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去杠杆

2017-06-01 23:41刘链
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非标保本理财产品

刘链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非保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模式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短期来看,银行理财业务的利差空间存在进一步收窄的压力;长期而言,则会考验各家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

5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下称“《年报》”),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尽管2016年银行业理财规模的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但增速已经大幅放缓。除了规模增速放缓之外,同业理财规模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和债券配置尤其是利率债占比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由于MPA考核因素的影响,预计2017年银行业理财扩张步伐将继续放缓,甚至可能出现部分银行理财规模比2016年压缩的情形。在当前负债端客户收益率快速上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存在滞后的情况下,随着资产端重定价的逐步完成,利差将会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2017年上半年的理财收入会大概率与2016年同期持平。

与往年的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相比,这份《年报》不仅姗姗来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多缩减。不过,仔细通读下来,该《年报》虽然每一部分或多或少都有所删减,但仍然呈现出诸多亮点。

其中,第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情况”删减了不同运作模式产品的余额情况;第二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对于不同期限类型产品的发行募集情况以及不同投资者类型产品发行募集情况的说明没有进行披露;第三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情况”删减了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券类资产的情况;第四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对于不同期限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情况以及银行收益实现情况不再进行披露。

雖然最新出炉的《年报》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在内容上也做了大幅缩减,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重要变化和运行特点。

同业理财高增长不再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这比2015年增加了71家;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523家,比2015年增加58 家。

除了理财发行机构数量逐步增加以外,理财单只产品的平均规模也在上升。数据显示,2016年,存续的理财产品单只平均规模为3.92亿元,比2015年增加0.06亿元,主要是因为2016年同业理财的爆发,相比针对个人的理财产品,通过同业理财募集的资金具有批发性质,其体量往往较大。

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比2014年和2015年46.68%和56.46%的同比增速,2016年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速明显大幅放缓。从投资者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占比为20.61%,较2016年年初上升7.8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比2016年年初相比,个人类和机构类产品的规模占比为46.33%和25.88%,分别下降3.2%和4.76%。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财规模增速放缓,但同业理财成为边际重要贡献力量。从边际贡献的角度来看,2016年上半年,全部理财规模净增2.78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比为36.69%;2016年下半年,全部理财规模净增长2.77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比达到71.12%。由此可见,2016年下半年是同业理财爆发的高峰期,这与一些机构持续跟踪的理财产品发行趋势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同业理财是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边际贡献力量。

未来一段时间,理财产品规模预计仍会缓慢上升,但相比以前,增速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回落,在目前银行自查尚未完成之前,金融监管的风险仍然较大。由于当前银行业务开展的客观环境并不好,加上主观动力也不强,因此,在交叉金融业务及理财新规未正式出台之前,预计将很难看到理财业务增速的明显回升。目前,整个同业业务的链条和规模均受到严格的管控,在银行轻资产转型过程中,如果要有效提升中间业务的收入,则零售端理财业务(非同业理财)必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预计未来非同业理财产品业务的增速会小幅回升,且相对同业理财的增速更快。

根据《年报》的披露,截至2016年年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比为79.56%,较2016年年初上升5.39%;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5.94万亿元,占比为20.44%。从可以获取的全部官方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36.23%下降近16个百分点至2016年年末的20.44%,保本产品的占比持续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详细阐述了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区别,将保本理财产品定义为国际通行的结构性存款,认为其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并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已按银监会的规定计提了资本和拨备。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

在此前监管层对多类资产管理产品做出严禁进行保本承诺的规定时,市场对保本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位和划分就产生了诸多争议。回顾2017年年初流出的“一行三会”关于资管业务的新规,其中,提到资管业务是表外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同样属于资管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合法合规的保本理财产品是否会被划出资管产品的范畴,市场也有诸多猜测,从本次理财《年报》的措辞来看,未来保本理财产品不被定义为资管产品,在统计上被划出银行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较大。

分机构来看,2016年,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比最高,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最快。

截至2016年年底,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9.43万亿元、12.25万亿元、4.4万亿元、1.64万亿元,比2016年年初分别增长8.77%、23.61%、43.32%、79.87%。自2015年3月份开始,股份制银行的理财资金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2016年,股份制银行继续保持余额占比最高机构的地位。虽然23.61%的同比增速与全部理财产品的增速基本持平,但远低于其2015年34%的增速。

再从边际贡献的角度来看,2016年,理财净增的5.55万亿元中,股份制银行的占比达到42.16%,贡献了全部理财的主要增量。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余额同比增速虽然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远超2016年全部理财规模24%左右的增速,在整体余额中的占比也有小幅提升。

