01 12:19张丽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河南省

张丽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高等教育与教学

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研究

张丽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面对双创新局面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农业类高校各学科之间应打破各自独立的状态,形成学科集群并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结合。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集群的发展。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是: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类高校的支持力度,农业类高校应探索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以产业为导向的学科集群建设,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学科集群发展等。

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农业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个学科之间打破各自独立的状态,更需要农业类高校的学科集群之间结成互助联盟,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目前,河南省农业类高校为数不多,但各有特色和优势学科。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这些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建设更应该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有关研究者大多数是围绕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双集群的内涵、双集群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机理、协同创新等方面,围绕学科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河南省农业高校学科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农业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都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 学科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学科集群不同于学科群,是专门为产业和产业集群服务的。学科集群是指伴随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众多相关学科将其发展与产业需求交汇融合,在一定地域或地理范围内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结合,形成密切联系并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多学科动态聚合系统。即学科集群形成动因、存在价值和发展趋势,都是以产业集群发展变化为依据,并以为产业集群提供高水平服务为目标[1]。

学科集群的特征是:一是学科集群是为农业产业集群服务的,因此必须与产业集群有关联;二是学科集群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但这些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真正意义的跨学科发展;三是学科集群必须围绕某一个行业,以科研单位或者优势学科为中心形成的一个组织网络。因此,学科集群可以跨校也可以跨区域,即可以由同一区域的不同高校的某些学科组成,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不同高校学科组成。

二、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的成效

河南省不是教育强省,只有郑州大学(211工程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重点大学;农业类高校只有四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还有一部分高校开设农业类学科,如河南工业大学的粮油食品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州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等等,部分高校还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

1.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具有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二级学科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省级一级和二级重点学科20余个;部级重点学科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和森林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农学、园林、动物医学、林学及烟草、植物保护、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还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和若干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河南农业大学是国家“2011计划”的高校之一,牵头成立了“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大抢抓国家“2011计划”机遇,为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贡献科技成果,投入大资金大幅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河南农大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协同创新科技体系建设。从“九五”开始,河南农大围绕小麦、玉米高产栽培研究,连续主持“国家重中之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采用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先后获得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在生产上有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不但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亩产全国最高产量纪录,更创造了夏玉米亩产世界最高纪录,为河南省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围绕“牧工商一体化”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培育重点学科,目前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财务与投资管理和工商企业管理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畜牧和兽医,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有食品加工技术,其中畜牧和兽医在全国优势比较明显。有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河南省高校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中心(是全省唯一通过计量认证的高校实验室),有益生菌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无公害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猪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信阳农林学院

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集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为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设有茶叶加工、植物保护、食品营养与检测等各类实验室70个,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农林实习场,20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有茶学院、水产学院、农学院及食品学院,学院开设有19个本科专业与40多个专科专业。学院在油菜品种改良、固始“笨蛋”增产增收、信阳毛尖品质升级、南湾鱼技术服务、淮南猪品种选育、高产虾科技攻关等方面贡献显著[3]。截至2014年底,学院有信阳毛尖茶产业和加工业、检测工程技术中心等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1个,市级9个),设有水稻研究所、茶叶研究所、饲料加工研究所、特种水产养殖研究所、草坪工程研究所、微生物应用研究所等6个科研机构,建有博士后研发基地,其茶叶学科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另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许昌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农业类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对推动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共建“棉花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郑州轻工业学院和企业共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鹤壁帮太食品公司合作,研究开发了20多个新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12460万元,利润3115万元。这些高校与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合作实现了协同发展和互利双赢。

目前,河南省已形成的农、林、畜牧业及渔业学科集群有食品学科集群、花生学科集群、水稻学科集群、畜牧学科集群、农学学科集群、生猪学科集群、林业及烟草学科集群、茶叶学科集群、渔业学科集群等28个,为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河南“三大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河南将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投入学科集群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应以建设“双一流”大学为契机,以省级以上重点优势学科和实验室为基础,联合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集群凝练学科方向,打造更多的优势学科集群。

三、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一流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量薄弱

目前,河南省农业类高校拥有中国大学农学一流学科的数量很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也很有限。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2016中国大学农学一流学科排行榜100强》,把一流学科分为中国八星级到中国三星级共6个等级,全国高校农学门类中有2个荣膺中国八星级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高峰学科;11个七星级学科,跻身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队列;18个六星级学科,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中国顶尖学科队列;50个五星级学科,跻身世界知名学科、中国一流学科队列;127个四星级学科,跻身中国高水平学科队列;203个三星级学科,跻身中国知名学科、中国区域一流学科队列。在河南省高校农学门类中,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的兽医学和作物学、河南科技学院的作物学共3个荣膺中国五星级学科,均属于中国一流学科;5个荣膺中国四星级学科;17个荣膺中国三星级学科。整体来说,河南省农学门类学科实力较弱。现有的重点实验室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与产业联系不太紧密,大多是横向研究课题而纵向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数量不多,不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等。

