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本土建筑创作对传统民居文化思想的传承创新

2017-06-01 11:29余民
中华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

余民

当代本土建筑创作对传统民居文化思想的传承创新

余民

Dang dai ben tu jian zhu chuang zuo dui chuan tong min ju wen hua si xiang de chuan cheng chuang xin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文化发展正处于变革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趋激烈,新的现代化城镇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传承历史文脉、延续民族风格的本土建筑设计体系。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居建筑,是东方文明的载体,是带有审美意义和社会符号的文化产物,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类型多样、营造精巧、与自然融合的传统民居形象生动地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深邃的文化思想,已成为开展各种本土建筑研究的良好素材。

提倡生态人居环境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深入发掘传统民居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探讨其精神层面的自然观,这对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本土文化建筑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传统民居文化的历史背景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各地区、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民居建筑。传统民居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功能合理、构造经济等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同要素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包括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等,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顺应、利用、保护自然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同时,传统民居通过总体布局的变化、空间的灵活运用与组合、建筑造型的精心构思以及细部构造的艺术处理等设计手法,表现出各地区特有的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多年历史积淀而上升到一种审美的艺术高度,已成为一种建筑艺术的存在形式,并最终形成了深厚的民居文化。

传统民居是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不同地域的风土、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各时、各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呈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建筑体系,经过千年的文明演变,塑造出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文化并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布局形式上。据粗略统计,由于受到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民居形制大致有四十余种,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即北京四合院式民居,江南水乡天井式民居,闽南客家土楼式民居,西北窑洞式民居,西南干栏式民居,蒙古族的毡包,维吾尔族的阿以旺式民居,藏族的帐房和碉房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从传统民居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能够看出,我国开放的建筑体系虽然在新的技术与文化意识观念的引进中会不断拓展更新,但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体现出民族造型所特有的精神意义。

二、传统民居文化的思想内涵

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其形成与各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民族、习俗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都有着密切关系。我国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在建筑物质形态上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的物化方式和本土文化的遗存,包含了哲学、道德、艺术、美学等多方面,是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宗教渊源、民俗意识等的融合。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东北大院、蒙古毡包到南方的江南水乡民居、徽居、苏居,从西北黄土高原窑洞到闽南客家土楼,以及西南地区多种形式的各族民居,在建筑布局、空间组合、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因地制宜、材料利用等方面都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礼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礼与秩序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作为历史上的主流文化,“礼”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礼制思想直接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所有建筑活动都要受到礼制的约束,从都城规划、宫殿庙宇到寻常百姓住屋,在空间格局、建筑形制、比例尺度以及色彩、材质等方面都有着对称、均齐、规矩、等级、秩序等的严整要求,由此形成了中国大家庭制度,营造出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屋布局,包括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合院式布局已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

在我国各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中,合院式或者说庭院式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文化底蕴最深厚,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陕西歧山凤雏村发掘的西周时期建造的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在历史上比其它住屋更符合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家族制度和宗教伦理制度的需要,其建造规模和文化思想内涵位居中国传统民居形制之首。

庭院式民居是民居形态中功能和技术最先进、构成要素最丰富、礼制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最主要的特征是封闭、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形成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空间布局,从其建筑规制、格局等一系列等级制度的营建措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就是礼制思想的典型体现。此外,庭院式布局通过廊道、围墙将四周连接起来,不仅顺应地理气候、防风、防沙,而且有着与自然融合、通透开放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儒家思想,儒家中庸之道讲究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精神,庭院式民居正是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是内聚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和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语言逻辑模式。

2.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指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所主张的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到建筑里面,使得传统建筑表现出包蕴厚重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特点。在各类传统建筑中,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在艺术、技术、环境协调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上的中庸适度以及经验为本的传承等方面。

