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聂中民
大山深处的“四兄弟”
■本刊特约记者 聂中民
甘肃两当县是一个山区小县,这里山大沟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特困片区县之一,多年来一直摘不了穷帽。行走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两当县,记者无不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双联故事和振奋人心的帮扶画面而感动。
多年来,在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大力帮扶下,在该局驻村帮扶干部的倾力帮助下,两当县金洞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道路、院落硬化率达到90%以上,富民产业不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在两当县金洞乡,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驻村帮扶队伍,他们白天和群众一道深入田间地头,晚上在联系户家中,拉家常、听意见、话增收,成为山村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同一个省城单位的四个“处级”干部,因为驻村帮扶,他们3年来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当地群众把他们亲切地称呼为——双联“四兄弟”。
2014年,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兄弟”带着单位的重托来到两当县。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四人便在县城周边租了一间房子同吃同住。
没过几天,他们发现附近村民见了他们总要指指点点。四人心里挺纳闷,这还什么都没做,怎么就招来乡亲们的看法了呢?经过几天的观察,他们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杨坤等人租住的房子附近有所学校,孩子们平时放学喜欢吃小零食,包装袋和果皮纸屑就被扔在了他们所在的街道里,这让住在街上的群众误认为是他们乱扔垃圾。
要知道,两当是红歌革命旅游圣地,县城的环境卫生干净的容不下一个烟头纸屑。
四人一合计,行动才是最好的解释。于是,四人约定每天轮流打扫街道卫生。一个多月下来,不仅闲话没了,还有乡亲们主动前来打招呼。半年过去,四兄弟和乡亲们相处越来越融洽。有时,附近的乡亲们还邀请他们去做客。
记者见到杨坤时,他正戴着一顶草帽,卷着裤腿,在大滩村村民王虎生的木耳种植园里干活。劳作的间隙,杨坤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情景,“当时可不是这样,当地老百姓都是带着偏见来看我们的。”
高翔向记者说,当时他们坐了整整一天的车才到两当县。初到金洞乡,这里村民的院落、道路处处泥泞,一村到不了另一村。
贫穷落后,是他们四兄弟初到两当的第一感觉。他们暗下决心,乡亲脱不了贫困他们就不回城。
3年来,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人同吃、同住,杨坤细心认真,冯军头脑灵活,高翔稳扎稳打,冉含宇老成踏实,四人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却互相互补。
从一开始,四人就定了一个原则,虽然分别为不同村的“第一书记”,但必须“分村不分家”,谁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哪个村子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共同出力协调。
在这个原则下,四人如今亲如手足,有时高翔和冉含宇会把爱操心的杨坤戏称“杨妈”,把常常做最终决策的冯军直呼“冯爸”。
再亲的兄弟,也有红脸的时候。每年年底,驻村干部都会向省质监局进行一年工作汇报,并提出村子在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省局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这时,大家都会为了让村子更快发展而争得面红耳赤,可工作结束后,又亲如一家人。
作为省局挂职的“第一书记”,他们究竟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这是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人来到两当县后思索最多的问题。
在甘肃,“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一直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贫困群众追求的目标。几位“第一书记”,也正是在沿着这个目标不懈地探索追寻、努力实践。
两当温度宜人,气候潮湿,拥有种植香菇、木耳绝佳的环境,但也由于观念落后,种出来的农产品陷入缺少销路的困境。
第一年种植,面积不是很大,到年底木耳收了1万多斤,香菇收了2万多斤,面对丰收的农产品,几位“第一书记”打心底里高兴。可是好景不长,他们有些傻眼了,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这些优质的农产品根本没有市场。
这可怎么办?围坐在桌前,四兄弟冥思苦想,“要不咱们亲自卖。”四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拿着手机拍照片,并通过微信开始联系亲戚朋友购买。
不仅如此,每次回家的时候,杨坤和冯军的汽车后备厢和后排座椅内都装满了农民晒干的香菇和木耳,他们带着这些农产品回到兰州,在自家小区院内卖,在附近市场卖,甚至跑到小区外的街边卖……
中间有趣的是,有一次杨坤在街边摆摊时还遭到了城管执法的驱逐,但当听说是双联干部帮助村民增收,城管人员经过汇报协调,专门为他临时设置了一个摊点。
几番来回运输销售,在2014年年底,四兄弟将农产品全部销售一空,并把钱如数交到了农民手中。
看到帮扶群众脸上乐开了花,四人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面对丰收的木耳销售不出去,几位“第一书记”有些傻眼。
比杨坤年龄稍小的新潮村“第一书记”冯军心里琢磨,这么大产量,光靠他们“四兄弟”卖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扩大销售渠道。
既然要精准扶贫,就要结合职能优势。于是,四兄弟通过一家菌业公司实地对农民的技术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省质监局协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种植的香菇、木耳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这就相当于拿到了可以在正规渠道销售的“通行证”。
