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作文的结构即作文内容的组合构造,是作文思路的外化。如果把作文的立意比作灵魂,把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作文的骨架,过渡语句就是这骨架的关节了。一篇作文,只有具备了健美的骨骼,灵活自如的关节,血肉才会有所依附,灵魂才会有所寄托,作文才会有阅读的价值。所以,中考作文如能精心布局,创新框架结构,就容易以熠熠光辉吸引评卷老师的双眸,从而获得理想的分数。
阅读考场佳作,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藏着健壮的‘筋骨”——匀称合理、分布科学、富有美感的结构;而得分较低的考场作文,其“筋骨”大都有下列“病灶”——叙述杂乱,头绪纷繁;详略失当,轻重倒置;前无伏笔,后失照应;生转硬接,随意跳脱;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怎样打造、优化文章健壮的“筋骨”呢?
一、线索清晰,首尾照应。2015年江西卷命题作文《丢》,一位考生叙写了“我”去小餐馆吃面条,想用假币消费后又自责的故事。作文以一张假币为线索,形成“消费假币”“假币来历”“心碎假币”“撕碎假币”“议论假币”的情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心碎假币”部分,作者围绕“我一定得把这假币花出去”的念想与“老板娘”的热情诚意、辛苦劳作构成的矛盾,展开细致的心理描摹,让线索的延伸富有变化又真实可信;作文首有所“呼”——一句簡明的“人不能丢了诚信”开篇,尾有所“应”——“经历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假币应该‘丢,但诚信万万不能‘丢”,全文形成脉络清晰,首尾圆合的严谨结构。
线索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1.以物为线索,作为线索的“物”可实可虚;2.以事为线索,例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3.以人为线索,例如《我的老师》以蔡芸芝老师为线索,叙写她与学生一起生活的多个片断,凸显“真爱”“和谐”主题;4.以情为线索,2016年河南卷题为“我的青春里有______”,有位考生别出心裁地补题“无情”,叙写“爸爸”在三件事上(学游泳;登山;步行至奶奶家)对“我”的“严厉”甚至“残酷”,把这三个场面连接贯穿起来的就是“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条线索。另外,时间、空间等也能成为写人记事作文的线索。考生必须增强线索意识,发挥线索与所写内容的相关作用,让线索与情节展开、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紧密联系,或拓展,或铺垫,或照应,或点睛,为此,有时可以让用作线索的文字反复出现,以提高线索与情节的相关度;如果写“二三事”一类的文章,不要以多取胜,所选之“事”一定要与已经确定的线索吻合。
三、精心裁剪,详略得当。具体方法是:叙述文中能凸显主题的事件要集中笔墨详写,作为插叙、背景交代和次要描写的文字要控制篇幅,抒情议论文字不超过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议论文中运用例证法,一般应概述事例,叙述一个例证,一般不超过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
2016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文题“从来没有这样 ”,有位考生补题“快乐”,巧妙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小小的芦苇”“一朵小小的野菊”“一条小小的鱼”。作者没有平均用墨,而是详写野菊享受大自然的愉悦和“既不因秋寒而枯萎,也不因孤独而选择春天”的品质,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意义,揭示“我活着,我快乐”的独特内涵,而这正是文旨的闪光之处。这样,略写的“芦苇”、“鱼”成为衬笔,让叙写野菊的文字成为演绎主题的主体,体现出谋篇的丰富性与合理性。如果不善控制详略,必然患“结构畸形症”。
2016年山东莱芜卷文题“坚持的力量”,有位考生写议论文,设两个分论点——“坚持是心灵的花朵”“坚持是困难的克星”,第一个分论点轻轻带过,第二个分论点以莫言为例,也许作者素材库中积累的莫言故事很多,所以下笔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管与立论关系大不大,洋洋洒洒写了400多字,导致作文进入“文体不明”的误区。为了控制好详略,立提纲是有效的方法。
2016年江苏扬州卷文题“留香”,有位考生落笔前列出如下结构提纲,科学安排行文的疏密节奏:
1.简说“留香”,点“人生如茶”(总,80字)
2.分写“人生如茶”(详,500字)
(1)人生如茶,浮沉不定。(视觉感受)
(2)——,芳香四溢。(嗅觉)
(3)——,超凡脱俗。(味觉)
3.照应,提升:品茶—“自省”—“留香”(100字)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提纲,很实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次和切入角度、详略安排、字数控制、首尾联系、结尾提升立意等都做了安排,很好地表现了“人生难免浮沉进退,贵在留下浓香醇美”这一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立意。主体部分2与3略去重复用字,或用代号表示,以节约时间,可见考生的机智。
四、用小标题,力求“抢眼”。2016年宁夏卷文题“我品尝了 的滋味”,有位考生补题“读书”,叙述“我”在书中寻找庄子淡定自若、荆轲义无反顾和杜甫胸怀天下的精神经历,采用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是“濮水乐”“易水寒”“茅屋暖”,都是三字主谓结构,精练而整饬,使作文脉络清晰可见。2015年山东济南卷“那声音,常在我心田”,有篇考场作文以三个小标题“晨之曲”“午之曲”“夜之曲”构架成文,将三个时段妈妈的脚步声喻为动人的乐曲,贯串自然,文势流畅。2015年广东卷文题“特别的 ”,有位考生以“同桌”补题,两个小标题如题目一样特别——“幸?不幸?”“冤家?战友?”很有视觉冲击力。
