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颜东岳
刘少奇四赴“白区”
文 颜东岳
1928年3月下旬,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身份到顺直工作。
中共顺直省委于1927年8月1日在天津成立后,在当地共产党员中威信一直很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刘少奇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弄清了问题的根源:一是党内“极端民主化”倾向的严重泛滥,导致个人不服从组织,下级组织不服从上级组织;二是党内闹“经济主义”,认为中央给顺直党组织的经费太少。刘少奇一面找有关同志谈话,积极做政治思想工作,对一些存在错误认识的同志进行严肃的批评,一面向中共中央提交了 《关于最近顺直党内状况的报告》,如实反映问题。刘少奇还和陈潭秋分别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中央告顺直同志书》和《中央对顺直问题决议案》,并编辑出版党的刊物《出路》,撰写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文章,着眼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政策水平,加强党的组织观念。12月下旬,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共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顺直党的政治任务决议案》《顺直党务问题决议案》等,恢复了顺直省委职权,改组了省委常委,使“顺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92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工作报告纲要中指出,“顺直问题是中央开始工作之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但是现在的顺直党,已经较以前为进步”“整个顺直党的生活向着发展工作的路线上前进”。
1929年7月14日,刘少奇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达奉天,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当时,满洲的共产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的严重破坏,革命运动处在低潮。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刘少奇于8月20日主持召开省委会议,确定今后的工作路线。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满洲的中共党组织基本恢复。他还主持制定 《满洲党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分析国内特别是满洲地区的形势,提出党的政治任务和路线,给东北地区中共党的组织带来了生机。
为处理好南京国民政府因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即“中东路事件”,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前往哈尔滨,指导中东铁路工人斗争。刘少奇肯定了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的斗争方向,赞同共产党员郭隆真和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的提议,发动和组织工人进行怠工斗争、政治斗争,迫使铁路当局答应失业工人的要求,指导工人成立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委员会,揭露反动路局扶持和操纵下的工业维持会干扰、破坏失业团掀起复工运动的丑恶面目。
1932年1月底,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支援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第十九路军抗战,上海市总工会组织全市工人实行总罢工。在关于工人罢工斗争的方针问题上,中共临时中央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当时工人斗争形势是进攻的,提出将这次沪西工人罢工斗争发展成 “大规模的总同盟武装暴动”。而担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的刘少奇认为,工人既没有武装,也没有可以举行总同盟武装暴动的力量,因而提出工人斗争形势应该是防御的、反攻的。对此,临时中央认为刘少奇提出的方针是“取消派的罢工斗争方针”,遭到临时中央的坚决反对。但是刘少奇仍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沪西工人的大罢工斗争,并亲自予以指导,撰写了《罢工策略》《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等文章,阐述他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人运动的策略思想。
鉴于刘少奇 “死不改悔”,1932年3月14日,刘少奇被撤销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职务。而毛泽东则评价说:刘少奇是我党在国民党区域工作中 “正确的领袖人物”“刘少奇同志的见解之所以是真理,不但有当时的直接事实为之证明,整个‘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时期的全部结果也为之证明了”。
1936年年初,刘少奇抵达天津,开始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的身份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
刘少奇强调要转变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不适应抗战需要的工作路线,首先要肃清党内的“左”倾错误,即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和行动上的“冒险主义”,明确提出华北党组织的任务和工作方针是准备自己,准备群众,为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而战。他为此先后撰写30多篇文章、报告及党内通讯,阐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策略思想。
3月31日,北平学联党团为悼念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反动当局逮捕并折磨致死的爱国学生,举行“抬棺游行”活动,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刘少奇得知此事后,于4月5日写了《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给北平同志的一封信》,严肃地批评这种冒险主义的行动,要求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充分利用公开的合法方式,团结更多的群众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这封信对纠正学生运动中“左”的偏向起到了很大作用。
刘少奇对北方局进行组织调整,把支持正确路线、熟悉北方党组织情况的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林枫及彭真等调到北方局工作。此外,他还根据中央指示改组北方局,对河北省委所属的党的地方组织进行恢复和整顿。
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刘少奇通过华北联络局系统,派代表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进行初步谈判,争取国民党最高当局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刘少奇领导北方局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华北地区局势,支持西安事变向着有利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方向发展。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