此外,《年报》的第五部分提到:中债登从2009年启动,于2013年建立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2016年,登记规则更加完善,系统功能更加优化,信息登记更加准确,主要情况体现在增加底层资产穿透计算及展示方面。

《年报》还指出,理财登记系统在2016年进行了3次升级优化,其中,增加了资产管理计划底层资产穿透计算及展示值得市场关注。2017年5月15日,银行业登记托管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这与《年报》中“理财登记规则完善,系统升级优化”的内容互相呼应,这再一次反映出监管层对于委外穿透监管的决心非常强烈。

理财收益率继续下行

从《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银行业理财规模增速呈现放缓的趋势,同比增速从2016 年上半年的41%降至2016年年末的24%,如果没有下半年同业理财的高速增长,2016年全年的增速会更低。

从发行主体结构来看,中小银行的理财增速依然维持在高位,城商行与农商行2016年的理财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80%,远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9%和24%的水平。相比于在实体网点布局和线上平台上更有优势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规模的增长主要借助同业理财的发行得以实现。

2016年理财扩张步伐已经放缓, 目前来看,2017年理财增速仍会持续下滑,中小银行的理财规模会继续压缩。2016年年末,银行业理财余额29.0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3.6%,相较于2014-2015年理财年化增速约为50%的水平,理财增速已大幅放缓。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理财余额为29.1万亿元,同比增速已降至18.8%。

此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增速远高于国有五大行,拉动了银行业理财规模的整体扩张,2016年年末,上述银行的理财增速陆续放缓,由于表外理财被纳入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口径,预计2017年中小银行的理财增速仍将放缓,部分银行的理财规模甚至将继续压缩。

2016年,个人理财占比近一半,同业理财规模则快速上升。从理财投资者的结构来看,个人理财占比为46%,零售客户仍是银行理财的主要投资者;尽管理财增速放缓,但同业理财增长依旧强劲,同业理财规模已经从2014年年末的0.49万亿元扩张至2016年末的5.99万亿元,占比从3%提升至21%,这与2016年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关。

2016年,银行业同业理财余额达到6万亿元,同比增加100%,而普通客户、私人银行、企业客户的理财增速仅为16%、4%、25%。对于那些资产管理能力存在劣势的中小型银行而言,同业理财的过快扩张不可避免会积聚一定的业务风险,未来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尤其是在2017年,在银行业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在同业间发行的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长将明显放缓甚至收缩,受严监管因素的影响,银行业整体理财规模增速将回落至10%左右,对应增量规模约为2万亿-3万亿元。

从理财资金的配置方向来看,整体结构的变化不大。债券、非标、银行存款及货币市场依然是主要的配置方向,各项占比也基本与2016年中报的数据持平,非标资产的占比略有下行,从2016年中报的17.7%降至2016年年末的16.6%,预计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在10%左右。

2016年年末,理财产品配置的各项资产的占比如下:债券43.76%、非标17.49%、现金及存款16.62%、货币市场工具8.69%、权益类资产6.16%,债券占比提升,非标占比下降。在债券配置中,2016年年末,利率债在理财资产中的占比由2015年年末的4.07%提升至8.6%,这与2016年地方债的发行量较大有关;2016年6月末,信用债占比由25.42%提升至28.96%(2016年末未披露)。从银行表内资产的配置来看,多数银行大量增持地方债,减持或少量增持信用债。

从收益率来看,封闭式理财加权平均兑付收益率比2015年下降了90BP至3.79%,在资产配置结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收益率的下行主要还是受到降息带动整体利率中枢下移的影响。考虑到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将会引导利率中枢上行,因此,预计2017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因素对理财产品未来的配置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涉及非标和权益类等高收益资产。倘若未来监管新规对于上述两类资产的投资限制进一步增加,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受结构调整的影响而继续下行。

随着资产端重定价的逐渐完成,利差将边际改善,即使配置结构变化不大,2017年上半年的理财收入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2016年上半年,银行通过理财业务实现收益(包括托管费、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950.3亿元,使用理财平均余额估算,理财业务单位规模收益率约为76BP(2015年为61BP),估计2016年全年银行业通过理财业务实现收益达2000亿元左右。

考虑到由于当前负债端客户收益率的快速上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存在滞后的情况,银行理财的利差有所收窄,预计2017年上半年,银行业通过理财业務实现收益900亿元左右,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兑付客户的收益率来看,2016年,封闭式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3.79%,比2015年下降90BP;全部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为9772.7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12.97%。2016年,终止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88只出现了亏损,主要是优质资产相对较少以及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不佳带动理财收益率的回落。