2016年河南省在中国大学农学一流

2.学科的发展倾向于传统的自我发展模式

高校倾向于自我发展,不愿意把自己的优势学科展示出来,更不愿意与其他兄弟院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我省是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却只有2所重点大学,高等教育资源偏少,建立学科集群的意识比较薄弱。这样将不利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应开阔视野,增强意识,整合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加快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吸收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参与到学科集群的建设中来,共同推进双集群的协同发展。

3.学科集群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的协作少

学科集群内多个学科之间应该是亲密协作共同发展。但是调查发现,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大都是独自发展,跨区域和跨学校之间学科合作更少,学科之间协作不足。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和双创人员,这种办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另外,尽管现在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时,一直鼓励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但高校老师很少真正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合作。甚至很多研究项目都是主持人单独完成,其他项目参与人几乎不做具体工作,这样很难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此,高校要形成协同合力,尝试不同类型大学的合作和不同学科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人才教育和科研平台。

4.现行的科研体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科集群的发展

高校是提供人才、知识和基础研究的基地。但是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都是更加注重课题和论文的数量,在乎是否得奖,很少关心这些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为社会服务。导致了很多一线研究人员和教师为了完成工作和评职称的需要,从知网上下载大量的参考文献,堆积拼凑而完成对企业用途不大的横向课题和论文,创新程度较弱,而这些研究成果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

5.与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由于双集群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职能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双集群之间真正交流合作的时间有限,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校与集群之间有项目合作和实训基地合作。而这两种合作模式时间有限且是不定期的,双集群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并不及时和充分,无法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联合体。最终双集群之间只能进行一些层次偏低的合作,不能形成深层次的合作,这样不利于双集群之间长期协同发展。

6.与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度不高,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建立

高校与农业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可以把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积极运用到企业实践中来,促进企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5年7月,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与上百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已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1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立了23个工作站(其中院士10个、博士后13个)。但是由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没有建立,许多企业与高校合作并不积极,产学研合作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大规模快速发展。

四、促进河南省农业类高校学科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类高校的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为建立高校学科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扶持,比如,政府可以引导双集群建设从落后的、短期的以及低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的旧模式转变为先进的、长期的和更深层次的双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学科集群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弥补学科集群中技术创新的资金缺口,帮助高校改善技术创新配套的硬件设施,为高校自主创新研发解决后顾之忧,为双集群协同发展建设共享平台,从而为双集群协同发展提供优良的内外部环境。第三,根据市场需求,指导高校学科集群建设中的专业设置,使农林类高校更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第四,政府要引导和帮助高校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创新。第五,政府要引导高校为农业产业集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六,改革高校科研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正确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多出实实在在的优秀科研成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探索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转化创新成果的平台。不断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双集群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同转型升级。长葛市众品肉制品集群与河南许昌学院食品和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就是非常好的合作模式。一是产教融合发展模式。许昌学院派多名博士到众品,帮助集群攻克了冷却猪肉卫生安全控制的企业技术瓶颈;众品的专家根据集群的发展实际,到许昌学院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实训要求、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实际的指导,和师生进行培训交流活动,积极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到学科集群建设中来。这样既解决了集群员工缺理论的难题,又解决了高校教师缺实践的困境,双方实现了 “优势互补”。二是经营合作模式。校企双方积极搭建了“众品许昌食品学院肉制品联合研发中心”平台。三是研发合作模式。双方合作共同申请国家、省、市三级的计划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实践基地模式。根据学生意愿,建立“众品班”,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了具体的认识,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了。

3.加强以产业为导向的学科集群建设

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要坚持和河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做适时调整,比如及时调整学科方向,积极设置和开设市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保持学科集群发展和地区经济需求相匹配。另外,高校要审时度势,通过对接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设置一些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特色专业,实现不同学科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建设大学科技园,提升学科集群创新能力

大学科技园汇集了大批高技术人才,比如博士生导师、专家教授等,科技文化氛围浓厚,而且具有明显的创新优势,为高校学科集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力量。大学科技园拥有先进的研发硬软件配套设施,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承担省级甚至国家级科研项目,所以学科综合性要比普通的高校强,技术集合度更高。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联合发展的代表性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提高了高尖端技术的创新水平,可以有效推动双集群的协同发展。目前在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2个大学科技园,参考借鉴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优化高校创新环境,提升技术转化能力,并有效推动双集群的协同发展。

[1] 刘传哲,唐安宝,刁心柯.江苏省学科集群形成机制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69.

[2] 郭治鹏.河南农大:协同创新助推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建设[N/OL].河南日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5-03/05/content_1229615.htm?div=-1.

[3] 信阳农林学院招生网站.http://xyac.xxzs.org/school_jianjie.asp.

[4] 孙育新.高校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联合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14-16.

[5] 赵政党.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29-131.

(责任编辑:樊 霞)

2016-12-29

张丽叶(1973- ),女,河南扶沟县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6-YBYJ-054);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编号:2016-JKGHB-0312)。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2.016

G

A

2096-2452(2017)02-0074-04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集群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