无论是徽居、苏居、江南民居还是北京四合院,都是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自然环境基础而形成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上均展示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自然融合的特色,做到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同源、同构,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于传统民居的建筑历史,对民居建筑有着深远影响。《周易·乾·文言》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作为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天人合一思想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按自然规律办事,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自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才能达万物之理、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这种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点和生态学观点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如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在生成和演进上集纳阳、通风、采光、集水、消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具有因地制宜、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防火防噪、保护植被等优点。可以说,中国传统民居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就地取材、营造技术等方面充满了强烈的生态精神,其设计理念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3.风水文化思想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包含了探索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内容,即通过周密细致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和师法自然,从而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中国历代传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都存在风水规范,传统聚落布局和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也都存在风水的约定俗成。我国传统民居从原始的巢穴开始,到木构建筑结构成熟,再到形式和功能的多种多样,无不受到风水文化思想的影响,多为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择址原则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布局原则,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由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潮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居住场所。

风水又称堪舆,起源于八卦,原出自《易经》,以阴阳风水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为代表。晋代郭璞《葬书》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我国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以及室内设计上,都讲究山水聚合、藏风得水,例如按照建筑不同的界面形态,设置庭院、天井、门廊等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中介空间形式,使人与自然充分接触,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根据风水理论提出的空间是“阴”和“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整体,为了能在居住密集状态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传统民居通过采取大小、抑扬、闭敞、明暗、内外、曲直等多种空间对比手法,并始终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形成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空间序列布局,成功地运用了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风水文化思想。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风水学的朴素理论已进入系统化的现代阶段,经过融汇古今、折衷中西、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性和综合性更强的独特理论体系。

三、传统民居文化思想的创造性继承

在我国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彰显本土文化特色,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活力,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已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在这种形式下,建筑创作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绿色生态为目标,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充分考虑其不同自然地理、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设计道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同地域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地区发展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其功能的科学性、结构的合理性、材料运用的巧妙性、技巧的高明性、装饰的趣味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都赋予建筑以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创作的艺术语言与思想内涵。

为了让民族化的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更加活跃起来,我们应充分汲取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并提炼其精神内涵,发挥民族性优势,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使现代建筑能够在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然而,传承只是一种方法和措施,在保护传承中加以发展创新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我们结合时代需求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深层次文化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其文化思想精髓的发扬与创新。通过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的形态和神韵,体会其中的生活情趣与生机活力,建造符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具有中华民族灵魂的建筑,这种方式往往能产生上乘之作。例如西安西大街的街道改建、苏州桐芳巷改造、江南水乡城市等历史街区改造以及北京观唐、成都芙蓉古城、深圳万科第五园等传统居住形态的设计,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一大特色,这些具有强烈观感的中式建筑不但融合了新的现代元素,而且通过对传统建筑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应用,继承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思想内涵,卓有成效地形成了当地城市的空间场所感。

传统民居文化思想在现代建筑表现形式和方法上的成功运用,进一步印证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以及在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适应性。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发掘,从中寻求建筑创作的新理念和新空间,并结合现代的风格形式和设计理念,有利于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本土建筑设计体系。因此,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建筑思想同时,更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居文化,将其中的思想精神特质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建立起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运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技术材料来表现传统民居文化思想的意象与意境,形成能够延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空间基因,使传统民居文化及其经典元素同现代建筑的功能、技术和建造手段等达到有机结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化、现代民族化的发展创新目标,真正将现代中式的本土概念呈现于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之中,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优秀作品。

四、结语

将具有中华民族深邃精神思想内涵的传统民居文化运用于现代建筑创作并面对市场开发,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现今加快了现代化城镇发展的步伐,在建筑技术和新材料上不断引进高科技,使城镇建设规模日趋宏大,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但现代与传统并不矛盾,传统是作为现代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我国当代本土建筑创作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的不断交流、融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现代观念对传统民居文化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通过在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传统社会生活模式进行重构与阐释,以提取继承优秀民族精神的、新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元素,从而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探索出具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并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本土文化建筑,使其成为可以体现当代建筑思想与建筑水平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最终将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推向世界。

(作者单位:中信前海深圳投资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民居传统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