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托福考试取得满分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运气的成分必不可少。但这个成绩确实是对我这么多年英语学习的一个极大的肯定。不仅如此,相信这对于许多和我一样从小接受国内教育、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激励。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从小没有外语大环境的“纯土鳖”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在一门语言考试中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成绩。所以在这之后的分享会或者课程结束后,常常有学生或家长带着焦急的神色问我:到底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其实他们在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他们只是希望我能说出一些前所未闻甚至“旁门左道”的方法,提供一条拿高分的捷径。而这样的捷径其实是不存在的,我的英语成绩恰恰验证了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兴趣和坚持。
寻找英语和兴趣间的联系
很多学生刚来上课的时候,对英语学习是充满厌恶和排斥的。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是纯功利的,比如为了考试和找工作,或者仅仅是因为父母对他们强加要求,同时可能还伴有各种“威逼利诱”。而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一直以来的英语学习是比较快乐和主动的,虽然我也经历过记单词、学语法、背文章时所碰到的瓶颈和痛苦。但和很多人预想的不同,我学英语的动力来源并非是我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我从未觉得英语是一门很有魅力的语言,也不觉得它能改变我的思维方式。但我确实觉得,英语是连接我和我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我能够钻研自己兴趣的有力工具。
从小学到初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一直伴随我长大,那时我对它的喜爱已经近乎痴迷的程度。进入高中后,我每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最新一部哈利·波特小说的面市。然而,中译版往往要等英文原版面市之后几个月才会出版。高二那年,我看到网上正在看英文原版小说的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便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开始手捧一本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再配上一部电子词典,埋头苦读起来。其实这个阅读过程一开始是十分令人沮丧的,因为仅仅一页的内容里就有非常多的生词,我那本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标注。而且有时,即使我对单词都理解,但因为对一些语法结构不熟悉,所以在理解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非常低效。这使得原本让人非常享受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折磨,也让我意识到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在阅读的同时开始系统记诵大学四级单词,随手备着语法书,碰到不确定、不理解的语法结构就立马查清楚。随着词汇量的提升和分析长难句能力的增强,我的阅读过程变得流畅、轻松了许多。这种由兴趣所带来的学习动力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让我意识到,学好一门语言,扎实的基本功——词汇和语法——是多么重要。而在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我碰到过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所谓的“语感”来做题。“语感”是指不依托语法而凭借对语言的感觉来理解句子。这些学生在做阅读题时正确率的起伏往往是非常大的。所以,對于应对任何一门语言考试的学生,或者对于不满足于仅能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想要真正学好英语的同学来说,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是第一要务。
在我初三那年,美剧《越狱》在国内迅速走红,如今看来已不新奇的题材在当时却大受欢迎。当时的我不仅被其精彩的情节和所展现的文化深深吸引,也惊讶于民间字幕组翻译质量之精良、出彩,这和我之前在电影院看到的引进版英文影片中生硬的字幕翻译完全不同。每每看到片头字幕组成员们的名字,我都受到极大的鼓舞。那时我每日只是埋头读书,生活波澜不惊,觉得自己十分平凡,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喜欢的剧集片头。但当时我的英语水平完全不能实现这个“野心”,直到高三那年参加完高考的报送,我才开始尝试报名参加小型字幕组,试着翻译简单的剧集。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四。在这期间,我从较简单的犯罪剧翻起,再到较难的喜剧,到最后甚至开始挑战听译脱口秀。有时,听译五分钟的段子就可能要耗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养成了对语言“吹毛求疵”的态度:为了不犯错,每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都查得清清楚楚;每一个不确定的表达都要反复推敲其意思;每一个和历史或文化有关的“梗”都要将其背后的来龙去脉搞明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了解语言符号背后的故事,去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个过程比通过教科书生硬地去学习语言和文化要有意思也激动人心得多。除此之外,我在大学时期对字幕翻译的坚持也让我在词汇、语法还有听力方面突飞猛进。
养成记录的习惯并持之以恒
如果说兴趣能够让人迈开脚步,那么坚持才是决定其最后能够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在我的英语学习经历中,为了提高读、写这两项中国学生普遍偏弱的能力,我一直坚持记录的习惯。这个“记录”既指记录native speaker所写、所说的材料,也指记录我自己所写、所说的材料。首先,如果想做到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大量的语料输入是必要的。记得在大学时期第一次准备托福考试口语和写作这两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音、语调基本没有问题,但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想要表达的概念不知道用英文怎么说而卡住。写作也有同样的问题。那时我意识到虽然自己的英语基本功比较扎实,但肚子里的“干货”太少。于是,我开始主动进行记录,比如在做字幕翻译时,看到很妙的口语表达会摘抄下来,进行整理。针对写作,我需要积累比美剧台词更正式、标准的表达,所以我会利用在地铁上的时间,在CNN新闻的app上点开一篇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然后随手将觉得好用或者“高大上”的表达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来。这种记录在我每天的英语学习中所占的时间并不长,往往是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我每天记录下来的表达基本不超过十个,但天天坚持下来,语言的输入很有成效。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那些素材在记录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否则你收获的只是记录满满一本语料后的满足感,却没有真正消化这些内容。背诵记录下来的表达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习惯的记忆方法不同,所以并没有哪种背单词的方法是最好的。比如,对于我这个偏向依靠听觉记忆的人来说,我会将自己容易忘记的表达和它对应的中文意思大声朗读出来,并用手机里的录音软件记录下来,以便在任何空闲的时候拿出来反复听,比如刷朋友圈、微博的时候。这样做能够很好地帮助记忆。不仅如此,这种录音的方式也有助于检查自己的发音状况,及时纠正语音问题。除了背诵积累的词汇和表达外,篇章的背诵也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有助于培养对论证结构和语言逻辑的把握,还能提高写作和口语中最重要的话题展开(topic development)能力。我个人特别推荐一部叫《波士顿法律》(Boston Legal)的剧集,里面每一集的结案陈词都特别精彩,就像一段五分钟左右的个人演讲。对于那些我特别喜欢的结案陈词,我会完整地背诵下来,并且模仿剧集中的语音、语调甚至语气停顿,最后也会用录音软件录下来和原剧进行对比、纠正。这样的积累使得我在碰到任何托福口语或写作的题目时,总是有话可说。
寻找到英语和自己兴趣间的联系,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快乐,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学好英语、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只要大家能以兴趣为动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下来,相信大家都能发掘出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无限潜能。
作者简介
李巧敏,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厦门新东方国外考试部教师,拥有五年教龄,主讲托福阅读和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