理财监管趋严之势难改

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而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理财规模余额为29.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增加18.6%,增速进一步放缓,2012-2015年,理财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49%。2016年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理财余额的79.6%,较年初提高了5.4个百分点,2016年下半年,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增加2.93万亿元,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则减少0.16万亿元,保本理财已逐渐向非保本理财转换。《年报》指出,保本理财已纳入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最大,且贡献了主要的增量;而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最快。截至2016年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9.43万亿元、12.25万亿元、4.40万亿元和1.6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32.5%、42.2%、15.1%和5.6%,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合计占理财余额的74.6%,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从增量来看,股份制银行一直是理财规模增加的主要贡献者,2016年下半年,股份制银行理财规模增加1.4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规模的49%,紧随其后的城商行理财规模增加0.6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规模的24%。从扩张速度来看,2015年下半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扩张速度持续高于同业,2016年,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增长80%,高于城商行的43%、股份制银行的24%和国有商业银行的9%。

截至2016年年末,一般个人类产品、机构专属类产品、私人银行类产品和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分别为13.46万亿元、7.52万亿元、2.08万亿元和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46.3%、25.9%、7.2%和20.6%,其中,一般个人类产品、机构专属类产品余额分别较2016年6月末下降2%和3.4%;而私人银行类产品和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则分别提高0.1%和5.3%。

尤其是在2016年下半年,新增同业理财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的71%,表明下半年同业理财集中发行。《年报》指出,银行同业类产品是指专门面向银行同业发行的、由其他银行表内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未来随着底层穿透以及理财业务监管的加强,未来同业理财的扩张速度将放缓。另外,2016年下半年,机构专属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减少了0.17万亿元。

而且,债券配置比重提升,投向实体的理财规模提升。从理财资金配置情况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是理财资金主要的配置品种,2016年年末,投向以上几类资产的比重合计为91%。截至2016年年底,债券投资占43.8%,较6月末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债配置占全部理财规模的35.07%,较6月末提升6.1个百分点;非标配置占比为17.5%,较年中小幅提升1个百分点,随着2017年非标配置监管力度的加强,非标配置占比已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理财资金投向非标的比重为15.4%,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截至2016年年底,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有19.65万亿元,同比增长23.75%,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7.4%,较6月末增加了6.9个百分点。

2017年以来,在MPA考核加强及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理财规模扩张速度必将持续放缓,但产品将回归真正的资产管理的本质,刚性兑付将逐步打破。同时,理财结构和配置将持续优化,同业理财规模将面临收缩,个人理财会出现稳健增长。

此外,2016年同业理财扩张明显,严监管下的2017年,同业理财的增速或将持续放缓。《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比上半年42%的同比增速,下半年增速明显放缓。而同业理财扩张明显,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61%,较年初上升7.84个百分点;农商行增速最快,较年初增长79.87%;债券投资比例有所提升,非标占比小幅增长,债券投资比例为43.76%,较2015年年末上升14.27个百分点,而非标资产投资占比达17.49%,较2015年年末上升1.76个百分点。

监管趋严的结果是理财业务将更为规范,同业理财业务规模将有所收缩,表外理财占比超四分之三的情形很难再现。而同业理财业务链条中容易出现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等现象,这也是当前监管的重点。底层资产穿透登记工作将进一步规范,理财资金委外投资或购买资管计划进行投资的,必须对底层资产及负债进行登记;遵循分层登记原则,对于多层嵌套的情况,也须按照逐层穿透原则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在理财资金的投资过程中,期限错配及违规加杠杆现象将受到严厉监管。

一般而言,理财资金购买资管计划或进行委外投资,可以通过降信用、加杠杆、期限错配等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2017年,央行牵头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和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监督管理办法》的落地是对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虽然具体的影响和约束有待正式文件落地后方可明悉,但从近期不断下发的监管文件可以看出,去嵌套、去错配、去套利等行为将会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方面,由此,银行理财业务模式也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短期来看,银行理财业务的利差空间存在进一步收窄的压力,长期而言,則会考验各家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

总之,近期密集出台的监管新规对银行板块的风险偏好形成明显的打压,在监管细则明确前,银行板块整体向上的弹性尚缺乏明显的催化剂。不过,从估值来看,目前银行板块的PB仅为0.84倍左右,在全年资产质量持续转好的背景下,拨备压力的缓释将能够对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潜在压力形成对冲,板块安全边际较为充足,且4.5%的股息收益率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防御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非标保本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分析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非标设备的工程设计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点与创新设计探究
家装勿使用“非标电线”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