五、照应紧密,过渡自然。这里的照应除了上述首尾照应外,还包括题文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作文照应等。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在作文中宜出现三次以上,给阅卷老师以强刺激;过渡的方法有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2015年江苏南通一位考生写《一次相逢一份暖》,叙述“我”与旧桥下一棵小桑树的三次“相遇”,文中用“那年初春”“已是暮春”“又是一年初春”等词句作为照应和过渡,“相逢”出现5次,“温暖”“暖意”“暖人”“暖风”等词语出现6次,使文势畅达,立意“共享生命的温暖”得以凸显。
六、不落窠臼,以新取胜。2015年黑龙江哈尔滨卷文题“不成曲调也是歌”,有篇考场作文的结构别出心裁,作者让代表音符的阿拉伯数字做小标题——“1(do)”“2(re)”“3(mi)”“4(fa)”“5(sol)”“6(la)7(si)”,把全文分成6个连贯的片段,片段开头分别以“早自习前”“离上课不到一分钟”“课间”“放学回家”“星期一”“青春的音符无休止地跳跃……”与之呼应,描述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的生动画面,最后以一句“我们唱的歌也许没有曲调,但歌声却从心底发出,最嘹亮”收尾,跳动的行文节奏与学子的朝气勃发相适应。2016年广西南宁卷要求从“数字3”“河流”“梯子”“夏天”“逗号”中取其一为话题自由作文,有位考生拟题“好习惯:助你成功的梯子”,化实为虚,将“好习惯”作为比喻的本体,采用“国旗下讲话”的演讲体式,运用引证法、事实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逐层说理,形成严谨的“层进式”结构,内容与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追溯
鲍勃·迪伦与中国渊源:
作品曾是国内学生的英语读物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英语教材有声读物《答案在风中飘扬》,广大中国学生可算是接触到了鲍勃·迪伦。这首歌,最后普及到大街小巷,汪峰将此专辑命名为《信仰在风中飘扬》。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是鲍勃·迪伦的铁杆乐迷,他曾说:“鲍勃·迪伦令人尊敬的不仅是他的低调,还有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以及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都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郑钧则认为鲍勃·迪伦对于喜欢摇滚乐的人来说就像神一样:“摇滚乐从猫王开始,但鲍勃·迪伦却是真正赋予它灵魂的人。”高晓松对他也尊崇有加:“鲍勃·迪伦对我来说不仅具有音乐意义,更多的是文化意义,用‘教父两个字都不足以概括他的地位,他的歌是我心中的大爱。”
2011年4月,鲍勃·迪伦在中国举行了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巡演,等待已久的乐迷和包括崔健、汪峰等在内的各位乐坛大腕纷纷前往朝圣。鲍勃·迪伦全程下来只唱不说,连一句招呼都没打,但仍让众人听得无比投入无比激动。
在得知偶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著名乐评人王小峰表示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说这应该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鲍勃·迪伦这么多年来在散文、歌词等方面贡献的一次认定,“这些评委在上世纪60年代都是年轻人,很有可能也受过他的影响”。曾以名为《信仰在风中飘扬》的专辑来向偶像名曲致敬的汪峰则发表微博称:“我的神,诺贝尔只是时间问题。再过几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风中飘扬……”
适用话题:时代符号 文化传承 精神力量
运用点拨: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者,是无数音乐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著名的音乐人都对其充分肯定,“教父”“神”“偶像”是他们对鲍勃·迪倫的称谓,鲍勃·迪伦的歌还作为中国学生的英语教材,在大街小巷广为传唱;这个在音乐方面造诣极高的人,却在文学领域也成功跨界,并赢得了文学领域的最高殊荣。鲍勃·迪伦作为一代励志人物,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符号,在写作关于“时代符号”“文化传承”“精神力量”等作文时,可用此素材作为论据,给人以启迪、引领和鼓舞。
现象
诺贝尔文学奖再掀读书热
(来源:中国青年网)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公布,瞬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
近年,随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我国总会掀起一波读书热,商家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也是真的是爆冷夺魁,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刚出没多久,多家网站相关书籍就已上升至销售榜首甚至已售罄,目前只可接受预定。
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后,“莫言热”迅速席卷全国。书店紧急备货却仍然供不应求,莫言的作品在各大网络书城遭到热捧,甚至被一抢而空,一时间“洛阳纸贵”。莫言本人却很淡定,他说:“我就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在“莫言热”慢慢退烧之后,人们开始趋于理性地去思考读书这件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成年国民纸质与电子图书人均阅读量有所提升,综合阅读量增至7.78本。
适用话题:理性看待读书 名人热与读书热 正视文学创作
运用点拨:当今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很多作家太趋于名利,很多书商只注重噱头,很多读者往往被虚浮的躁动气息裹挟,也是只关注“读了谁的书,是不是名著”等,忽视了读书本身的意义,从而出现了以“莫言热”为代表的“伪读书热”。本素材中作家莫言对于“莫言热引起的读书热”现象理性的态度以及言论可直接作为“名人热与读书热”“理性看待读书”“正视文学创作”等话题的议论文中,作为开头引出论点,或直接作为论据使用,使作文有理有据,充满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