拿着这张“通行证”,四人开始在兰州各大超市对接,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如今,在兰州华联、大润发、亚欧等超市中都可以见到来自两当优质的香菇、木耳、狼牙蜜等土特产。
在为乡亲们广开致富门路的同时,省质监局还多方协调资金,为各联系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在两当县金洞乡,过去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村上的群众致富无门。
“早就想搞产业,但没有钱,银行的人到我家来一看,连几百都不借。多亏驻村干部杨坤与银行协调,给我贷了8万元,解决了贷款难。”大滩村稻地组种植户周永琴说道。
“除资金和项目帮扶以外,省质监局还因地制宜,多方开展智力帮扶活动。在两当县,专业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当地群众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门道。”金洞乡党委副书记刘国庆说道。
高翔是桦林村的“第一书记”。他在走村入户,和群众接触后发现,桦林村林地多,耕地少。依托优势资源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既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追求,还能带动当地的农户脱贫致富。在确定了养鸡这么一个富民产业后。高翔通过动员发展起来的大户去带动贫困户,达到共同增收的目的。
“我带动贫困户,一户贫困户是1000只,然后贫困户把鸡苗投放给我。现在已经带动了8家贫困户,采取分红和工资两种方式共同发展,年人均收入从以前的1000多元达到去年的3500元左右。”巩耀武说。
桦林村恒源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巩耀武以前从事苗木繁殖,是桦林村为数不多的富裕户,从2015年开始结合互助养殖模式后,他共培育了7座鸡舍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致富。
同样,由“四兄弟”中冉含宇带领的李家村,主导产业烤烟优势明显,省质监局协调烟草部门和电力部门,新建烤烟炉20座,完成电力增容改造2处,新安装大功率变压器2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办680亩烤烟示范园一处,实现产值204万元。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既解放了劳动力,又通过劳务输出获得双重收入。在省质监局的帮扶下,乡亲们身边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
金洞乡桦林村、新潮村的部分群众告别了“用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当地的农土特产也走出大山。基础设施的强力跟进,让归雁经济也活了起来。很多年轻人也选择回乡发展。
今年25岁的李家村村民袁永强放弃在外地的工作,主动回到家乡创业,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利用双联贷款,他搞起了香菇种植。虽然去年由于技术不成熟,收成并不好,但他没有气馁,预计2016年收入上10万元。
近年来,两当县金洞乡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零距离”的作用,狠抓电子商务集中突破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力求把“空间上的万山千水,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新潮村第一书记冯军说:“在经营模式上,以乡电子商务中心为核心,统筹协调全乡网店,做到了“三统一两共享”。通过电子商务,有效拓宽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渠道。为了的解决买卖难的大难题,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可谓不遗余力,积极协调省质检局,为农土特产办理了特别“通行证”。
2015年,在省质监局的帮扶下,金洞乡创办食用菌种植示范点2处,新发展食用菌27万袋,预计将实现产值105万元。同年,电商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借着这样的机遇,省质监局的几位“第一书记”又在沟壑纵横的两当县展开电商扶贫试点,线上线下,遍地开花,金洞乡食用菌产业迎来新的春天。
省质监局4位下派挂职的“第一书记”认为,两当县物产丰富,但没有形成精深加工的农特产品。怎样才能坚实的延长产业链,让两当的农特产品通过其产业链走向全国各地,成了第一书记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质监局领导和挂职干部多方奔走,成功引进了两当环宇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环宇公司新建成年产300吨蜂蜜全自动生产线一条,年产500吨的食用菌干品及坚果全自动生产线一条,达产后年产值可超亿元,利税达2000万元,可带动数百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60余人就业。”该公司法人武进向记者介绍道。
3年多来,省质监局的干部们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但在省质监局产生了力量大凝聚、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的良好效应,而且将“为民富民”的成果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两当乡村。
“这是我的两个双胞胎女儿,我们‘四兄弟’给她们起名叫‘双双’、‘联联’。”说这话时,冉含宇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空闲时,冉含宇都会拿出手机点开相册,因为里面存满了他妻子和两个一岁多宝宝的照片。
驻村帮扶工作队不仅为普通山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还给省质监局的帮扶干部留下了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他们与贫困户共商致富之策、共绘小康蓝图,把真情留在了大山深处,把汗水洒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编辑: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